动静交替,践行理解性学习
2019-09-10劳国红
劳国红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近几年来新课标改革教育得以发展,基础教育的主旨由“讲”向“做”过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了充分的体现。数学讲究的是灵活运用,在“图形与几何”章节中需要将理论知识结合丰富的想象力,以动手画图为辅,灵活解决问题,学生感受解题过程,体会操作与思维的动静交替所激发的灵感与思考习惯,促进大脑变得更活跃,锻炼其心智,有助于他们对“图形与几何”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关键词】理解性学习;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
践行理解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重大。理解性学习指在已有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理论知识体系去理解与吸收新的知识、新的经验,并形成新的理解。数学教学中的“图形与几何”内容的学习非常有必要借助手与脑并用辅助学习,运用思维联想思考问题,通过动手绘图,做出正确的答案。本文将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进行阐述。
一、培养动静交替,践行理解性学习的意义
小学数学中“图形与几何”章节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借助常见的事物进行联想加深印象,手脑并用,动静交替,增加对知识的深层理解。经过长期的动静交替思维方式的锻炼,得以践行理解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将来的学习道路上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与能力,在接触到新的知识领域时可以高效地学习吸收。
二、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数学的知识内容是一环扣一环的,与语文不同,需要认真地学习与掌握每个章节内容的知识原理,为学习下一个内容打好基础。在课堂上,数学教师也会借助生活中的事物联想教学,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感受事物间的联系。依靠单调的解说很难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的立体观念,也达不到动静交替、解放思维的效果,学习效率与能力的提高效果不显著。
三、提升学生理解性学习能力的有效实施方案
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极强,教师合理引导教育可以高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思维。教学中常用的授课方式是灌输式教育,在知识的灵活运用上没有显著效果。在接触新的知识理论时,学生也很难做到自主探究其中缘由,难以践行理解性学习。接下来将对动静交替,践行理解性学习借助“图形与几何”的具体案例加以阐述。
1.创设具体情景,提升学生理解兴趣
探究理解性学习的目的,在于让学者的身份转换成问题的解决者和思维的创造者,学会融合贯通,灵活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具体情景的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氛围,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能让学生敞开心扉,吸收知识,提高学习效率。问题是运用知识的源头,合理利用问题创造情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并激发学生对数学内容的理解,步步深入。在“图形与几何”问题中,运用思维的动静交替提升理解性学习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认识》章节时,文中例3就有拆分长方体与整合的题,长方体是学习“图形与几何”的基础,要充分掌握知识原理,培养立体观念,要引入话题,教师可以带一个长方体的纸盒到课堂上,向学生展示纸盒的六个面,纸盒的每个面都涂有不同的颜色,且均为平面方形图,接着在学生面前展开纸盒使之变成平面图形,问:纸盒原来相对的面是哪两个面,请同学们思考?在学生们思考过后,采取抢答的方式回答问题,在请三个同学分别回答后,先不评价答案的对错,问班级里的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的不同的答案或见解,之后将展开的纸盒拼起来,正确答案就不言而喻了。在互动环节的启发下,让同学们完成课本立体中几何图形的拆分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参与到动脑中,激发学生立体思维,有师生互动环节,更能激发同学们思考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培养理解性学习思维。
2.小组分工合作探讨,感受知识理解方法
小学数学中“图形与几何”教学,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增进学生对立体几何的理解,激发学习灵感,促进学生掌握理解性学习思维。在课堂上,教师让同学们分组探讨长方体的拼接奥秘,在娱乐中学习、感知,是有效提升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以《长方体的认识》内容示例,课文例题一是关于长方体的构成,题目给出塑料棒的个数与长度,让同学们找出可以拼接成长方体的组合,教师将班级分组后,把塑料棒也进行了组合,让小组自行选择任一组合,教师在旁边巡视,抽一组提问:你们组选择了哪个组合啊?学生:我们选了4厘米、6厘米和2厘米各4根的组合。教师:为什么选这一组呢?学生:在长方体中互相平行的线的长度要一样,老师你看我们拼出来啦!接着,教师再找拼凑不起来的一组提问:你们为什么拼不起来呢?学生:我们抢到的塑料棒组合只有8根4厘米和3根2厘米的棒,而长方体有12条边,少了一跟,所以拼不起来。在整个拼凑过程中,学生之间得以互相交流,有知识共享的互补学习机会,以娱乐的方式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在开拓思维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启发,动静交替的过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感悟是學习的重要阶段,也是理解性学习的关键所在
“动”是实际操作,“静”是感悟,也是思维变化的动,动静交替,升华思想感悟,提升空间理解能力。以“图形与几何”课后习题示例,题目:现有两组线,第一组中有3厘米、4厘米和5厘米各一根线;第二组含有3厘米、5厘米和8厘米各一根线,请问:哪一组能组合成三角形?学生纷纷答:第一组。再问:为什么呢?有同学能够解释原因吗?同学们回答,三角形的构成需要任意两条边加起来必须大于第三条边。还有一个典型题目:有一个图案如下图所示,图中的长方体有一条棱没画,请动手补充(考虚实线)。教师:到底该画虚线还是实线呢?学生:画实线。教师:为什么呢?学生:在正视图里,我们不能看到的只有三条线,被他自己挡住了,而三条虚线已经画出来了。立体几何中的想象与感悟很重要,在解题中不断理解与学习,养成自主学习和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小学数学中“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拉近师生间的关系,加强了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提升学生的理解与认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传授知识,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在学习中采用动静交替的方式,加深理解性学习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曹健.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中的合情推理[J].小学教学参考,2019(02):51-52.
[2]徐惠 .动静交替,践行理解性学习——以小学数学中的“图形与几何”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实践(B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