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练笔而精彩
2019-09-10冼丽梅
冼丽梅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写作教学应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贴近,让学生易于动笔。而阅读教学中的课后小练笔正好为学生提供了写作平台。小练笔的材料主要是课文内容,有机结合了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是课文的再创造和延伸,是学生展开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手段。对此,本文笔者和自身工作实践经验相结合,对小学语文课中小练笔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仿写;小练笔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要对写作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予以重视,善于有机结合读和写、说和说,相互促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开小练笔,和课文内容之间的联系极为密切,是一种效果良好、操作方便、形式灵活、篇幅短小的练笔形式。教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内容,把小练笔的内容、时机和难以程度把握好,确保写作教学形式的丰富性,促进语言文字训练效率以及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一、利用空白练笔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几乎都是名家之作,具有丰富的内容、优美的言语、精彩的描写方法,如果教师细致品读,找出每篇文章的精彩之处,并指导学生对其进行扩写。
例如,教师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本文有这样一段话:“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文中的儿子阿曼达即使身处在逆境之中,也没有轻言放弃,他确实和他的爸爸一样了不起。教师可以借助这段文字,用《逆境中的儿子》为题,给予学生指导,让其展开课堂练笔,要求学生把任务的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等抓住进行想象,对阿曼达在逆境中的坚强意志进行描写,使课文空白得到弥补,以和课文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向呼应。这里的练笔设计,有机结合了“读”、“品”、“写”,学生在激昂的情感中受到了熏陶和感染,在高亢的情绪中展开领悟和想象,在情感和思维的强烈震撼中,将人物美好的情操领悟到,促进语言表达质量的提高,并使自身的精神世界得到豐富。
二、情节简略处扩写
因为写作的需要,一篇文章有的情节并未进行详细描绘。仔细品味就可以发现,这些的简写之处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教师应把这一契机牢牢抓住,给予学生引导和启发,让其进行合理想象,全面细致地对具体情形进行描述,扩写这些简写的情节[1]。
以《赤壁之战》一课为例,本文中简写了黄盖给曹操写信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此情节抓住,给予学生启发,让其展开想象,扩写信的内容。有的学生这样写道:“曹丞相,您好!贵军有八十万,而我军人数才三万,两边人数相差甚远,和贵军长时间僵持下去,对我方没有丝毫好处,我军注定失败。作为周瑜手下的一名老将,我曾多次劝周瑜放弃抵抗,归顺贵军。周瑜充耳不闻,同时还治我罪,连降三级,贬为马夫,我万分后悔。曹丞相,周瑜他这样是以卵击石,自不量力,注定失败。说真的,我再也不想待在这里了,我愿意和东吴断绝一切关系,带兵和粮草投靠你。请您要相信我的一课赤子之心,等我,我一定会来。咋们后会有期。”这样的小练笔不仅使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同时也使学生深刻理解到了课文内容。
三、变换体裁处改写
语文课本中有诸多我国古代优秀的诗篇,这些诗篇意境优美,音韵和谐,引入入胜[2]。教师应对古诗文教学引起重视,给予学生引导,让其深刻理解诗意,感受意境,有感情的朗读。立足于此,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借助议论、叙述、抒情和描写等方法将古诗改写成记叙文,写出新意。
以《示儿》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给予学生引导,让其把诗文学懂,使其了解到陆游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将一生的精力全部献给了祖国。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的空间,让其改写古诗。其中有位学生这样写到:“陆游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对自己的祖国充满了热爱之情,在他临终前还在为自己不能见到祖国统一而悲伤,同时还对儿子进行嘱咐,在他死后家祭时一定要告诉他收复中原这件事。诗人的爱国心多么强烈啊!今天,港澳已纷纷回到祖国的怀抱,只有台湾还没有回归祖国。广大中国人民怀着强烈的爱国之心,满怀期待,希望台湾可以尽早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我坚信不远的将来,这一天一定可以到来。”借助对小练笔进行改写,既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古诗文内容,同时也把学生的爱国之情激发了出来。
结语:课堂小练笔不仅是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也是进一步延伸文本意蕴,更是进一步升华与沉淀文本情感体验。课堂练笔有利于提高学生读写水平,也有利于增强语文核心素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想方设法提高自身对文本的敏感度,做一个有心人,对文本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笔机会,精心设计,逐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迸发出写作的火花。
参考文献:
[1]马云娟.课堂小练笔有效性的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17(84):25-25.
[2]谷滔滔.小练笔,大收获---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小练笔[J].东西南北:教育,2017(17):00050-0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