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培养思索

2019-09-10钟小华

新教育论坛 2019年23期
关键词:信仰教育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新时代要注重强化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培养,引导高职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在今天思想多元化的冲击之下,当前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教学效果不佳,部分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够坚定的等问题不容忽视。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努力探索教育培养的新方法和路径,抓住教师这一关键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教学遵循信仰教育生成规律,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教学的改革等,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担负起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培养的使命。

关键词:新时代;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理想信念、信仰是都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信仰是最高层次的信念,信仰在人的精神图谱中居于核心位置,是人精神大厦的支柱。青年大学生信仰状况是社会状况的缩影,关系国家兴衰和民族沉浮。单纯的物质繁荣不能导向人的真正幸福。关注人的精神生活问题,关注精神家园的建设,引领广大青年学生过有科学信仰的生活是建设社会主义、走中国特色现代化之路的应然选择。以科学性和价值性为特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新时代注重强化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并将之充分融于伟大中国梦的实现之中,不仅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也是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题中之义。但在今天思想多元化的冲击之下,当前高职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教学效果不佳,部分高职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够坚定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敬业精欠缺、理论功底薄,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考核方式单一等都是影响教学效果、高职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确立的因素,因而,笔者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了一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培养方面的思索。

一、新时代高职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方面,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已经是清一色的“90后”。处在一个眼花缭乱、复杂多变的时代,处在一个价值多样、冲突加剧的时代,处在一个不确定性增强、选择难度加大的时代。这样的成长时代背景,成长环境等因素时刻冲击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冲击着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选择。同时,他们当中的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追求个性,崇尚自由。因此,高职青年学生群体中出现部分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够坚定,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从未树立过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象,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再者,站在高职生这个受教育者角度看,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主要来源于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是必修课,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接受知识和掌握知识,通过学习提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尚未成为大学生的第一目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刚进入大学的青年学生尚未形成信仰的完全觉醒,处于信仰的选择期和确立信仰的关键期,往往对于“信仰为何物”的认识缺乏思考。更别谈树立信仰的问题了。笔者在教授此门课程期间,曾让教授的五百多名高职生做过有关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问卷调查,也发现了高职生群体中信仰教育方面出现的此类现象。

另一方面,从教师层面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敬业精神、理论功底、知识结构、教学能力、方法艺术等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何况,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除了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专业教师外,还包括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党政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等在内的各类教师群体。这也就导致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理论功底、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等的参差不齐,严重影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教学效果。除此,还有一个影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效果的因素也非常值得关注,即现代知识教育模式呈现出的最大弊端是问题就是教育往往以“知识”为中心,而非以“人”为中心,忽略了对人自身精神与灵魂层面的关怀教育。这种弊端必然会导致教书与育人的分离,然而,毫无疑问,教育应该指向人的精神和灵魂更该指向这核心——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1]这就是教育应承担的重任,这就为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升华注入了意义指向。高职院校中,从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教学的教师在这点做得还是非常不足,存在很大弊端的。

二、新时代高职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的思索。

(一)抓住教师这一关键,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的教师主体涵盖了各级各类各专业的教师,而不仅仅是指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教师,还包括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党政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等在内的复合群体。只有全体教师通力协作、共同致力于对高职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合力,并充分调到高职生积极性,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育人效果。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第一,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所以说,教育者本身是否真正信仰并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决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成败的关键。育人要先育己。教育者只有真正相信马克思主义,才能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 [2]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队伍责任重大。高职院校中从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教师们要牢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理论功底水平,力求思维创新,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马克思主义信仰教学,引导学生选择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另一方面,拓广视野,教育教学中能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讲明白、讲清楚,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充分发挥教师这一关键要素的作用,提升高职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教学效果。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须应以学生的心智与认知为基础,遵循信仰生成规律。

对高职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培养应着眼于个体信仰生成的规律,信仰教育的目标设定应体现阶段性。信仰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信仰的形成和确立不是被动的接受,不是知识的获得。信仰的生成有一个从认识、认知、认同信仰对象到自觉行为再逐步坚定的过程。信仰就是了解了所信仰的对象为何物,了解的基础上产生了情感上的认同相信,最终才能谈对信仰的景仰之情。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上,一个人不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很难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信仰。我们所倡导的信仰教育亦是以知识教育为基础的,以信仰主体对信仰对象的理性认知为基础,这是科学信仰教育的前提。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教学方面,首先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为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培养应遵循信仰生成的这一规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帮助高职生真正领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真谛,从激发高职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需要到引导高职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倾向,使他们关注自身的精神家园,在自身的生活世界和情境体验中真实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和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直至确立明确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而达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目的。

(三)转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借此推动思政课教师课堂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考核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最终检验学生学与教师教的重要指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教与学的不理想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式有直接的关系。目前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考核考试形式较为单一,主要表现在:一般采用闭卷考试或者期末闭卷考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的比重较少,一般占成绩的30%-40%,基本有考勤、作业、课堂表现等构成,在平时成绩中,也很少看到对学生平常表现的考察,这样的考核不能综合反映学生对社会认知和人生价值的思考及整体学习情况,难以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缺乏对学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信仰,外化为自己行为的日常表现考察,对学生日常品行行为体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层面的评判的缺失。同时,期末马克思主义信仰考试内容一般较多关注理论知识,强调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把握,几乎所有的考核答案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因而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更多的是沿用知识考核的形式,把死记硬背作为考核依据,大部分高职学生对思政课考核的印象都是死记硬背,大大影响上课的兴趣,严重时甚至出现抵触的情绪,这就难激发学生课堂学习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兴趣,就达到理想的信仰教育教学效果。

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那么它的考核也不应该缺乏信仰的维度。所以,要从单一的考试评价到多元化的考核体系转变,借此调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教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改革,调到学生积极性,提升课堂质量。让信仰教育能够真正的走入高职生的内心去。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考核要建立多元化、多样化的考核体系,加强对学生理论考核知识的多样化,还要注重把成绩评定和学生的品行表现结合起来,把学生课题、课外的学生和活动的参与情况结合起来,把实践教学作为重要的指标纳入到学期的最终考核,同时还要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有关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多元化考核和评价标准。这不仅有利于调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提高魅力;也有利于改变目前以知识记忆能力作为评价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学习效果的严重不足,改变学生考前靠突击的应对考试模式,真正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信仰作为人的一种精神世界,很难对其直接作出判断和评价,只能通过相应的行为来体,真正信仰的确立在于实践中信仰的被践行,任何离开实践、离开行为体现的信仰都不可能是真正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也必然要被外化为主体的行为规范,所以,加强实践环节的考核,有利于帮助高职生真正的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M].北京:三联书店,1991:44

[2]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N].央视网, 2019-03-0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4]普青玲.陈达.对高职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途径[J].商情,2015(28).

[5]郭敏.当代大學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8

[6]王永和.围绕“认知、认可、认同”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方法体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0): 79-81.

作者简介:

钟小华(1986.04-),女,汉族,广东省惠州市,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法学学位,教师,法学讲师,研究经济法方向。

猜你喜欢

信仰教育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最有思想的句子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加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意识研究
信仰教育在哲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与实现途径
网络时代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探析
鲁南地区青年大学生信仰现状及信仰教育对策研究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