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全口义齿在重度牙槽嵴吸收的无牙颌患者中的应用
2019-09-10周勤张兰
周勤 张兰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全口义齿在重度牙槽嵴吸收的无牙颌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4月至2018年7月内收治的100例重度牙槽嵴吸收的无牙颌患者作为对象。根据全口义齿类型,分成2组,甲组(n=42)选择长正中咬合型全口义齿。乙组(n=58)选择解剖式咬合型全口义齿,观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①不同时间段比较义齿咀嚼效率,甲组与乙组差异并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调查患者满意度,甲组显著高于乙组,2组比较。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解剖式咬合型全口义齿,长正中咬合型全口义齿在重度牙槽嵴吸收的无牙颌患者中,应用价值更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全口义齿:重度牙槽嵴吸收:无牙领
[中国分类号]R78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14-077-01
基于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的背景下,无牙颌病例增多,且随着无牙颌存在时间的延长,牙槽嵴情况日益复杂,增加口腔修复难度,特别是重度牙槽嵴吸收病例,牙列缺损的时间越长,治疗的难度越大。目前,全口义齿种植是治疗该病的常用方法,然而,不同的全口义齿所呈现出的临床疗效存在差异。本文笔者为了探讨不同全口义齿在重度牙槽嵴吸收的无牙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选择100例患者且分成2组进行研究,现在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择我院在2014年4月至2018年7月内收治的100例重度牙槽嵴吸收的无牙颌患者作为对象,根据全口义齿类型,分成2组,设为甲组与乙组。甲组,42例患者,25例男性,17例女性,最小年龄60岁,最大年龄82岁,平均(70.1±5.28)岁,其中28例Ⅲ度牙槽嵴吸收、14例Ⅳ度牙槽嵴吸收。乙组,58例患者,31例男性,27例女性,最小60岁,最大85岁,平均(71.1±6.24)岁,其中35例Ⅲ度牙槽嵴吸收、23例Ⅳ度牙槽嵴吸收。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牙槽嵴吸收程度等资料,差异不大,P>0.05,可分组研究。
1.2方法
甲组选择长正中咬合型全口义齿,乙组选择解剖式咬合型全口义齿。关于全口义齿,具体的制作方法如下:初、终印模之后,采取哥特式弓法,明确病人的口腔颌位关系,随后,转移面弓,咬合架置上,前伸髁导斜度,对侧方髁导斜度进行准确测量,并试着排牙。完成恒基托制作后,将4个半球形辅助固位体装在其表面,在此基础上,制作可置换牙列,即长正中咬合型全口义齿与解剖式咬合型全口义齿。选择全口义齿后,恒基托与试戴牙列边缘用自凝树脂予以封闭,试戴及调咬合之后,在不同时间点,测定咀嚼效率。
1.3疗效指标
(1)于戴全口义齿后的第2、4、6、8、10及12周,测定咀嚼效率,方法如下:让患者处于头直立位,含入2g杏仁并咀嚼,持续30s,义齿表面咀嚼物以及口腔内咀嚼物等收集起来,义齿进行反复冲洗,用量简装余下的咀嚼物和冲洗物,加入蒸馏水1000ml進行搅拌,并静置处理,随后收集上方1/3悬浊液体,测定咀嚼效率。
(2)调查患者对全口义齿的满意度:①满意,相比治疗前,咀嚼功能显著改善,咀嚼时,无疼痛等不适症状,牙齿表面美观,发音与表情等正常,义齿固定位置与吻合度等感觉较好,未见颞下颌关节病变等症状;②一般,相比治疗前,咀嚼功能有所好转,咀嚼硬物过程中,会出现不适感,如疼痛,牙齿的表面美观度基本保持,发音和表1青等功能正常,义齿的固定位置及吻合度等感觉较好;⑨不满意,相比治疗前,咀嚼功能有一定改善,但咀嚼硬物时,伴有明显疼痛感,患者对牙齿美观度、发音功能以及牙周组织生理平衡等并不满意。
1.4统计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用SPSS20.0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予以T值检验,计数资料用x值检验,检验值P<0.05说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义齿咀嚼效率
分析比较甲组与乙组患者义齿咀嚼效率,数据显示,组问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患者满意度
调查分析患者对义齿的满意度,甲组显著高于乙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度高,深受青睐,被广泛用于临床。咀嚼过程中,使用长正中咬合型全口义齿,更加方便咬碎食物,然而,对于解剖式咬合型全口义齿,侧向咬合力对其的干扰作用大,容易出现水平侧向分力,影响后牙颊尖的接触,义齿不够稳定。长正中咬合型全口义齿,与后牙颊尖的接触并不多,义齿更加稳定,同时,此类义齿的宽容度较大,便于发挥咀嚼功能。本文通过研究发现,甲组与乙组咀嚼效率差异不大(P>0.05),但甲组患者满意度高于乙组(P<0.05)。可见,重度牙槽嵴吸收的无牙颌患者中,长正中咬合型全口义齿的应用价值更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