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带多”,为阅读扩容增效
2019-09-10王东波
王东波
小学语文教学应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因此,我们一致认为,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培养,并不局限在第一课堂,课外还有更广阔的天地……于是,在我校语文教改实践中,“以一带多”成为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具体做法如下。
一、课前自主搜集信息
初步了解课文,即深化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如教学《詹天佑》一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詹天佑,体会詹天佑爱国的伟大品格,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詹天佑的背景资料,既让每位学生对人物产生个性化的理解,又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强烈爱国之心的伟大人物。围绕事件也可进行课前搜集,如《一夜的工作》等。这些课前准备,使学生产生了想要走近人物和事件的兴趣和冲动,由此走进课堂,为阅读课堂打开了一扇窗,学生阅读起来就轻松了。
二、课中引导整合信息
课堂合作是教师引导学生整合信息、有目的地深入理解课文的方式。在阅读时获得有用信息、内容和意义,或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环境或社会情境中,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课文和课外内容。在教学《草船借箭》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我抓住周瑜、诸葛亮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补充了《三国演义》中孔明借东风的课外故事。在阅读时,学生自主地进行了讨论对比,很快突破了课文难点“表面让其完成任务实则陷害”,大大提高了阅读效率。又如执教夸张而又神奇的童话故事时,我首先尝试以《木偶奇遇记》为精读内容,从发现神奇追问到为何难以想象,再到引入夸张的知识性议题,最后到理解夸张的神奇内容,体会夸张的作用,让学生一步步清楚夸张是如何让童话作品变得更加神奇的。从这个角度来破题,再进行指导阅读《豌豆上的公主》《大林与小林》《格列佛游记》等,实现了“以一带多”的教学。最后完善“阅读卡”(比较作品的异同),运用群文共享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读自悟、集体分享,整个过程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实践能力,扩大了他们的阅读范围。
三、课后拓展课堂信息,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我们认为课堂内的阅读教学不是一個独立的封闭结构,教师还应帮助学生找到阅读的另一个开端。如教学完课文《小摄影师》,学生都津津有味地谈论着拍照时小男孩忘带胶卷的事,我引导道:“你们想知道后来的事情吗?” 学生兴致很浓,对小男孩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我便将故事开头定为:“尽管高尔基要为孩子提供胶卷,但他还是哭着离开了……”,让学生续编故事,很自然地把学生从课内带到课外。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就把学生带进《西游记》,教学《海底世界》引导他们去看《海洋深处的秘密》,教学《早发白帝城》让学生找些李白的诗走近李白……我充分利用现有教材,引导学生有安排、有目的地广泛阅读,群文阅读课堂就是这样把学生带向课外,带向家庭,带向社会,把中华文化带向全世界。
“以一带多”的阅读关键是要找准课内和课外的结合点,不能盲目拓展。在实施“以一带多”的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目的。
(作者单位:河南濮阳市油田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