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解决吉林省 “三农”问题的路径探析
2019-09-10杨朝丹
杨朝丹
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当前,作为农业大省的吉林省在解决“三农”问题进程中尚面临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民增收难,资金匮乏、无力支撑现代农业农村发展,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总体素质低下,农业科技创新不足、贡献率低等诸多困境。应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契机,从优化产业结构、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推进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多措并举打赢脱贫攻坚战等方面入手,加快补上“三农”这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最终实现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
关 键 词:吉林省;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7-8207(2019)11-0104-07
收稿日期:2019-10-11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农民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总抓手
(一)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三农”问题带来了新政策新机遇
中国是人口大国,以往针对“三农”问题出台的政策更加注重于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国家粮食供给。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虽然稳步增长,但因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导致乡村发展仍然滞后、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原则,把农村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促进融合发展的视角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而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宏伟目标。在2018年12月28日至29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了乡村振兴“三步走”的时间表;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三农”工作作出重大决策部署;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央1号文件,指出了未来乡村振兴需要做好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为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给“三农”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政策利好。
(二)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明显的短板仍然在“三农”,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农村。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农村人才匮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农村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收入水平差距仍然较大,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对此,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新的思路: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
(三)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科学方法
解决“三农”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充分认识到“三农”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保持历史耐心,避免超越发展阶段,统筹谋划,典型带动,有序推进,不搞齐步走。乡村振兴战略为破解“三农”问题提供了科学方法: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方责任,强化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责任,推动各级干部主动担当作为;强化法治保障,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严格执行现行涉农法律法规,在规划编制、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监督管理等方面,提高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水平;动员社会参与,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加强组织动员,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乡村振兴参与机制;开展评估考核,加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考核监督和激励约束,将规划实施成效纳入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年度绩效考评内容,考核结果作为有关领导干部年度考核、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二是有序实现乡村振兴。准确聚焦阶段任务,重点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科学把握节奏力度,合理设定阶段性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分步实施,形成统筹推进的工作机制;梯次推进乡村振兴,科学把握我国乡村区域差异,尊重并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发掘和总结典型经验,推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有序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目前吉林省“三农”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民增收难
从产业结构上看,吉林省低端农产品有余,高端农产品不足。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吉林省一直在保量上做文章,导致大宗农产品的库存充裕,个别农产品甚至出现了产量高、库存高、进口高三量齐增的扭曲现象。此外,随着乡镇企业改制以及土地管理制度的调整,除少数“明星村”外,大部分乡村二三产业发展陷入低谷,农业发展也只是局限于原始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由于农业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导致农民就业渠道变窄,增收困难。2017年,吉林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950元,比全国的平均水平低432元,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从农业内部结构上看,吉林省仍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林业和渔业无论是产值还是比重都非常低且发展缓慢,结构严重失衡。其中种植业仍然是粮食一头独大,2017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高达88.47%。而粮食作物中又以玉米为主,2017年玉米播种面积高达4164千公顷,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75.11%。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为10.2%,饲料作物的播种面积仅为1%左右。林业比重始终维持在3%-4%之间,渔业比重始终保持在1.4%左右,2017年比重虽有所上升,也只有2.02%(见表1)。
(二)资金匮乏,无力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快速发展
吉林省农村发展水平比较低,财政收入低,投融资渠道不畅,再加上自我积累的能力有限导致资金有效供给严重不足。[1]目前,吉林省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三块:一是财政资金。吉林省财政收入从2008年的422.8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1263.78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12.4%,但综合来看财力仍显不足。2017年吉林省人均财政收入4629元,相较全国平均水平12416元差距明显,这也导致了“三农”事业支出的后劲不足。2017年吉林省财政支持农林水事物支出554.77亿元,仅占财政总支出的14.89%。2017年吉林省农民人均获得各种补贴1274元,仅占总收入的9.83%(见表2),而在发达国家,农民收入的30%-50%来自财政补贴。二是金融资金。虽然各大银行都在吉林省都成立了“三农”事业部,但能够提供给农民的产品非常少,且贷款利率较高,在6.8%-12%之间,而发达国家的农民贷款利率普遍低于3%。三是民间资金。吉林省户均规模不足10亩,以种植玉米为主,基本上是小规模的分散经营,总体收益较小,难以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可见,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建立一个多渠道、低成本、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以弥补吉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所需要的巨大资金缺口,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
(三)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总体素质低下
2017年,吉林省农村人口比重高达43.35%,且农民总体素质偏低。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吉林省有农村劳动力741.86万人,其中不识字的占2.1%,小学文化的占28.4%,初中文化的占55.2%,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4.3%。据统计,吉林省参加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占比不足11%,这一方面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吉林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达到491.4万人,其中有66%的人在从事农业,第一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65%。如果用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来衡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程度,2017年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程度为23.3%,远低于全国40.9%的平均水平。特别是外出打工人员基本上是懂技术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留下种地的只能是妇女、老人、儿童,导致人力资本积累不足、专门人才缺乏,这不仅极大地制约了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发挥,制约了粮食生产向现代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的步伐,也给吉林省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
(四)农业科技创新不足,贡献率低
农业要强,离不开科技;农民要富,离不开科技;农村要美,同样离不开科技。2017年,吉林省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提高到了57.6%,但相较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还有很大空间和潜力。总体上看,吉林省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占比过低,科技进步后劲严重不足,农畜产品生产技术、深加工技术、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控制技术以及电子商务、储运与物流管理技术等方面的水平仍就不高。如吉林省90%的畜禽品种来自于国外,东北黑猪等自有品种占比很低,延边黄牛和草原红牛等品种市场规模有限,尚未达到品种化;吉林省70%的蔬菜水果品种也是来自于国外。不仅如此,吉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工作也比較薄弱。虽然吉林省通过“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建立起了技术成果转化平台,但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仍然较低。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与农业生产需求严重脱节,导致技术成果无法转化,即使转化成功对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也不大;另一方面,参与成果转化的企业规模小,科技和资金实力有限,成果转化周期长,成功率低,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如吉林省是玉米的主产省,然而仅是美国先锋公司的先育335及系列产品就占据了吉林省玉米种业市场的60%。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推吉林省解决“三农”问题的相关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
吉林省作为粮食大省担负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因此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必须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构建供给稳定、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2]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供给的数量和质量,真正契合消费者需求。一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强化政策引导,发挥区位优势,引导农民瞄准市场需求,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转向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念好山海经、打好果蔬牌,唱好林草戏,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发挥区位优势,推进“粮经饲”协调发展,打破粮食一头独大的局面。二是调整种养业结构。推行草牧业生态养殖、清洁养殖、规模养殖,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加大对生猪、奶牛、肉牛、肉羊、肉鸡、梅花鹿标准化养殖建设的支持力度,推进规模化养殖,围绕龙头企业和加工需求,强化政策引导和扶持,重点支持加工企业、合作组织、家庭牧场、专业养殖公司等自建联建养殖基地,多管齐下,增加肉蛋奶及水产品供给。三是推进各类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休闲及其他服务业有机融合,发展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创新龙头企业培育机制,构建粮食、畜产品、园艺特产业“三大”精深加工板块,重点突出玉米、水稻等十大产业链的开发,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向农业下游要效益。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二)创新投融资机制
吉林省应健全投入保障制度,拓宽投融资渠道,创新投融资机制,以此为“三农”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一是改革完善财政投入和补贴政策,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增加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优化投入结构,创新使用方式,提升支农效能。二是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持续增加“三农”贷款的投放,支持金融机构增加县域网点,鼓励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立足县域,以加大服务“三农”的力度。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开展承包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业务,并为适度规模经营农户提供大型农机及农业生产设施抵押贷款业务。三是拓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渠道,支持各类社会资本进入到农林水事务和项目的建设及运营中,同时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探索用市场化的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农业农村建设。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为解决吉林省“三农”问题提供财力保障。
(三)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
吉林省应加快培养和吸引各种专业人才,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三农”工作队伍。一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完善职业农民管理体系和教育培训体系,选择有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意愿、有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性、有相应科学文化素质的务农青年、返乡农民工和新生劳动力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创新培训方式,结合本地实际,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产业需求导向,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培训效果,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培育一批以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骨干为重点的新型职业农民。二是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研究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导和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允许符合要求的公职人员回乡任职,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三是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三农”领域实用专业人才培育力度,提高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加强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加强涉农院校和学科专业建设,大力培育农业科技、科普人才。四是打造一支有能力的经营管理和服务队伍。通过有经验的经营管理和服务团队将分散经营的小农户联合起来,能够有效面对大市场的竞争,有效降低来自自然和市场的风险。[3]
(四)推进农业科技体制创新
一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重点在生物育种、智慧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等领域科技攻关。同时,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改革,建设国家级农业科技研发平台,引导和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發。二是实施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计划。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只有通过转化和推广才能够与农业结合起来,转变为农业生产力。吉林省大学及科研院所众多,有着丰富的科研资源,但以往的科研成果或缺乏推广或与企业需求不对接,以至于很难转化为生产力。因此,应加快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计划,依托龙头企业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集成转化一批高新技术成果。三是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推进科研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和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改革试点,鼓励科研人员开发出更多、更实用的科研成果。
(五)多措并举打赢脱贫攻坚战
吉林省农业贫困人口基数较大,是实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应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一是在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社会保障兜底扶贫等方面不断完善精准帮扶工作体系。二是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扶贫资金的保障,加大结对帮扶力度,同时强化考评督查,聚焦贫困户致贫原因,严格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实现精准帮扶。三是加大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力度,聚焦深度贫困县和深度贫困村,落实好各市县部门的主体责任及基础性公益项目、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投资项目,社会事业重点领域以及扶贫资金重点向深度贫困县乡倾斜,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参考文献】
[1]魏后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及难点[J].社会发展研究,2018,(1):2-8.
[2]毛平,王艺菲,张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现代农业体系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8,(9):197-200.
[3]郭翔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7,(5):22-24.
(责任编辑:刘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