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工匠精神培养途径探索与研究
2019-09-10王中应
摘要:本文通过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实施、建设“双师型”团队、建设校园文化、施行现代学徒制和教学效果和评价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入手,研究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关键词:工匠精神;汽修专业;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工匠精神”已引发社会极大关注,“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体现着匠人精心制作、打造产品的理念与追求,并对最先进、最前沿的技术进行不断地学习,创造出更多的成果。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概括起来,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如今,一方面,我国产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另一方面,体现出全社会对“工匠精神”的推崇和重视。“中国制造”需要“大国工匠”。目前,“大国工匠”紧缺成为“中国制造”的软肋,而培养“工匠精神”是中高职院校的时代使命。
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千千万万的高素质的适应时代要求的技能型汽车人才,要求他们理论基础扎实,技能技巧娴熟,工作态度积极、爱岗敬业、行为严谨细致。本文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等国外工匠精神人才培育模式,参考国内高职院校较成功的培育模式,通过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实施、建设“双师型”团队、建设校园文化、施行现代学徒制和教学效果和评价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入手,研究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工人才工匠精神培育途径,探索出适合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工匠精神人才培育的新模式。
一、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构建
首先需要充分地进行岗位调研,了解行业领域的发展状况和岗位工作核心技能需求,校企合作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将企业各岗位所必须的职业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培养目标,确立人才培养方案和构建课程体系,融入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内容进行课程内容设计。通识课程、文化课程为培育“工匠精神”打下基础。专业课时,重点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岗位适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入手,强化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同时也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责任心。
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工匠精神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实施
在培育工匠精神教学实施过程中,要与企业生产过程相对接,即产教融合。在教学活动中,树立能力本位思想,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不仅指操作技能,还要包括在社会上就业、适应、竞争和发展的能力。把职业道德、人文素养融入贯穿培养的全过程,使学生的“文化底蕴”在脑海中不断生根发芽,潜移默化地让他们了解工匠、了解对工艺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钻研精神,产生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的内生动力,达到熏陶“工匠精神”的目的。使每个环节的设计、组织、实施都融入工匠精神,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将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铭记在脑海中。
三、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工匠精神“双师型”团队建设
工匠型师资队伍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保障,专任教师到汽车维修企业,选择技术含量高、技巧性较强的岗位,通过一师一企一岗位的方式,与企业的师傅合作,通过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开发,提高专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并结合生产实际,将企业生产项目进行教学化改造,转化为校内实训教学项目,提高教师项目式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能力。聘请企业的技术能手或大师参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兼职教师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与专任教师合作授课等方式,使名师的风采感染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工匠精神校园文化建设
将工匠精神引入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内营造出学生要以“劳动为光荣、技能为宝贵”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提升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同时,学生无形中会受到“工匠精神”的熏陶。提高人们的思想水平和认识水平,把工匠精神中的坚持不懈、永不言弃、奉献精神巧妙地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进行融合。
五、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工匠精神现代学徒制的实施
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可以使“工匠精神”得到大力弘扬,是工匠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职业技能传授形式,培养学生用专业立身、用敬业做人的工作精神。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是职业院校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和必备环节,是按照职业能力递增方式进行的。
六、以“工匠精神”为标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效果和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课程评价的过程中,应建立操作步骤质量评价体系。考核方式上改变以笔试考核为主的形式,应根据课程特点灵活采用笔试、设计、论文、实操等多种形式,除了将基本的学生课业、课堂表现、出勤状况等计入学期成绩外,考核内容中还应加入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即对学生自学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给出相应的成绩,并以一定的比重计入期末总成绩,实现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奠定基础。引入企业评价,将企业对学生的评价作为校外实习课程的评价主体,按照企业对“工匠”的要求进行评价,以此作为期末成绩。
“工匠精神”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值得塑造的价值观,是优秀文化的历史延续。工匠精神既立足于职业教育又高于职业教育,是每一位技能型人才不断努力学习、为之奋斗的、终生的、崇高的精神境界,将其渗透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之中,不仅是职业院校加快适应经济转型发展的前提基础,也是企业、行业生存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每一位技能型人才自身实现人生價值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虎智猛,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途径探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6(8)
[2]应建明,职业院校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探索[J],现代德育,2017(11)
[3]杨红荃、苏维,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
作者简介:王中应(1977.03-),男,汉族,讲师、工程师、汽车维修工技师,工学硕士学历,主要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教学、汽车和机电类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