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社会革命重要论述的思想意蕴

2019-09-10时玉柱

邓小平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摘要〕 以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思想为理论基石,根植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脉络、中国共产党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经验延承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习近平对新时代社会革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社会革命的重要论述是由革命根源论、革命方位论、革命道路论、革命动力论、革命对象论、革命形式论、革命价值论等组成,是视野宏大、内涵丰富、结构严密、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彰显了理论彻底性、问题指向性、人民中心性等品质,具有重大的理论发展价值、实践导向价值和批判澄明价值。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社会革命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深化伟大社会革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纲领。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社会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矛盾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9)01-0055-12

〔作者〕 时玉柱,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讲师,上海 200092

社会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长期思考并致力于推动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命题,是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在坚持与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长期性、全局性、根本性的价值意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四个伟大""四个伟大"指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战略考量,提出要继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习近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2018年1月6日。,并就为什么推进、如何推进、往哪推进、谁来推进等命题进行了论述和阐发,形成了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涉及社会革命的根源、方位、道路、动力、对象、手段、价值等方面。习近平关于推进新时代社会革命的重要论述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石,根植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脉络、我们党推进社会革命的经验延承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思想在21世纪的新开拓和推進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根本遵循与最高准则。

一、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社会革命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石

革命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根本理论。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言:"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7页。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政治革命、哲学革命最终都必将指向社会革命,因为只有"社会革命才是真正的革命,政治的和哲学的革命必定通向社会革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7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革命就是共产主义者通过阶级斗争、自我革新等方式,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变革调整,促进新旧社会形态更替和社会发展质的飞跃,实现人作为人的复归和彻底解放。基于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革命根源、革命手段、革命起点、革命动力等方面构建了科学的社会革命理论框架,成为推进新时代社会革命的方向指引。

(一)"生产力-生产关系"互动:社会革命的根源

关于社会革命的发生,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有过精辟阐述:"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7页。由此可见,引发社会革命的根源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不能"容忍"所导致的。社会革命的起源只能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当然,这是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未建立时提供的解释框架。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后,是否还要进行社会革命呢?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6页。毛泽东也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4页。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尽管已经建立,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官僚主义作风、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的缺陷、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等因素的存在,仍需继续推进社会革命。正如恩格斯所说:"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88页。

(二)"现实的人":社会革命的起点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革命理论的起点,也是社会革命的价值结论。众所周知,马克思在批判、超越费尔巴哈人道主义的"类存在物"抽象人性论后,提出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0页。。也就是说,理解人的本质不能从抽象的、一般的、单个人的角度出发,而要把握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要把人放到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去考察。从这一观点出发,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彼此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在社会关系中形成人的本质。而社会关系是包含物质社会关系和思想社会关系的复杂系统。物质社会关系,也就是人们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交往关系(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多层次的关系。建立在物质社会关系基础上的思想社会关系又内含了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关系,这些社会关系会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出现动态变化。因此,人的本质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社会形态下,人无法摆脱异己力量的支配,即人无法"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9页。,只有通过不断的社会革命通达共产主义,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22页。,人才能成为自由发展的人、有个性的人、真正的个人、有自由的人,才能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但实现"共产主义一定会有很多的阶段,因此也一定会有很多的革命"《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09页。。

(三)"冲突总和":社会革命的形式

关于社会革命的手段和形式,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过论断:"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这种矛盾,……每一次都不免要爆发为革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7页。恩格斯指出:"任何一次真正革命都是社会革命,因为它使新阶级占据统治地位并且让它有可能按照自己的面貌来改造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6页。由此可见,为了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推翻现存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从而实现人的彻底解放,社会革命应是阶级冲突,法律、社会、经济、政治、宗教、艺术或哲学的变革与调整等方式的总和。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在旧的生产关系无法通过"合法斗争"手段彻底消除的情况下,只能借助阶级斗争这一推翻旧制度的"助产婆"达到建立新社会制度的目的。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后,在阶级矛盾和对抗趋于缓和的情况下,则可以通过社会主义条件下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对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与完善等形式实现。

(四)"无产阶级的党"和"一切进步运动":社会革命的动力

革命动力问题是实现社会革命胜利的基础性问题。关于如何更科学有效地凝聚社会革命动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一方面要靠代表无产阶级和大多数人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坚强领导,另一方面还要依靠人民群众并联合一切进步的社会运动共同推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为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革命的最高目标--消灭阶级,无产阶级这样组织成为政党是必要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8页。因为在阶级社会,各阶级最终都要通过其政党把广大无产阶级团结为一个阶级来行动,维护、构建一定的生产、分配关系,最终强制性确认、保障和实现政权及经济利益。同时,共产党人还要善于联合其他一切进步的政治派别、阶级共同推动社会革命,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那样:实现消灭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革命运动,需要"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6页。。列宁在领导推翻沙皇专制的社会革命斗争中,也主张无产阶级政党不仅要带领广大无产阶级进行社会革命,还要联合"今天由工人建立、明天由农民建立、后天由士兵等等建立的非党的革命组织"《列宁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30页。,以实现无产阶级民主专政。

二、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社会革命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

推进新时代的社会革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通过文献、语义和逻辑分析可以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就为什么推进社会革命、怎样推进社会革命、往哪里推动社会革命、谁来推进社会革命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证和阐述,是一个视野宏大、内涵丰富、结构严密的科学体系。

(一)革命根源论:"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双重诉求

對社会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认识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是否能够取得胜利。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既立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不变",又着眼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变",推动伟大社会革命进入了新的里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1页。的战略思考,反复强调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观念和体制机制,推动伟大社会革命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新的表述和定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也就意味着,尽管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在社会系统各领域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具有强烈的"美好生活"需求。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4页。新时代,要在"变"与"不变"的结合中,保持战略定力、战略自信和战略耐心,调整改革思路、方法和举措,推动各领域的深刻变革,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向前发展。

(二)革命方位论: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社会革命的时代延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革命的胜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习近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2018年1月6日。。推进新时代的伟大社会革命,不仅要看别人的路,着眼于我们未来的路,更要守望初心、不忘来时的路,只有弄清我们从哪里来,弄清我们当前的历史方位,才能坚定我们到哪里去的方向自信,为走好未来的路奠定坚实的基础。新时代的伟大社会革命不是"从天而降",不是"无本之木、无根之花、无源之水",而是具有坚实的理论根基和系统清晰的生成发展脉络,是从改革开放实践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持续实践中得来的,是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由富到强的历史进程中而来,从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继承、开拓中而来,是党和人民历经艰辛探索、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决不能丢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能动摇。这是党和人民在当今世界安身立命、风雨前行的资格。"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3页。新时代的伟大社会革命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和不同阶段所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习近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2018年1月6日。和当代发展,并将深刻地启迪着未来。

(三)革命道路论:排斥"老路""邪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问题是推进社会革命的根本性问题。道路决定前途命运、成败胜负和荣辱兴亡,这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是有深刻经验教训的,苏联的"新思维"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最终亡党亡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28页。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所以能创造"前无古人"的实践成就,根本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始终高举社会主义旗帜,走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指引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新时代的社会革命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道路自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根本指引,在既定方向上继续前进,既不走"开历史倒车"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西式民主"改旗易帜的邪路,对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落后思想,与经济基础不适应的上层建筑、体制机制,对不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各种矛盾进行调整、革新,不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继承、超越中不断向前发展。

(四)革命动力论:"先锋队"政党领导下的最广泛的"革命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时代进行伟大社会革命,要"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习近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2018年1月6日。。这就意味着,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始终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尊崇党章,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发扬民主集中制,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把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相结合,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理想、革命传统、革命气度和革命精神,坚定党性原则;巩固反腐败斗争成果,用制度之"笼"牢牢关住权力;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毒瘤,增强党的领导力、引领力、组织力和号召力,使党成为社会革命的坚强领导核心。同时,社会革命是社会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和调整,还必须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等各方面进步力量凝聚起来,画好新时代推进社会革命的"同心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完善"新型政党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818页。,有效凝聚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士的共识、智慧和力量,激发工人阶级、人民群众、爱国人士、全世界支持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人士的能量。

(五)革命对象论:"新的伟大斗争"的实践指向

新時代不大可能像民主革命时期有那么尖锐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对抗,但新时代的社会革命具有明确斗争指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涵盖领域的广泛性、触及利益格局调整的深刻性、涉及矛盾和问题的尖锐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艰巨性"《切实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全党努力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人民日报》2018年7月5日。,都是前所未有的,"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而"批判、革命、改变就其本质而言就是斗争"田鹏颖:《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年第5期。。这也就意味着进行新时代的社会革命就要开展新的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社会革命论具体包括五个方面的斗争:第一,要同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作斗争。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打好意识形态领域"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第二,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同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贪腐分子的特权剥削和损害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等行为作斗争。第三,"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涉及各方面体制机制完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348页。,要同阻碍改革创新的落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利益固化等顽瘴痼疾作斗争。第四,要同分裂国家、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作斗争。第五,要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阻碍社会发展和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各种风险、困难和挑战作斗争。

(六)革命形式论:"将改革进行到底"

邓小平说过:"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3页。如果不改革,社会主义事业和现代化事业就会被葬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我们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重要方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107页。,是"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508页。要精准把握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胆大与步稳,以及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改革于法有据,"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人民日报》2018年4月11日。。但也应看到,新时代的风险挑战"会传导、叠加、演变、升级,使小的矛盾风险挑战发展成大的矛盾风险挑战,局部的矛盾风险挑战发展成系统的矛盾风险挑战,国际上的矛盾风险挑战演变为国内的矛盾风险挑战,经济、社会、文化、生态领域的矛盾风险挑战转化为政治矛盾风险挑战,最终危及党的执政地位、危及国家安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22页。。比如国内民族分裂分子的破坏与蛊惑活动,国外霸权主义、军国主义、扩张主义等敌对势力的存在,对党的执政地位、国家安全可能带来"颠覆性"的危险,这时刻提醒我们要"扎扎实实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各项工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417页。。

(七)革命价值论:民族复兴和社会公正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民族复兴梦想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伟大社会革命的奋进夙愿。为此,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斗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人民民主,使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党又领导人民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扫除了有产者对无产者的剥削,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得以确立,奠定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以民族复兴为指引,不断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进行调整,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推动共同富裕,实现了社会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中华民族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起来"的道路并持续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36页。,并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和非凡的政治勇气确定了通过"两个阶段、两步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大国方略",通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通过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使中华民族"强起来"并前所未有地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当然,"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142页。,我们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公正社会,即实现共产主义,这是我们党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习近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2018年1月6日。,这需要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持续奋斗,把以共产主义为根本指向的社会革命进行到底。

三、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社会革命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持从历史、现实与未来相贯通的宏观视角,在理论与实践辩证互动的基础上,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实现民族复兴和人的彻底解放为旨归,对新时代社会革命进行了系统阐发,深化了对社会革命规律性的认识,具有鲜明的理论品质和时代特征。

(一)理论彻底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社会革命的重要论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以"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反对并改变现存状况"为思想统领,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依据,以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为目标,从历史和现实、局部与整体、理论和实践出发,彰显了理论上的彻底性。

首先,纵向的历史贯通性。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社会革命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社会革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以及改革开放40年的社会革命实践,把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几个历史时期融汇于党的奋斗纲领和长远目标,精思博览、汇通古今,从更宏观的历史整体性视野去認识和理解新时代社会革命。

其次,横向的综合系统性。社会革命既包含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破坏上层建筑的社会运动这一狭义向度,也包含经济革命、文化革命、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等多领域的重大社会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社会革命的重要论述不是局限于某一个社会领域、某一个社会结构要素或某一个生活方面,而是涉及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变革,涉及经济关系、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文明方式、党的建设、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涉及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之间多领域的深刻调整和变革。

(二)问题导向性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4页。马克思、恩格斯正是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无产阶级劳动异化等问题,主张把人从雇佣、奴役桎梏中解放出来,才构建了科学的社会革命理论;列宁在分析、批判并致力于解决俄国社会问题的基础上成功实践并丰富拓展了社会革命思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实现人的解放、民族解放,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等问题不断推动社会革命思想中国化。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消除社会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等问题不断把中国化的社会革命理论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以问题为导向,注重"点-线-面-体"的系统性传导,推动国家治理、政治发展、经济改革、科技发展、文化建设、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政党治理、军队建设等方方面面的变革,开辟了新时代社会革命理论的新境界和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74页。应该说,现实矛盾和问题是构成社会革命的前提根源,同时,社会革命也在解决现实矛盾和问题中得以持续深化和发展。

(三)人民中心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8页。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社会革命的重要论述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的逻辑主线和价值立场。第一,坚持把人作为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充分发挥人在推动社会革命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信推动社会革命的根基和力量来自人民,坚持一切依靠人民,注重听取人民的意见和建议,顺应人民意愿,凝聚人民力量。第二,坚持社会革命为了人民的价值准则。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破各种利益藩篱,改革分配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三,把人民作为推进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阅卷人",主张社会革命以人民满不满意、赞不赞成、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根本标准,社会革命的成效和得失靠人民检验。

四、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社会革命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回答如何推进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围绕这一时代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时代社会革命进行了深入理性的剖析与思考,他对这一问题的科学解答既有重大的理论发展价值,也有重要的实践导向价值和批判澄明价值。

(一)理论发展价值: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思想的最新成果

进入21世纪,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的广度、深度都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也与先前几代中国共产黨人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从理论到实践科学地回答了如何推进新时代社会革命这一重大命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思想的新境界。比如,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化了对革命根源的认识;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深化了对革命方位的认识;提出"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以"新型政党制度"凝聚革命力量,深化了对革命动力的认识;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深化了对革命价值的认识;提出"改革是新的伟大革命"、"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深化了对革命形式与对象的认识;提出"社会革命胜利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深化了对革命长期性的认识,等等。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维度看,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社会革命的重要论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社会革命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思想在21世纪的新发展。

(二)实践导向价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运用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底线思维、历史思维,通过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各方面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变革与调整,使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发展更有质量、治理更加有效、社会更加和谐公正、人民更加幸福有尊严。比如:在高铁、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大飞机、量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方面,中国取得的科技创新成就令世人瞩目;统计显示,2013~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居世界之首《中国经济年均增长72%全球贡献率30%》,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finance/2017-10/11/c-129718529.htm。;2013年至2016年9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018万件,101万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辛向阳:《反腐败压倒性态势是如何形成的》,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309/c40531-29133140.html。;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由2010年的7483岁增至2015年的7634岁乐玉成:《走中国特色人权发展道路 谱写中国人权事业新篇章--中国代表团团长、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在我国参加人权理事会第三轮国别人权审议时的发言》,外交部网,https://www.fmprc.gov.cn/web/wjbxw-673019/t1610915.shtml。,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899万减少到2018年初的3046万人《2017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3046万人》,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2/01/c-1122353906.htm。;等等。各方面的发展成就是对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社会革命重要论述思想伟力的初步确证。展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社会革命的实践方向和行动战略,必将为我们推动社会革命锻造更加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必将为党凝聚更大的改革共识和整体合力,必将为党带领人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强大的思想动能。

(三)批判澄明价值: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思想武器

哲学家尼采在《论道德的谱系》中认为,在斗争中失败的阶级总是试图在"道德上进行反抗",他们带着"疲于怀旧的倾向"。[德]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周红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第5页。当前,一些错误思潮在一定范围内悄然传播,试图动摇党心、民心,影响极坏。例如,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各种方式重新解读历史,其目的就在于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动摇我们党执政的正当性、合法性,其险恶用心,昭然若揭。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社会革命的重要论述,在理论上澄明了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存在的长期性以及必须坚持社会革命的连续性,强调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人的长期奋斗目标,革命、改革对中国社会进步的价值不容置疑,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不会"告别革命",反而会继续延续和深化自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社会革命,将改革事业和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到底。这为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进行批判提供了正本清源的思想资源。

(责任编辑 肖雪莲)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