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文本细读教学模式探索
2019-09-10黎欢
黎欢
内容摘要:文本细读是通过对语义、意象、文本结构、写作手法等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的深度阐释和创造性理解的一种方法。学术界日益肯定与推广这种阅读手法和研究方法,同时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课和中学语文的教学中也越来越重视有效运用文本细读教学模式。以现代文学为例,探讨基于中文师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文学课程面临的多重教学困境,可见,文本细读教学模式的探索具有深远的意义。文本细读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创新文本细读的教学方法,建立文本细读教学模式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文本细读 教学模式 中文师范专业 现代文学
一.文本细读的内涵
文本细读发轫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英美新批评学派,瑞恰兹在其著作《实用批评》中首次提出“细读(Close Reading)”这一概念,“Close Reading”也被译为“封闭性阅读”。新批评后期代表人物克林斯·布鲁克斯提出“Adequate Reading”,即“充分阅读”,就是要对文本所蕴含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1]新批评流派所定义的“文本细读”是指“细密地研究作品的上下文及其言外之意,它要求批评家注解每一个词的含义,发现词句之间的精微,包括经过这样细致的分析,才能见出一部作品的总体,从而确定其艺术价值”。[2]
因此,文本细读是通过对语义、意象、文本结构、写作手法等进行多角度的充分细致地解读,实现对文本意义多元化的深度阐释和创造性理解的一种方法。“学术界对文本细读的运用,一是把它看作一种文学教学方式;二是把它看作一种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程式;三是把它看作一种文学阅读态度。”[3]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或阅读手法,文本细读颇受学術界的肯定与推广,同时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课和中学语文的教学中也越来越重视有效运用文本细读教学模式。文本细读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双方互动合作进行文本研读的教学模式。“文本细读教学模式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去理解文本的复义,如何指导学生去体悟文本的美学意蕴。”[4]课堂讲授注重指导性、启发性、示范性,更注重使学生明白教师是怎么分析的、为什么要这样分析、从而让学生掌握方法,获得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
二.基于中文师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困境
目前许多高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文学课教学都遇到相似的五大困境:一是脱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适应当前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趋势,课程改革迫切要求教师具有创新性的深度阅读能力。但教学中不重视培养、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评析文学作品的应用型能力,学生未能掌握系统全面的文本解读的方法,高校汉语言文学的师范生缺乏系统的文本阅读能力的训练,作品分析的专业技能处于严重缺失状态,难以适应中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需求。二是课堂教学内容、课程考核都是以文学思潮和文学史为主体,文本分析则无法系统化实施,文学课的教学成了“传授文学史知识—记忆文学史知识—还原文学史知识”的过程。三是理论至上的错误导向使文本细读偏离轨道,学生无法将理论与文本真正联系起来。四是文本解读存在误读与过度解读的现象,需要在文本细读与教学中得到纠正。五是受消费时代文化的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对文学的热情不断减弱,不喜欢、不愿意、不会阅读的问题非常突出,阅读习惯与能力的匮乏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锻炼,导致学生的中文专业综合技能非常薄弱,写作水平不断下滑。
以现代文学教学为例,基于中文师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急需探索构建文本细读教学模式。一是现代文学教材的编写偏重文学史的理论知识,应用性的文本细读较薄弱;二是现代文学讲授偏重文学史,文本细读的实践性教学比较空泛。三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教学目标偏离中文师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限制了文本细读的课堂实践。四是标准化的考试评价趋向于功利化的知识掌握,文本细读能力的培养得不到体现;五是学生无法获得充分的文本细读技能锻炼,对文本细读的兴趣淡化。
三.文本细读教学模式探索的意义
探究现代文学教学的文本细读模式,具有深远的意义。一是可以有效地丰富中文师范学生文本分析的知识和提升文本分析能力,把语文知识变成可以操作的文学审美实践活动提供方法途径。尤其是有利于师范生深入探索中小学语文教学领域的实际问题,通过提高学生阅读和评价作品的专业技能,加强实践训练,成为适应中学课程改革的高技能教学人才,与中学语文教师形成协同发展体系。二是通过深入细致地解读文本,开拓写作思路,提高各种文体包括学术论文的写作能力;三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四是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深入探究的问题意识以及自主创新精神。
因此,教学过程中应以文本细读为根本,改变教学理念,重视文本细读的教学实践,从而为学生提升教学技能奠定坚实基础。
四.构建文本细读教学模式
(一)创新文本细读的教学方法
1.注重指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掌握文本细读策略
一方面要全面深入介绍文本细读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发挥教师“平等中的首席”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个性化的文本解读。另一方面推荐文本细读的文学经典书目(以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为主)以及文本细读优秀学术成果,建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
2.大力指导学生多元化的阅读实践
一是兴趣阅读与指定阅读的结合。教师列出必读书目,引导学生完成制定阅读任务。同时根据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阅读,不断培养阅读兴趣。二是阅读与撰写读书笔记、文献综述相结合。要求学生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并且学会查阅整理有关文献资料,掌握文本解读的理论依据。三是泛读与细读的结合。泛读可以整体把握文本框架与主要情节,细读则是从对文本语言、语境、内涵的深入挖掘。四是文学经典阅读与中小学语文名篇阅读结合,引导学生关注和熟悉中小学阅读教学改革的前沿理念,增强文本细读技能的适用性。
3.积极创建对话的课堂教学平台
在现代文学教学中需要构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作品与作品对话、作品与阅读主体对话”四维一体的教学平台。师生对话是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教师的讲授,学会独立反思,使师生之间的问题探究保持一种开放氛围和探讨价值。生生对话是鼓励学生之间进行活跃的对话,通过讨论与辩驳深入分析文本,形成思想火花的碰撞。作品与作品的对话是将文学作品进行“互文性”解读,通过对文学作品不同人物角色特征等的对比、不同作品之间多种文本特征的比较来体会细读的创新。作品与阅读主体的对话是引导学生不断积累阅读经验,不断修正对作品的解读。
(二)建立文本细读教学模式的长效机制
为了提升文本细读的应用技能,应建立文本细读教学模式的长效机制,让学生保持文本细读的兴趣、习惯和不断强化文本细读能力。
1.测试手段多样化
平时作业和考试试题的设计要侧重文本细读能力的考查,查阅有关资料,撰写文献综述,提升理论分析能力。除此之外, 檢查和展示学生读书笔记、课程作业,制定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的多样化考核方法。
2.开设相关选修课
应将文本细读的教学理念贯穿到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体系的全过程,体现出文本细读的目标任务。选修课的开设注重巩固和提升文本阅读视野和思考的深度、广度,应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多种文学批评方法,如叙事学批评、文化研究、精神分析学等。比如《活着》的叙事学角度、《白鹿原》的传统文化视野、张爱玲研究的精神分析视角等。
3.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文本细读常态化、自主化。
一是举办“读书活动月”、文学沙龙、文学赏析讲座、征文比赛活动等系列阅读能力提升活动。指导学生制定文本阅读计划并书写读书笔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能力;邀请作家、学者与学生分享创作和研究心得,在交流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和研究兴趣。举办多种形式的征文比赛活动,提炼阅读感受,检验查阅期刊资料、撰写理论文章的能力。
二是举办系列文本细读实践成果展示活动。如戏剧排演活动,比如《茶馆》《日出》等,在戏剧展演中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比如学生参与文本细读课堂教学的互动与实践,定期安排学生进行作品推荐、上台讲课、录制微课,上传共享文本细读教学资源。
三是立足于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组织学生到中学课堂听教学名师授课,学习基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细读方法的运用;在教育实习活动中,指导学生运用文本细读法进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
综上所述,基于中文师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困境,切实需要提高中文师范专业的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使文学课程教学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平台,文本细读教学模式的探索还将继续深化。
参考文献
[1]孙绍振.美国新批评“细读”批判[J].中国比较文学,2011(2):65-82.
[2]李安全.文本细读与经典阐释[J].名作欣赏,2008(4).4-11.
[3]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7.
[4]张伯存,王冬梅.文本细读: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路径与方法[J].枣庄学院学报,2014(3):26-29.
基金项目:本文系韶关学院第十六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基于中文师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文本细读教学模式探索》(课题编号:SYJY2015162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韶关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