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近视眼的临床特点与防治
2019-09-10余红燕
余红燕
[摘要]目的:本文分析儿童近视眼的临床特点与防治方式。方法:本文选择我院在2014年1月1日-2018年1月1日接收的儿童丘视眼患者500例。随后对患者进行常规眼部检查和屈光状态检查。并从病变性质、患病程度、患病形式三个角度分析了儿童近视眼的临床特点。最后总结了儿童近视限的防治方式。结果:就病变性质而言。单纯性近视患者占比最高(80%);就患病程度而言。低度近视患者占比最高(60%);就患病形式而言。复性近视散光患者占比最高(60%)。结论:单纯性近视、低度近视、中度近视的矫正效果最为良好。为此。需要提高对儿童近视限的防治力度。并对害病儿童进行及时的矫正。
[关键词]儿童近视眼;临床特点;防治
[中图分类号]R77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2096-5249(2019)14-296-01
近视眼是现阶段常见的眼部疾病,我国近视眼患病概率高居世界前列,并且近年来儿童近视眼患病概率在逐年增加,由于近视眼患病原因较多且较为复杂,这导致不能采取绝对有效的防治方式,因此,临床医师需要及时采取屈光矫正方式,以此来缓解儿童近视眼发展。为此,本文选择我院在2014年1月]日2018年1月1日接收的儿童近视眼患者500例,分析儿童近视眼的临床特点与防治方式。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我院在2014年1月1日-2018年1月1日接收的儿童近视眼患者500例,其中,男性患者有260例,女性患者有240例,患者年龄在4-14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10.45岁。
1.2实验方法
对患者进行常规眼部检查和屈光状态检查,具体如下。
对患者进行常规眼部检查的目的是为了排除患者患有其他眼部疾病的可能性。随后對患者进行屈光状态检查,针对11岁以下的患者,需要用浓度为1%的阿托品眼膏,保持每天两次的频率为患者滴眼,连续滴眼3-5天;针对12岁以上的患者,在验光前1小时需要用浓度为1%的托品酰胺眼液,保持3-5次的频率为患者滴眼。等到患者的睫状体被充分麻痹,选择应用YZ-24型带状光检影仪为患者测量准确的屈光度。随后将测得的屈光度和电脑自动验光仪检测结果相结合,并进行主觉插片,最终得到最后的视力数据,并将视力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1.3观察指标
本文选择儿童近视眼的临床特点为观察指标,具体分为病变性质、患病程度、患病形式三个角度。
就病变性质而言,单纯性近视视力数据<-6.00D;病理性近视眼≥-6.00D。就患病程度而言,低度近视视力数据在-0.25-3.00D之间;中度近视视力数据在-3.25-6.00D之间;高度近视视力数据≥-6.00D。就患病形式而言,分为近视、复性近视散光、近视性屈光参差三种。
1.4数据处理
本次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l9.2.0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2结果
2.1病变性质统计结果
就病变性质而言,单纯性近视患者有400例,占比80%;病理性近视眼患者有100例,占比20%。
2.2患病程度统计结果
就患病程度而言,低度近视患者有300例,占比60%;中度近视患者有120例,占比24%;高度近视患者有80例,占比16%。
2.3患病形式统计结果
就患病形式而言,近视患者有150例,占比30%;复性近视散光患者有300例,占比60%;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有50例,占比10%。
3讨论
我国是现阶段近视眼患病率较高的国家之一,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文化程度、人种有关。近年来。我国及其他亚洲国家的近视眼发病率还在逐年提高,从遗传学的角度很难全面分析近视眼患病原因,总体而言,近视眼患病原因主要包括遗传、环境、发育几方面。
从遗传角度来讲,高度近视眼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低度近视眼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这表示,如果双亲中有一方患有近视眼,则后代患有近视眼的概率将会高于双亲未患有近视眼的后代。从环境角度来讲,如果儿童长时间不良用眼,或者是没有掌握好作业距离等。从发育角度来讲,如果儿童在成长期间缺失营养物质或微量元素,均可能会因营养失调造成近视眼,此外,如果儿童缺失钙元素,则会降低眼球壁的强度和弹性,更容易导致近视眼。
由于本次实验结果显示,在4-14岁儿童中,近视眼的发病率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而提高,12岁为近视眼发病率的高峰,这种现象产生除了和遗传和发育因素有关之外,其最主要的原因便是环境因素,如学业压力增加、近距离作业等,这也导致大部分儿童是单纯性近视,只有少数儿童是病理性近视。为此,为了防治儿童近视眼,家长和学校需要共同努力,在改善儿童学习环境的基础上,减轻儿童的作业压力,同时及时纠正儿童的不良用眼习惯,并注重对儿童的营养配置,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从患病形式角度而言,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多见于远视眼患者,这是因为近视眼患者的视网膜成像较为清晰,因此很少出现弱视;如果患者的患病形式为近视性屈光参差,并且早年便出现高度近视,则可能会出现弱视情况。
总体而言,无论儿童患上了哪一种类型的近视眼,都需要对其进行及时矫正,在佩戴眼镜的同时定期进行复检,及时更换眼镜,避免近视屈光度进一步加深。但是由于儿童近视眼患病原因较多且较为复杂,临床医学上尚未形成明确系统的防治方案,临床医师也只能在进行屈光度测量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应用不同的睫状肌麻痹药物散瞳方式,以此来做到对儿童实际屈光度的准确测量,通过此方式来及时有效矫正患者的近视程度。与此同时,儿童家长需要监督儿童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并控制作业距离,按时休息,同时配合能够缓解视疲劳的眼药水,及时为儿童补充各种营养物质及微量元素,尤其是钙元素,带领儿童积极开展体育锻炼,以此来提高其免疫力和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