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图书馆管理模式创设分析
2019-09-10何凤毅
何凤毅
摘要:以知识和信息作为桥梁和纽带,以创新能力和读者第一的服务为手段,充分发挥显性和隐性知识的能动作用,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的需求,尽快构建起现代化管理系统,才能最终达到现代图书馆的知识创新、知识传播与发展的目标。图书馆管理者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努力达到图书馆管理创新的预期目的。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
当前,全世界都在谈“个人效率”,因此,当前的图书馆管理体系,我们面临的应该首先是效率的问题。传统图书馆管理中,我们习惯于“存储”,而其中70%的文档在保存的时候就相当于“死亡”。要让文档变得有价值,首要我们应考虑什么人会用它,在什么样的场景下用它,并且我们还要考虑存起来的是否会有人用。换言之:我们为什么要做图书馆管理?做图书馆管理解决什么问题?这是我们要考虑的。其二,一定程度而言:我们不知道“需求”是什么,只知道领导要做图书馆管理和图书馆管理能提高效率,提高竞争力,但是跟具体“需求”能不能结合?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因此,当前图书馆管理应从“需求”出发而非从图书馆管理本身出发,这是笔者认为图书馆管理当前的另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也应该是“升级版图书馆管理体系”认知和共识的前提。
我国的图书馆管理要从“需求”而非图书馆管理(KM)出发,解决具体问题;共享知识的过程而非结果;基于客户的资料产出;基于应用场景的知识展示;需求、过程、客户、场景等,这是图书馆管理的一些比较核心的要素。升级版的图书馆管理体系,对我们来说都只是一个概念,我们真正要做到的是我们自己的现代化图书馆管理系统。具体来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开展以读者为本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知识的需求也在逐渐变化,图书馆读者服务正逐渐往“个性化”方向发展。即针对每一位读者独特的信息需求提供的有针对性的服务。读者的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并从读者的注册记录、流通和借阅记录、参考咨询留档、馆际互借记录、电子数据库的使用频率和惯性等统计和分析中得来。基于大量读者的各自不同的信息需求,对其进行集成化的高效信息过滤,从而提高个性化性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二、推动虚拟参考咨询服务
随着数字图书馆建立的需要,近几年,国外已涌现出一些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形态,当前我国的一些大型图书馆也把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构建作为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即在图书馆主頁上,开辟网上参考咨询平台,由实时解答、常见问题库以及学习中心组成。“实时解答系统”能快速、及时、实时的帮助读者解决在使用数字图书馆中第一时间所发生的任何问题。同时咨询人员也不受地域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只要打开联网的计算机登录后,随时随地在网上解答读者的疑问。还有当咨询人员与读者在线实时交流时,系统可同步生成交谈记录,在与读者的交流结束后,系统还可将整个交谈记录通过e-mail发给读者。并依存互联网和商务智能处理系统在“常见问题库”中,进行以往读者常见问题的搜集和汇总,进而方便读者快速进行相关疑问的咨询。“学习中心”则汇集了所有电子数据库的信息资源,读者通过自学后,在网上使用这些数据库,此形式还可采用远程的方式进行教学。
三、开展基于内容的专业化垂直服务
这种服务是读者目标驱动的直面解决方案。侧重于读者个性化需求进行分析,并通过对读者需求信息进行分析和量化从而形成符合读者个性化需求的知识产品,并随机生成读者个性需求表格,对知识产品进行一定量化与评价;它要求与读者的联系更明确、更紧密、建立起针对具体读者或阅读过程的服务责任制。
四、完善图书馆管理机制与环境
有效的管理关键在于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激励机制和环境,使每一位馆员不是处于被管的被动状态,而是处于自动运转的主动状态,激励员工奋发向上的积极状态。因此,笔者相信,管理科学的行程是没有终结的,先进的管理理念有待图书管理者进行有益尝试和开发。
五、图书馆馆员个人知识能力的提升和架构
综上,为顺应读者“个性化”需求,图书馆馆员个人知识的信息提升和高效管理已经成为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知识经济发展必须的基础要求。数字化、信息化环境下图书馆馆员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能力,必须成为个人知识的管理者,能够不断提升和具备创新知识的能力,增强信息素养,逐渐完善个人专业知识体系 ,为实现个人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基于个人图书馆管理的概念和内容,如何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信息手段来辅助提升个人知识的提升与信息管理能力,最终实现个人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架构,对于自身和现代图书馆未来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金彩.基于新技术的图书馆创新服务[J].科技经济导刊,2017(33)
[2]王文.战略管理思想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J].宏观经济管理,2017(1)
[3]罗伟.浅论图书馆管理及服务创新[J].办公室业务,2017(21)
[4]陈凤岩,宋颖.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对策研究[J].情报杂志,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