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2019-09-10赵乘珍
赵乘珍
摘要:幼小衔接这个重大的转折过渡期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那么作为老师、家长要怎么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顺利渡过从幼儿园到小学生活的过渡期,培养孩子适应环境、社会交往、学习、守规则、独立生活等能力,为孩子入学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幼小衔接;适应环境;社会交往;学习;守规则;独立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两个教育阶段的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儿童成长过程的一个重大转折,这个阶段也是处于人类整个逻辑思维形成和使用过程中所要经历的三次环境转换的第二次转换期,幼小衔接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意义重大。
幼儿园时期主要是以游戏和能力发展为主的教育方式,而小学教育主要是以正规课业和静态知识的学习为主的教育,两者的这种教育方式的不同需要儿童身心的调整来适应,这种适应的调整就是幼小衔接的主要任务,幼小衔接不当会造成孩子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种种问题,身体上的不良反应是,孩子会容易疲惫,食欲不振,精神状态差,心理上压力大,自卑,厌学等方面表现出孤僻,不敢跟人说话,不爱与同学沟通。这些问题都对孩子以后的人生有很大影响,所以,做好幼小衔接很重要。
一、培养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
其实一般来说六岁左右的孩子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具备了上小学的条件,他们内心对于小学是非常向往的,他们会羡慕带着红领巾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哥哥和小姐姐,渴望新的书包,新的铅笔盒,新的衣服,时时刻刻都流露出对小学的向往之情。
幼儿园与小学有许多不同,校舍不同,老师不同,小朋友不同,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同,行为规范和要求不同,上课时间不同……这么多的不同,对于一个六周岁的孩子来说肯定难以适应,甚至导致恐惧心理和厌学行为,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这些,提前做好”适应性”的工作,提高孩子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为了消除幼儿入学后学校的环境对幼儿产生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对幼儿园大班老师来说,可以在大班第二学期对班里的环境进行特殊布置。上课的时间适当延长,上课的方法由游戏转向知识面型。同时以口头语言为主的学习慢慢转向以文字符号为主。其次,抽时间组织幼儿参观小学,了解小学的课堂、桌椅摆放、小学生的作业、小学生的一日生活情况等,并请一个小学生介绍小学生活的好处、乐趣等。通过老师的精心组织,孩子在幼儿园与小学之间距离开始变短、氛围相近,孩子入学后就很快能适应小学生活。
二、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家长在这个时候要特别留意孩子的心理状态,积极鼓励孩子上小学,时常以鼓励的口语激发他们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之情,例如家长可以这样说:“宝宝真棒,宝宝很快就要上小学了!”,让孩子对于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充满期待,也感到光荣和自豪。
家长也可以在有空的时候带孩子到小学的校园里面逛一逛,走一走,让孩子提前感受和熟悉小学的校园和氛围,见到校园里的小学生,也可以趁机教育孩子,激励他们:“以后你也会像小哥哥小姐姐一样,在小学的校园里面认字,数数,学很多知识,你也会跟他们一样聪明一样棒!”
幼儿入学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学习适应困难和社会性适应困难两个方面,其中社会性适应能力困难主要表现在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与遵守规则的能力、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等四个大方面。而人际交往的能力更加重要,孩子入学后,进入新的“大家庭”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接受新的老师,结交新朋友。而能否很快融入新集体,与老师、同学和睦相处,在互助友爱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则有赖于一定的与人交往能力。此外,孩子生活在集体中,难免与同伴发生一些矜持和冲突,这种情况发生后,孩子或退缩、或产生报复性行为,以致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最终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因而,老师和家长要特别注重培养幼儿与小伙伴交往的能力,为孩子入小学后的社会适应早作准备。培养幼儿与人交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是在六、七岁以前整个心理发展的基础上准备起来的,是儿童入学前整个婴幼儿教育的结果;也不是光靠幼儿家庭的配合。应把培养幼儿能力这项工作贯穿于幼儿教育整个的日常生活中,从点滴做起。比如教孩子学会自制、谦让、示好,当遇到玩具不多时不争不抢;到别人家去做客时要先敲门,要有礼貌地称呼主人;做小主人时要热情招待客人,并把家里好吃的好玩的东西拿出来招待客人;有小伙伴生病时,家长和老师就带着孩子们前去慰问,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却有利于创造出友好、友爱、合作的气氛,给孩子们带来温馨和欢乐,也有利于团结友爱、关心别人等良好品质的形成,进而来增加孩子们的交往能力。
三、培养孩子的学习、守规则能力
我们都知道,在幼儿园里面孩子过的是一种被照顾着的集体生活,幼儿园的老师整天都跟着,吃饭、穿衣服、系鞋带、上厕所,老师都会看护周到,及时给予帮助。但是进入小学后,则是相对独立的生活,孩子必须有生活自理的能力,自己学会照顾自己,自己系鞋带、穿衣服、上厕所。这时候老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小学也有很多学生守则,学校规章制度,孩子需要自己学会集中注意力,学会自控能力。
作为家长,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不要溺宠孩子,什么事情都替他们打理好,要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穿衣、系鞋带、入厕,自己的玩具、学习用品自己收拾好。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家长们也不要急着帮孩子解决,先引导他们,然后让他们想办法去解决,这是培养孩子独立性非常重要的环节,这对于他们以后进入小学甚至是以后的人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家长不能随时随地看护陪伴着孩子,进入小学后,他们需要自己去处理他们遇到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上的问题
父母还可以在家中自然、随机地引导孩子复习以前学过的常用字,让孩子感知体会汉字的特点,并对汉字感兴趣,但不要生硬地强求识字,提高幼儿读的能力,主要通过家长坚持每天抽半个小时陪孩子一起阅读,会养成大班幼儿喜爱阅读的习惯,教大班幼儿写主要是教正确的坐姿、正确的握笔方法、正确的使用本子,听从老师的指导和会写数字等,而不是写文章,写作业,可以通过画画来发展他对手的小肌肉的控制能力,使他学会握笔、运笔的动作;也可专门设计一些宽窄不同的横竖格线或“迷宫图”要求孩子在中间不出格地画图和线,以提高他手部小肌肉的活动能力,一方面要培养幼儿的听说读写,另一方面要防止幼儿大班教学小学化。应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从激发兴趣入手,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幼儿的观察力,而不是把识字的多少,会算多少题,作为学习适应方面的准备。
四、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
培养孩子良好的沟通能力,家长们可以带孩子多出去走走,多和陌生人见面,消除孩子对陌生人的畏怯心理,多让孩子与不同年龄的孩子交往,让孩子既可以跟大哥哥大姐姐沟通,也可以做比自己小的孩子的领导者,增强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在平时生活中,家长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的一些见闻,诱导孩子也学会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心声,分享自己的食物分享自己的玩具。家长还可以让孩子邀请他们的小伙伴到家里做客,让孩子以小主人的身份招待小伙伴。
现在的孩子生活能力弱是一个普遍地问题。孩子进入小学后有许多事不能由父母包办代替,小学老师也不能像幼儿园老师那样周到细致地照料孩子的一日生活,孩子们不但要能够独立自主地安排妥贴包括学习在内的基本生活起居,而且要完成小学老师布置的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生活自理能力差显然不能适应小学阶段的需要。
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首先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长大了,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老师,要慢慢地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作为老师,在班里除了生活上多给幼儿一些指导、帮助和鼓励外,还应尽可能地多给幼儿一些锻炼的机会,比如有意识地让他们做值日生,分发图书,照顾自然角等。作为家长应该有目的地让孩子学会自己睡觉、穿脱衣服、整理床铺、整理玩具、学具,还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事,如摆碗筷、扫地、擦桌椅、洗袜子等。这样,在幼儿园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密切配合下,孩子到大班畢业时,就会独立做许多事,入学后会很自然地融入到小学集体生活中,顺利地完成学习和劳动任务。
参考文献:
[1]杨明珠.幼小衔接阶段父母的教育策略〔D〕.云南师范大学,2015
[2]陈怡妹.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6,0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