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吉林省 杂粮产业发展问题探析

2019-09-10刘帅

行政与法 2019年11期
关键词:深加工杂粮绿豆

摘      要:我国的杂粮在世界杂粮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相比主要大宗粮食作物,我国杂粮产业的发展一直未受到更多的关注,直至2008年绿豆价格大幅波动,与杂粮产业相关的问题才引起学界的重视。本文基于对我国杂粮主产区——吉林省杂粮生产和流通现状的分析,从生产、加工和销售三个环节探讨吉林省杂粮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提出了吉林省杂粮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建议,以期为促进“小杂粮大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  键  词:吉林省;杂粮生产;杂粮流通;杂粮产业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9)11-0095-09

收稿日期:2019-08-22

引  言

杂粮是除了大宗粮食作物(玉米、水稻、小麦、大豆和薯类)以外的小宗粮豆作物的总称。杂粮因其生长对于土质具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多分布在土地相对比较贫瘠的地区。杂粮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宏观层面,杂粮具有保障粮食安全的作用。杂粮在粮食作物中虽然处于辅助地位,但相对于大宗粮食作物而言,杂粮具有耐旱耐涝、生长期短等特点,在弥补大宗粮食作物因自然灾害而导致的减产、保证不同粮食品种间的供求平衡、优化种植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微观层面,土地贫瘠地区的农户种植杂粮作物是提高其自身粮食可获性的重要途径。同时,通过出售杂粮作物,既可以提高农民收入,也可以加强微观粮食安全保障的程度,对于偏远地区发展效益农业、提高生态价值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发展杂粮产业,尤其是在生产环节实行杂粮作物与大宗粮食作物轮作制度,能够显著地恢复和保护耕地土壤肥力,对于发展可持续农业、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产业兴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目前来看,以玉米为代表的我国主要大宗粮食作物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较低,但我国杂粮作物在国际市场上却占有较大的比重。日本是绿豆的主要消费国,年均消费绿豆(芽豆)在6万吨左右,其中有约5万吨来自我国的吉林省。荷兰、比利时等欧盟国家年均消费绿豆约3000吨,约三分之二亦从吉林省进口。长期以来,日本产学两界对我国的杂粮生产和市场都非常关注(近年来尤其关注吉林省的绿豆市场),并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我国杂粮问题的研究成果,如《不同地域杂豆的生产、流通结构与贸易——以绿豆、小豆中心为例》《中国杂豆研究报告:全国·东北篇》(田岛俊雄、张馨元,2013)等。上述论文和专著的研究内容涉及我国杂粮的生产、销售、加工及贸易的各个环节。相比之下,国内学界对于我国杂粮市场却少有关注和研究,而研究杂粮产业应当重点关注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及产业组织形式。本文以杂粮主产区吉林省的杂粮产业为研究对象,结合笔者调研所得资料(即吉林省杂粮主要种植区域——白城市和松原市),重点分析其在杂粮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出了促进吉林省杂粮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以期为“小杂粮大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一、吉林省杂粮生产和流通现状

(一)生产现状

吉林省目前种植的杂粮品种包括高粱、谷子、绿豆、红豆、糜子、荞麦、芸豆、燕麦、大麦等。其中,高粱、谷子、绿豆、红豆为主要品种,燕麦是吉林省的特色优势品种。从播种面积上看,吉林省的高粱和绿豆在全国占有较大的比重(见表)。2005年以来,吉林省高粱播种面积约占全国播种面积的15%-20%,产量约占20%-30%;绿豆播种面积约占全国播种面积的16%-21%,产量约占15%-20%。吉林省杂粮作物的种植区域集中在西部半干旱地区,主要为松原市和白城市,该区域内的土质和气温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合杂粮作物生长。白城市“白城绿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产品;“洮南绿豆”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松原、白城两市年均杂粮播种面积均在15万公顷以上,初步形成了杂粮作物种植基地,少数区域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

从长期来看,吉林省杂粮作物的种植规模呈下降趋势。以高粱和谷子为例:1985年,吉林省高粱播种面积为19.98万公顷,2016年下降到12.43万公顷,下降幅度为37.79%;1985年,吉林省谷子播种面积为27.61万公顷,2016年下降到5.19万公顷,种植规模缩减了81.20%。导致杂粮作物播种面积大幅度缩减的主要原因在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粮食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由粗粮(如高粱、小米)消费转向细粮(即大米)消费,这一点对于半自给自足的农村居民来说更为明显。另外,相对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而言,杂粮作物的市场需求量较小,在价格方面也不具有竞争优势,种植区域较为分散且机械化程度低,对劳动力的需求较高,导致了综合比较收益低于大宗粮食作物。这也是杂粮种植规模下降和年际间产量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短期来看,吉林省杂粮种植规模呈现出上升趋势(见图1)。绿豆的上升趋势最为明显,尤其是在2009-2011年期间,绿豆价格高位运行、波动上涨,且市场预期良好,导致了杂粮种植户相继扩大绿豆播种面积。高粱的种植面积在经历了由2006年到2007年的下降之后,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恢复性增长态势。相比其他大宗粮食作物,杂粮的市场化水平较高,播种面积增减主要是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即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绿色保健食品需求的增加促进了杂粮播种面积的增长。

(二)流通现状

⒈市场规模初步形成。吉林省的雜粮交易已由自发分散式的销售模式发展成为以白城、松原两市为核心的区域性杂粮交易集散地,辐射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以绿豆为例:吉林省的年交易量占全国年交易量的50%左右。从市场建设上看,吉林省杂粮交易市场规模初步形成,市场建设不断完善,形成了委托收购、合同收购等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吉林省洮南市杂粮杂豆贸易园区是全国第二大杂粮专业批发市场,园区内现有杂粮杂豆加工贸易户200余户,年交易量100万吨左右,交易额约60亿元,营销网络覆盖国内1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吉林省三井子杂粮杂豆产地批发市场年交易量超过150万吨,年销售额100多亿元。同时,吉林省也是我国重要的杂粮出口基地,如绿豆的出口数量占全国绿豆出口总量的35%左右,占东北地区出口总量的90%以上;红豆出口数量在国内居于前三位。吉林省杂粮的主要出口地为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地区,欧盟、美国等地区的出口量相对较少。出口杂粮多以原粮为主,另有少量的加工制成品,如绿豆粉丝、红豆馅等。

⒉价格波动幅度较大。相对其他粮食作物而言,杂粮的市场规模偏小而产区集中,这为垄断提供了条件,即容易导致杂粮价格的频繁波动或高位运行,且呈周期性波动趋势,再加之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所导致的供给偏紧以及需求增加造成的供需结构失衡,加剧了杂粮价格的频繁波动。以2008-2012年为例:2008年,全国绿豆平均收购价格为4元/公斤,短时间内上涨到16元/公斤。吉林省作为绿豆主产地,价格同样经历了较大幅度的波动。2009年第三季度,吉林省绿豆产地批发价格为5.31元/公斤,第四季度上涨到7.62元/公斤,涨幅达43.5%。2011年第二季度批发价格达到12元/公斤,第四季度又下降到7.08元/公斤,下降幅度达41%。2012年,吉林省绿豆批发价格在7元/公斤上下波动。近几年来,吉林省绿豆价格波动幅度仍较为明显(见图2)。2017年下半年波动幅度最大,绿豆价格最高时达9.8元/公斤,两个月后下跌至8.2元/公斤。在经历反弹后逐步下降,至2018年12月降至7.7元/公斤。

从供给层面看,杂粮作物绝大部分为市场供给,自给率较低,杂粮消费的市场依赖程度较高,但流通渠道却相对较少。当自然等因素导致杂粮主产区杂粮产量下降、供给偏紧时,杂粮价格就会产生波动。加之杂粮种植户对市场价格缺乏稳定的预期,极易产生惜售心理,会进一步加剧杂粮价格的波动。而杂粮市场体系不健全、缺乏监管,也是价格波动的一个主要原因。

⒊产业化经营模式初步形成。吉林省杂粮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为“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吉林省现有杂粮加工企业120多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超过50家。这些企业多数从事杂粮原粮的内销或出口贸易,与农户或者合作社达成购销意向后,根据市场价格进行收购,按照一定规格将杂粮进行简易或真空包装后销售。从笔者调研情况来看,在加工企业方面,吉林省杂粮主要种植区域内只有一家企业将绿豆等杂粮作物制作加工成系列饮料进行销售,市场份额很低;另有少数几家企业零星加工燕麦等杂粮作物,亦有小型加工作坊加工绿豆粉丝等产品。吉林省白城市主要种植区域内的加工企业虽然很少,但却在加工企业的带动下形成了杂粮种植基地,带动农户从事杂粮生产且通过了农产品绿色认证。在合作社方面,从目前状况来看,吉林省虽然各类杂粮合作社具有一定的数量和规模,多数合作社属于“能人领办型”且主要从事杂粮销售,但杂粮种植合作社却较少。虽然部分合作社能够对其成员实行利润返还,但总体而言,无论哪一种产业化经营模式,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连接都较为松散。

吉林省杂粮主要流通环节如图3所示:经纪人从种植户手中收购杂粮后转卖给具有出口资格的购销企业,购销企业进行简单筛选包装后进行原粮出口。有的购销企业也自行组织从种植户手中收购货源。加工企业的货源主要来自种植户、种植基地和合作社三个主体。加工企业的加工品主要为两大类:一类是烘干筛选后的小规格真空包装,另一类是诸如绿豆粉丝的加工制成品等。加工企业的产品一部分出口,另一部分运往国内销地市场后由当地分经销商销售给消费者。

二、吉林省杂粮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环节

杂粮在粮食作物中的从属地位导致了杂粮产业的发展未得到相关部门应有的重视。与大宗粮食作物相比,政府对于杂粮产业发展缺少明确的规划,忽视杂粮作物的生产、加工、科研和技术推广,使得杂粮产业长期处于不被重视的状态,特别是对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一直以来效果并不理想,由此造成了杂粮种质老化,杂粮优质率、商品率下降。吉林省目前普遍选用的绿豆品种——大鹦哥绿的育成时间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红豆主要品种——白红和吉红的育成时间也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21世纪以来,几乎没有新品种的选育。种植户选种采取最简单的方式,即从当年收获的杂粮中选择籽粒饱满、色泽好的留作种子用于下一年播种。由于缺乏稳定的杂粮新品种繁育基地和推广机构以及对不同杂粮作物功能性的深入研究,导致杂粮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受阻,使得为数不多的新品种普及率较低,种质资源退化速度较快,影響了杂粮产业的后续发展。

农民在安排生产过程中,多数将杂粮作为玉米、小麦等主粮作物的补种或复种品种,忽视了杂粮作物的经济价值和市场潜力。从目前看,杂粮的综合效益还明显低于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农民选择无法种植大宗粮食作物的耕地进行杂粮种植,这是农户的理性选择。但在具体种植过程中,因为地块零碎分散且不固定,无法进行机械化生产作业,所以对于人工劳动投入要求较高。加之生产性投入相对较少,栽培技术落后,管理粗放,导致杂粮异色率、异型率较高,直接影响了杂粮销售价格和农民的收益。另外,目前我国的惠农支农政策尚未涉及杂粮生产,这也使得农民种植杂粮的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了杂粮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加工环节

吉林省杂粮产业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这使得产业链条短,加工规模小,杂粮深加工发展滞后。吉林省杂粮深加工产品包括绿豆粉丝、绿豆饮品、红豆馅及燕麦荞麦制成品等,但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且产品差异化不明显,没有充分发挥产地加工业的优势。多数加工企业所从事的杂粮加工只是进行简单地烘干、筛选、真空包装,并没有改变杂粮的性状,不属于深加工产品。个别企业的杂粮深加工也没有完全挖掘出不同杂粮品种所特有的营养价值,加之广告等营销手段欠缺,同样没有挖掘出其应有的经济价值。

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缺少杂粮深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食品加工的产业集中度不高,杂粮精深加工还存在着较高的进入壁垒。除前期基本生产设施投入外,后续产品开发、销售渠道和销售网络的建立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在产品开发方面,虽然产品差异化程度不高,但是销售渠道和消费群体相对固定,目前市场上替代品数量较多,这对于杂粮深加工产品的开发是一个比较严峻的考验。

(三)销售环节

销售环节包括两个阶段:一是种植户(基地)向经纪人或购销企业销售阶段;二是购销企业和加工企业对外出口和对内销售阶段。前一阶段存在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农民存在惜售心理,原因在于杂粮价格不稳定,最终造成经纪人和购销企业无法获得稳定的货源;另一个问题是缺少资金。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无论是经纪人还是购销企业,在杂粮集中收储时期都存在较为严重的资金问题。后一阶段的关键在于企业的盈利水平。吉林省杂粮种植比较分散,缺乏有效的生产组织形式,销售渠道过窄,中间环节利润相对较低。多数杂粮出口企业以成本价出口杂粮,靠国家出口退税弥补利润、国内消费者补贴国外消费者的现象普遍存在。此外,合作经济组织(如合作社)作为销售环节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其覆盖范围较小,多为乡、村一级,缺少县、市级的联社,示范带动作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且合作经济组织自身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运行机制不健全、盈余返还比例低于60%等。

吉林省杂粮交易市场作为终端交易场所,从占地面积、交易数量上看虽然具有较大规模,但多数市场交易设施简陋,普遍采取传统的兑手现货交易,缺乏电子交易手段。因此,无法准确地统计各种杂粮作物的交易规模、交易价格以及流向,不能准确地发布和预测市场信息,最终导致农民和加工企业无法获得及时、准确的市场供求信息。加之杂粮在生产、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之间缺乏信息上的沟通与交流,从而使得农民在最初的生产决策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三、促进吉林省杂粮产业发展的建议

杂粮用途广泛、经济附加值高,在食品工业、酿造工业和医药工业等领域都有所应用。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和膳食结构的变化,对杂粮及其加工产品的需求稳定增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吉林省杂粮产业的发展方向应是绿色、生态的现代杂粮产业。因此,应当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市场优先原则,即遵循市场经济基本规律,同时面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准确把握现实需求和预测潜在需求,实行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在优化杂粮品种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杂粮的品质结构。二是重点发展特色品种原则,即在重点区域发展重点产品,突出特色。如绿豆和高粱作为吉林省重要的杂粮品种,应该得到优先发展。三是产业化发展原则,即明确优势区域和优势品种的市场地位,大力发展杂粮合作经济组织和深加工龙头企业,带领种植户开展标准化生产,为种植户提供专业化服务,从而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将杂粮产业的发展纳入到吉林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中,不断提高产业水平和竞争力。四是促农增收原则,即坚持家庭经营的基本制度,鼓励杂粮生产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方向发展,确保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强化政策扶持和信息服务,促进农民增收。

吉林省的杂粮产业在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应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将杂粮产业做强,使之拥有一批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名优、名牌产品。对此,提出以下建议,以促进吉林省杂粮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对杂粮产业进行合理定位

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的杂粮生产基本属于“补充性”作物,不利于生产和销售市场的稳定,更不利于产品市场开发和加工业的发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吉林省杂粮产业的定位应当着眼于发挥杂粮作物“利用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生活”的功能。利用资源是指在保证大宗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前提下,利用不可种植大宗粮食作物的耕地来种植杂粮,这既有利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又有利于增强资源利用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贫困地区;保护生态强调的是将不宜种植大宗作物的贫瘠土地用来种植杂粮,尤其是具有固氮作用的杂豆类作物,有利于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改善生活是基于杂粮特有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从多样化和功能性的角度开发产品差异化程度较高的杂粮深加工产品,从而满足消费者对于食品种类和功效的需求。

具体而言,从杂粮生产的角度入手,首先,应加强对杂粮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把科技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充分发挥各级农业科研机构的作用,大力推进杂粮生产领域的公益性服务。杂粮作物多生长在较为干旱的区域,因此,应当重点选育抗旱和耐涝性强的品种,加强杂粮种植区域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以保证稳产和高产。同时,还应加强对疫病的综合防治,以减少杂粮种植户的损失。其次,以市场为导向调整杂粮产业布局。考虑到吉林省在国家宏观粮食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在稳定吉林省现有大宗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前提下,建立合理、稳定的杂粮与大宗粮食作物轮作制度。通过生态补偿的方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结合资源禀赋,转变目前粗放型的种植和管理方式,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化专业杂粮种植基地和种植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二)培育杂粮深加工产业

结合地方资源优势,培育、发展具有一定加工能力和科技含量的杂粮深加工企业,突出杂粮的功能性、营养性、保健性等特点,打造特色杂粮产品品牌,提高杂粮的经济效益。鉴于杂粮深加工企业进入市场壁垒较高的情况,对于相关企业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应考虑给予一定的财政和税收支持,以鼓励开发新型杂粮加工产品。

从具体的杂粮深加工发展方向和可开发产品上看,其发展方向依然是食品类产品。杂粮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可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如儿童、妇女、老年人、特殊疾病群体等)开发产品差异化较高的功能、保健和方便食品,从特色、营养、绿色等角度寻找市场卖点。在深加工上,中小企业开发此类产品更具有优势,合作社也可以引导和组织农户从事杂粮产品加工。杂粮深加工产品的发展方向还可以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牢牢把握“绿色健康食品”这一特点,深度挖掘精深加工技术,发挥产地优势和品牌优势。以绿豆为例:绿豆作为吉林省主要的杂粮品种,拥有“白城绿豆”“洮南绿豆”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但就目前状况来看,吉林省的绿豆无论是在国内销售还是出口日韩等国时,均是以原粮的形式出口,在国内的转化利用率和深加工程度较低。因此,在进一步加强綠豆新品种研发和推广的同时,还需提升国内的转化利用率和深加工程度,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并加强生产加工企业、国内销售企业和外贸进出口企业间的联合,以稳定国内和出口价格,通畅国内及外贸销售渠道。

(三)注重杂粮产业经营组织创新

杂粮产业经营组织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产组织;二是流通组织。在笔者调研的地区,杂粮产业的经营组织并不普遍,分散的小规模生产直接导致了杂粮产量的不稳定。因此,在生产组织方面应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将农户组织起来,提高其组织化程度,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杂粮的产业化经营。合作社既可以通过开办流通或者加工企业,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或从事杂粮深加工,也可以通过与加工企业联合,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实施一体化经营。在流通组织方面要注重现有批发市场建设,强化批发市场功能,发挥其引导农民、集散货源、稳定市场和发现价格的作用。通过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形成与全国共享的信息网络平台,建立有效的杂粮价格监控预警机制,做好杂粮供求信息和价格信息的收集、分析、预测和发布工作,及时、准确地为杂粮种植户、购销企业和加工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同时,政府应与农户或生产基地联合建立杂粮产品可追溯体系,以提高杂粮产品质量和扩大出口。

(四)重视杂粮产业技术研发

杂粮产业的技术研发主要集中于两个环节:一是种植环节,即杂粮新品种的研发;二是深加工环节,即加工产品种类的研发。首先,对于杂粮新品种研发的科研支持往往不被重视,科研力量相对较弱。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和相关科研院校应该对杂粮新品种的研发建立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和单位从事相關研究工作。同时,还应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运行体制,确保杂粮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及栽培技术的普及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宣传和推广。其次,对于深加工产品的研发,由于杂粮原粮产量的规模较小,加工规模往往受到限制,因此杂粮深加工产品的研发适合中小企业。但中小企业往往不具备研发能力,缺少可研发的人才和资金,影响了杂粮深加工业的发展。因此,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支持如财政支持、政策支持等,以促进中小企业对杂粮深加工产品的研发。

除了上述建议外,政府部门还应加强对杂粮产业发展的引导,制定明确的杂粮产业发展规划。政府部门应在政策扶持方面给予杂粮和大宗粮食作物以同样的扶持力度,建立特色农产品国家收储制度,对杂粮实行良种补贴政策,根据杂粮生产成本制定杂粮最低收购价等;逐步将不同的杂粮品种纳入农业保险范围,降低农民因杂粮减产而带来的损失,从而调动杂粮种植户的积极性。总之,从稳定杂粮种植的角度出发,只有促进杂粮生产,稳定杂粮市场价格,加强杂粮深加工研发,促进杂粮流通发展,才能实现吉林省杂粮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涛,史雨星,Chien Hsiaoping等.多维贫困与农户杂粮生产技术效率——基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微观数据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4-27.

[2]刘慧,秦富,赵一夫.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背景下北方旱作区农户杂粮种植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411个农户的调查数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4):1-6+89.

[3]宫斌斌,刘帅,杨宁等.东北三省粮食产量结构变动分析与对策建议——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J].江苏农业科学,2017,(19):128-131.

[4]沙敏,武拉平.城镇居民杂粮消费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来自东中西部的实证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6,(1):47-51.

[5]张超,李超.我国原粮与杂粮价格的趋势周期差异分析[J].江汉论坛,2014,(2):61-66.

(责任编辑:马海龙)

猜你喜欢

深加工杂粮绿豆
黑木耳的营业价值及深加工
杂粮有益健康 吃法也要得当
种呀种绿豆
绿豆成长记
为什么粗粮很健康,却不能吃太多?
“绿豆军团”成长记
深加工食品伤心脑
杂粮虽好,不宜多吃
绿豆发芽了
柿子深加工助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