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订单培养,产教结合,国家级“非遗”焕新生

2019-09-10张胜

新教育论坛 2019年27期
关键词:订单培养保护与传承非遗

摘要:在现代物质文明和商品浪潮的冲击下,许多传统民间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冲击甚至是淘汰的结果。因此,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瑰宝就十分重要和刻不容缓。湖北省十堰艺术学校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尝试将其保护与传承放进学校教育的机制和模式中,在确定办学定位和培养方向、确定办学定位和培养方向、科学设置课程、科学设置课程、重视教学实践等五个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收到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订单培养;产教结合;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北省十堰市地处鄂西北山区,鄂、豫、陕、渝4省市的交汇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北依武当山,南靠神农架。特殊的地理区位使十堰文化具有南北兼融、东西渗透的特征,形成特有的汉水文化、武当文化、秦巴民俗文化、神农文化。境内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武当山古建筑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溪“山二黄”和吕家河村民歌(吕家河村被中国民协、湖北省文联授 “汉民族民歌第一村”),以及极具地方特色的竹山高腔、郧西三弦等,文化底蕴深厚,资源十分丰富。

然而在现代物质文明和商品浪潮的冲击下,许多流传了千百年的传统民间文化却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大量艺术行当消失,成为“僵死的文化标本”,社会影响力逐年减弱,年轻艺人外出务工,老艺人相继去世,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鉴于此,近年来地方政府加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步伐,除了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抢救性保护外,还尝试将其保护与传承放进学校教育的机制和模式中。作为国家级重点艺术中专学校的十堰艺术学校承担了这一重任,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了一条成功之路。

让民间艺术从“江湖”步入“象牙塔”,未来的“民间文化传承者”走进校园学习,十堰市艺术学校是湖北省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全国也鲜有先例,这对一个艺术中专学校来说是挑战也是考验。学校对此十分重视,广开思路,在校内外专家的反复论证下,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专业建设、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管理、生源与去向等方案逐渐明晰完善。

一、确定办学定位和培养方向

要创办好这些特色专业班,首先应该确定办学定位和培养方向。学校是这样定位的:“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和文化素养,能在各专业文艺团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文化产业及旅游服务行业等相关部门从事表演与研究工作的特色型艺术人才。学生除了要接受正规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外,还应“一专(特)多能,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的要求。”

除了正确的办学定位外,学校还把生源和师资、教材、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等四大体系作为重中之重来建设。

二、重视生源质量和师资建设

生源质量是教学成果的前提,为了招到“好苗子”,学校借“出口”(就业)促“进口”(招生),与委培单位签订合同,保证学生学有所用。山二黄班学生毕业后全部聘用到全额事业单位山二黄剧团工作,吕家河民歌班则进入本地旅游服务公司,从事民歌表演和旅游导游工作。这使得学校能够“百里挑一”的挑选到有表演天赋、愿意扎根当地、综合条件很好的学生。而学生们无后顾之忧后更加信心十足,勤奋刻苦的学习,为自己今后的职业(也是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师资队伍是教学成果的基本保证,学校只有10位相近专业的教师,师资力量显然不够。在办学过程中,学校走了一条“整合资源、内外并举,走出去,请进来”之路。首先,学校请委培单位每学期派出2—3名经验丰富、专业过硬的教师,结合特色专业的艺术要求与规矩“请进来”学校教授主要专业课,确保特色“原汁原味”。65岁的山二黄传承人周敏成、吕家河民歌“歌王”姚启盛等都在学校带了整整一年半的专业课,身教言传的把自己的绝技“滴水不漏”地传给学生。其次,整合校内音乐、舞蹈、表演、美术等多个学科的师资力量,同时,学校还先后派出黄萍、陈琳、周曙光等多名有教学经验的教师“走出去”,到当地认真学习,学成再在教课。此外,还外聘了多名省内外及当地剧院、艺术研究所、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专家学者进行阶段性授课。这样,大量优秀的专业教师保证了难度很高的特色专业教学的质量。

三、选编适当教材

教材建设是四大体系建设中最大的难点,这也是一个全国性的难题。由于这些新领域多是“人带人,手把手”的传承,很多专业课程没有教材,学校就组织老师们编教材。老师们除了查找各种资料外,还向校内外的专家、艺人虚心请教,并深入当地采风、搜集材料。经过艰苦的努力,学校编订了《山二黄唱腔训练》、《山二黄身段训练》、《武当山吕家河村民歌选集》等多种教材,其中《武当山吕家河村民歌选集》共搜集吕家河村民歌1031首,带曲调的76首。内容十分广泛,可以领略当地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民俗,旖旎的山水,深受界类专家学者的好评,现已由学苑出版社出版。

四、科学设置课程

课程设置则根据学生实际和培养目标,做到“艺(特)为专长、文为基础”,艺、文并重。学校既注重文化知识又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一星期正课不少于45节(含早、晚自习),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比例约为4 :6。文化课除了語文、英语、政治等外,还设有礼仪、微机、写作、书法等,专业课除了各专业的技能课外,还设有乐理、视唱练耳、普通话正音、艺术表演、舞蹈音乐排练等专业公共课。这样,学生毕业后不仅在自己的主攻专业上能“独当一面”,还能“一人多岗,一人多用”,层次高,层面宽,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五、重视教学实践

重视教学实践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特征,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并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要求每周都要有一场专业展示或演出,校园里随时可以听到优美的山歌,看到有板有眼的招式,大大激活了学生的学艺欲望。而每当当地举办大型文艺活动时,学校便组织学生们回去参与,提前“热身”,感受气氛,寒暑假则回委培单位实习。第五个学期整个时间均为实习期,由学校教师带队指导,让学生在实习中总结经验,找出不足。第六个学期再回校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学习训练。这样,学生虽然在校学习,但始终扎根于民间文化的“土壤”之中。

2015年9月1日,“吕家河村民歌表演班”开课,2016年9月、2017年9月学校又分别开办了“山二黄表演班”和“吕家河村民歌表演班”。三个班共招收学生62名,他们都是从当地应届初中毕业中挑选出来的,录入十堰市艺术学校进行系统的文化和专业学习,学制三年,毕业后获得普通中专文凭。

三年后,第一届民歌表演班学生毕业回乡。他们端庄靓丽的外形,清新脱俗的气质,甜美的歌喉和优美的舞姿,赢得了游客和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被称为“不飞走的百灵鸟”。而大部分“山二黄表演班”学生在实习期已挑起了大梁,成为剧团的台柱子。他们给这一古老的剧种带来了新鲜的血液,结束了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使它得以传承和弘扬。

作者简介:张胜,男,大学本科毕业,十堰艺术学校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及艺术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订单培养保护与传承非遗
文化空间视角下的湖南区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河洛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峨眉盘破门武术保护与传承中的政府主导作用研究
电机与电器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新形势下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就业模式分析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基于“订单培养”的高职《办公自动化》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