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增方联合针刺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9-09-10姚婷婷
姚婷婷
[摘要]目的:消增方联合针刺疗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针药组2组。每组50例患者。治疗时间均为20天选择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症状分级量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及KSS(1989美国膝关节协会膝关节中和评分)评分作为观察指标。结果:针药组临床疗效忧于针刺组(P<0.05)。2组治疗后VAS评分及K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消增方联合针刺疗法治疗性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忧于单纯针刺疗法。
[关键词]消增方;针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VAS评分;KSS评分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2096-5249(2019)14-140-02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一种以关节软骨损害为主,并累及整个关节组织的最常见的关节疾病,表现为关节疼痛、僵硬、肥大及活动受限。该病有一定的致残率,也是中年以上人群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的主要原因,给患者及家属精神上肉体上诸多不便。该病的治疗目的在于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针刺和中药外敷治疗均为中医学传统外治法,副反应较小,具有减轻局部症状,改善关节功能的作用。在治疗上,是否可以采用中药外敷联合针刺同时治疗,笔者采取针刺配合中药外敷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50例,并与单纯针刺治疗50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均为2014年]月至2015年10月本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针刺组50例,针药组50例。针刺组中女30例,男20例;年龄最小38岁,最大75岁,平均(55±10岁);病程最短1月,最长24个月,平均(7±5)个月。针药组中女35例,男15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78岁,平均(60±8)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3年,平均(10±8)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1995年修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①近1月大多数时间有膝痛;②有骨摩擦音;③晨僵<30分钟;④年龄>38岁;⑤膝检查有骨性膨大。满足①、②、③、④或①、②、⑤或①、④、⑤者可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1.3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年龄在40-75岁患者;③自愿参加本研究,由患者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③患者在接受试验前4星期未口服、肌肉注射、关节腔注射或软组织注射皮质激素。
1.4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诊断标准;②年龄<40岁或>75岁;③伴有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或痛风性关节炎等;④合并有严重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精神病患者;⑤严重畸形的患者;⑥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或缓传染病患者
1.5剔除标准:
①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予以剔除;②纳入后中断或改变治疗方案的患者,予以剔除;③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必须终止治疗的患者,予以剔除。
2治療方法
2.1针刺组
治则以行气活血,疏经通络。针刺取穴膝眼、鹤顶、阳陵泉、阴陵泉、膝阳关、梁丘、血海、足三里、三阴交。选用0.25mmx50mm毫针,嘱患者仰卧屈膝30°,75%乙醇棉球常规消毒,针刺膝眼时稍向髌韧带内方斜刺0.5-1.2寸,施以捻转泻法;鹤顶直刺0.3-0.5寸,施以捻转泻法;阴陵泉直刺1寸,施以提插泻法;余穴常规针刺,行平补平泻,得气后辅以7DP局部照射,留针30分钟,期间行针1次。每日1次,治疗10次后休息一次,共治疗20天。
2.2针药组
针刺配合消增方中药(鸡血藤、骨碎补、徐长卿、淫羊藿、莱菔子、三七、桂枝、何首乌、葛根等)外敷膝关节,嘱患者平卧位,将中药布包浸湿后蒸煮约30分钟,取出中药布包于患处湿敷20分钟,为避免烫伤皮肤,热敷前患处局部可加垫方块厚毛巾,每日三次,共治疗20天。治疗期间嘱患者注意膝关节保暖,避免膝关节负重运动。
3治疗效果
3.1观察指标
3.1.1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症状分级量表
按积分改善率(尼莫地平法)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疗效指数=(治疗后得件-治疗前得分)/治疗前得分x100%。
3.1.2视觉模拟评分量表
采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临床研究中,G(NIH)应用的疼痛测定方法。在纸上划一条长10cm的横线,横线的一端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剧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让患者根据自我感觉在横线上划一记号,表示疼痛的程度。0分为无痛;3分以下为有轻微的疼痛,患者能忍受;4-6分为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10分为患者有渐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
3.1.3 HSS评分
通过1989美国膝关节协会提出HSS评分系统对膝关节疼痛、活动度、稳定性、畸形程度、力线等进行综合评分,优:85-100分;良:70-84分;中:60-69分;差:60分以下。
3.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l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非参数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治疗结果
3.3.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1可见,针刺组总有效率和愈显率分别为86.0%和62.0%,针药组分别为90.0%和78.0%,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2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由表2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随访1、3、6个月VAS评分与同组治疗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随访3、6个月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随访3、6个月VAS评分与针刺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3KSS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4讨论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当属中医“痹证”范畴。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于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不痛则痛,是痹证的基本病机。患者平素体虚,阳气不足,卫外不固,腠理空虚,易为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痹阻筋脉、肌肉、骨节,而致营卫行涩,经络不通,发生疼痛、肿胀、酸楚、麻木,或肢体活动不灵。痹证的辩证,一是要辨邪气的偏盛,二是要辨别虚实临床痹痛有着不定者,属风邪盛;痛势较甚,痛有定处,遇寒加重者为痛痹,属寒邪盛;关节酸痛、重着、漫肿者为着痹,属湿邪盛;关节肿胀,肌肤掀红,灼热疼痛为热痹,属热邪盛。关节疼痛曰久,肿胀局限,或见皮下结节者为痰;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肌肤紫暗或瘀斑等为瘀。一般说来,痹证新发,风、寒、湿、热之邪明显者为实;痹证曰久,耗伤气血,损及脏腑,肝肾不足为虚;病程缠绵,曰久不愈,常为痰瘀互结,肝肾亏虚之虚实夹杂之证。
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机体处于经络疏通、气血畅达、脏腑协调、阴阳平衡的状态。而在病理情况下,则经络壅滞、气血不畅、脏腑失调、阴阳平衡。针刺经穴以疏通经络气血,调节脏腑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病痛局部循经取穴,可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无所依附,痹痛遂解。肝主筋,肝与胆相表里,脾主四肢肌肉,阴陵泉、阳陵泉及膝阳关等穴即属于胆经和脾经俞穴,并配合膝关节局部相关穴位,共同达到舒筋通络止痛之疗效。
中药外敷是运用中药归经原则,以气味具厚药物为引导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灶,固可透入皮肤产生活血化瘀,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等功效。敷于体表的中药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扩展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的目的。同时药物在患处通过皮肤渗透达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从而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本研究所采用方剂中,鸡血藤含刺芒柄花素、芒柄花甙、樱黄素、大黄豆等,有补血、活血、通络的功效,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具有扩展血管及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骨碎补根茎含柚皮甙,21-何帕烯,9(11)羊齿烯,β-谷甾醇,豆甾醇等,能部分改善由于力学应力线改变造成关节软骨的退行性改变,从而降低骨关节病变率,对骨质增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徐长卿的主要成分是丹皮酚(牡丹酚)、黄酮甙、氨基酸及糖类,并含微量生物碱,药理学实验证明其具有明顯的镇痛和抗炎作用;三七含有三七皂甙、人参皂甙的成分具有止血、促进造血、抗炎、镇痛等作用。诸药合用可起到补益肝肾、活血通络镇痛的治疗作用,使之“通则不痛”,“得温则减”。针药联合治疗能够更有效镇痛,改善膝关节功能障碍,从而缩短疗程,提高患者生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