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两汉乐府诗中的酒文化
2019-09-10郭梦丽
摘要:在中华民族传统中,酒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载体,蕴含丰富内涵。饮酒的习俗也体现着当时人们的观念、文化、民俗及人际交往,从而形成一定体系的酒文化。作为两汉社会民间记录的乐府诗中就存有多篇作品与酒及酒文化有关。
關键词:汉代;乐府;酒;文化
在中华历史的漫漫长河的中,酒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一直为历代文士所钟爱与赞赏。《世说新语任诞篇》就有:“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1]的记载。由此可知,酒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以其特殊的形式及深刻内涵深存于中华民族士人心祗,通过酒与饮酒的方式可以见出不同时代士人的饮酒风尚。
一、酒与汉代社会
汉代国家统一,所以饮酒风气盛行。如《史记叔孙通列传》:“刘邦除秦苛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日夜无度”。[2]张衡《东京赋》:“春醴惟醇,燔炙芬芬。君臣欢康,具醉熏熏。”[3]可见,酒在汉代是一种常民文化。
首先,饮酒作为一种社交活动,最常见的是以酒待客的文化现象。例如汉乐府诗《陇西行》云:“请客北堂上,坐客毡氍毹。清白各异樽,酒上正华疏。酌酒持与客,客言主人持”。[4]这首诗歌是赞美汉人女子持酒待客的民歌。乐府解题曰:“古辞云‘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始言妇有容色,能应门承宾。次言善于主馈,终言送迎有礼”的记载。从这首诗歌中可窥见汉人待客之习俗:第一,待客于堂上。根据现代汉语大词典可知“堂上”原意是尊长居住的地方,后来引申为正厅上,如《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7]这首汉乐府诗则取其引申厅堂之意。第二,在汉代中下层文士以酒待客取代以茶代客。相传神农尝百草时代就已经发现了茶的妙用,但直到汉代茶的饮用价值才逐渐被世人认知且饮茶礼俗仅流行于贵族阶层。如《赵飞燕别传》就有:“帝命进茶,左右奏帝云‘向日侍帝不谨,不合啜此茶’”[5]的记载。由此可见茶带有明显的贵族化倾向而酒则平民化许多。
其次,酒往往与音乐舞蹈相伴而生。“乐府”一词,早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陕西出土的秦始皇陵中的错金银钟[6]便刻有“乐府”二字。又如西汉惠帝时任命夏侯宽为乐府令,执掌宫廷用乐。再如,西汉武帝时设立乐府机构采集民歌。《汉书·艺文志》有云:“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7]由此可知,乐府本是汉武帝时的官府名称,后来逐渐演化为民歌的代称。汉乐府除感情真挚之外,亦可体察民情了解民俗。据文献资料记载,两汉乐府诗中有多篇涉及酒与音乐。首先,从曲名来看,如《将进酒》、《置酒高堂上》、《当置酒》、《置酒行》等。据《古今乐录》记载可知《将进酒》是汉代鼓吹饶歌十八支曲中的一支,歌词专写宴饮赋诗之事,后用于激励士气,宴享功臣。乐府题解曰:“古辞曰‘将进酒,乘大白。’大略以饮酒放歌为言”。由此可知酒与音乐密不可分。而《置酒》系列是相和歌辞平调曲二中的一支曲子。《宋书》卷二《乐志》中的《大曲》的十五曲歌词就包括《置酒》。其次,直接描写酒与乐器的乐府诗歌。如杂曲歌辞《董妖娆》:“归来的美酒,挟瑟上高堂”;相和歌辞《善哉行》:“欢日尚少,戚日苦多。以何忘忧,谈筝酒歌”。这两首乐府诗中诗人均借助音乐反映饮酒之人的精神状态,抒发对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二、传情达意之手段
诗人往往借助不同类型的文学体裁,如诗、词、小说、散文等为寄托,抒发自己的情感既有对社会的不满,亦有对人生的感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酒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载体,一直被历代文士所喜爱,他们通过饮酒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对生活的忧愁。
首先,酒是一种忘忧之物。如汉乐府中《善哉行》云:“欢日尚少,戚日苦多。以何忘忧,谈筝酒歌。”乐府解题曰:“古辞云‘来日大难,口燥唇干。’言人命不可保,当见亲友。”从此题解可知,此时士人的饮酒是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忧愁。因为担心来日大难,人命如朝露,短暂而易逝,所以借助饮酒排解生活的烦忧与苦闷。又如,《驱车上东门》:“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8]这首诗首先呈现的是一幅白杨萧萧、松柏夹路、死人长眠的墓地场景,营造一种压抑、敬穆的氛围。其次论及人命如朝露,转瞬即逝,且服食求仙,多为药误。最终转而劝人饮酒行乐的人生感慨。
其次,也有饮酒行乐的诗句。如《满歌行》云:“饮酒歌舞,不乐何须”、“为当欢乐,心得所喜”。[10]乐府题解曰:“为乐未及时,遭世险巇……宜自娱以颐养,保此百年也。”从此题解可知,这首诗歌是劝人借酒行乐之作。又如《西门行》“今日不作乐,当待何时?逮为乐,逮为乐,当及时。……酿美酒,炙肥牛。请呼心所欢,可用解忧愁”。[11]乐府解题曰:“古辞云‘出西门,步念之’始言醇酒肥牛,及时为乐。”由此题解可知,这首诗歌的目的是劝人及时行乐。开篇即言要饮醇酒,吃肥牛,今日不作乐,应该何时呢?次言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最终以仙人王子乔做结。王子乔是汉代传说中的神仙,黄帝的后裔,寿命如金石,不可考证。诗人以王子乔自比,目的是告知世人虽然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但是我们应该心胸阔达、不为琐事而烦,及时行乐。
总而言之,两汉时期,酒已经全面渗透社会的各个方面,上至宫廷,下至庶民阶层。汉代的饮酒风尚已经与先秦时期有明显不同,饮酒活动的礼仪化色彩渐趋淡化,人们逐渐摆脱礼教的束缚,转而追求精神享受。研究汉乐府与酒及酒文化可窥见两汉社会世人的生活状况与精神风貌。两汉酒文化的发展历程,正是灿烂的中华文明史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1]刘义庆著:《世说新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47.
[2]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65,2722.
[3]费振刚,胡双宝,宗明义辑校:《全汉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442.
[4]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三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79,542.
[5]徐陵编,吴兆宜注:《玉台新咏》卷一[M].北京:中国书店,1986,24.
[6]鲁迅校录,王中立译注:《唐宋传奇集》卷八[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438.
[7]袁仲一:<秦代金文陶文杂考三则>《文物与考古》第四期,1982,92-96.
[8]班固:《汉书·艺文志》卷三十[M].北京:中华书局,1962,463.
[9]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六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9,542.
[10]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9,636.
[11]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三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79,549.
作者简介:郭梦丽,女,1995年10月10日,民族:汉,安徽蚌埠人,硕士学位,淮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