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中法治观培育的路径创新
2019-09-10白晓芳陈冰方芳
白晓芳 陈冰 方芳
摘要:高校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法治观念及素养决定了整个国家的法治水平。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培育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法治观,从而实现依法治国的宏伟目标。高校思政教育中法治观念培育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大学生的培养和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中法治观念培育存在一些问题,如培育实效性不强、培育师资力量不强、培育合力未能形成、法治意识初步形成但还需提高等等。加强高校思政教育中法治观念培育,必须把握好政治方向,加大普法教育力度、打造高素质法律教师队伍和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法治校园文化。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法治观;依法治校;法治观培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十九大报告阐述了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十四个方面,其中,坚持依法治国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2017年五四青年节前,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高校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法治观念及素养决定了整个国家的法治水平。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培育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法治观念,从而实现依法治国的宏伟目标。
一、高校思政教育中法治观培育的现状及原因
高校思政教育中法治观念培育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大学生的培养和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所以分析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中法治观念培育的现状及原因,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
(一)培育实效性不强
在高校,除了法律专业的大学生,绝大多数大学生并非法律专业。所以针对高校思政教育中法治观培育,不能用培养法学专才的方式来进行,而是应当把高校大学生培养成尊法、知法、守法、用法的社会主义好公民,這才是高校思政教育中法治观培育的应有目标。然而学校的主要培养方式主要体现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该课程作为高校对大学生法治观培育的主渠道,并不能够完全承担起法治观培育的重任。大多数学生往往非常消极,更多的是出于应付考试的目的来进行应试学习。而且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在设置课程、授课内容、授课教师、授课方式上也不尽合理,使得高校思政教育中法治观培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二)培育师资力量不强
高校思政教育中法治观培育关键在教师。教师个人法律素养的高低和教育教学水平直接决定了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高低。在新时代的历史定位下,提高教师的的法治素养尤为重要,它与国家教育方针能否得到贯彻落实、思政教育中法治观培育的成败密切相关。然而,就目前来看,高校法治教师力量还不够强,授课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节,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且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的授课教师大学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许多根本没有接受过法学系统的学习,法治实践经验也不够丰富,因此,他们在讲授法治课时,仅仅是照本宣科,对书本内容进行浅显的重复,不能结合大学生的实际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缺乏深层次的法律分析,影响了大学生对法治的深层次理解,不能真正入脑、入心和入行。
(三)培育合力未能形成
高校思政教育中法治观培育离不开课堂系统的法律知识的灌输,更离不开法治实践和良好的法治校园环境。而这需要我们的大学从管理层面到教学层面,都要树立依法治校的法治理念,上下形成合力,为大学生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校园法治环境。当前,许多高校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依法治学的目标基本实现,但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也带来了高校法治建设水平的不充分、不平衡。有些高校并未认真落实依法治校的各项制度要求,校规校纪不完备,有些条文甚至存在违背上位法的现象,一些教师和行政部门管理人员的法治意识较差,不依法办事、不依法办学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有些行为甚至直接侵犯到了学生的合法权益,这些现象的存在都严重阻碍了大学生法治观的培育,带来了恶劣影响。因此,只有坚持依法治校,形成合力,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才会对思政教育中法治观培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法治意识初步形成但还需提高
受社会环境影响,社会就业压力逐渐增大,许多大学生经常以纯粹的利己主义方式来思考问题,更加注重职业技能等实用性的知识,而对法律素养的提高并不关心。对许多学生而言,校内法律知识的学习一般是为了拿到学分,没有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法律的真正意义,这种情况的存在势必影响法治观的培育。而部分大学生尽管学习了许多的法律方面的知识,但他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还不是法治方式,甚至违法犯罪,有些则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很少选择用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或者不相信用法律可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严重,极端情况下通常采取利用关系、权力甚至暴力来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二、高校思政教育中法治观培育的路径思考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要在新一轮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还要培育雄厚的“软实力”。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对其加强法治观培育,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这不仅是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的直接要求,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应有之义,是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为坚实的基础。
(一)把握好政治方向,明确高校思政教育中法治观培育的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中法治观的培育也必须紧紧围绕也一根本任务,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具体到法治观培育,那就是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法治方向,加强党对高校法治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发展道路。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偏离。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法治教育工作,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贯彻好、落实好。培养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营造良好的法治校园文化,为大高校思政教育中法治观培育创造环境
身教重于言教。要让宪法精神、宪法意识深入学生内心、体现在学生实际行动中,需要各级教育部门依法治教,需要各级各类学校依法办学,更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表率示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到了更加注重内涵发展的新阶段,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落实,内部治理法治化、权力运行规范化的要求更为凸显,广大师生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要求日益增长,参与学校治理和保障自身权益的愿望更加强烈,对高等学校法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等学校必须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新时代带来的新形势新变化和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切实提高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把依法治校作为办学基本理念,把法治作为管理基本方式,健全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切实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尤其要在学校章程制定实施、规则制度体系建设、法治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校内民主管理等重要方面加大力量。健全学生代表大会制度,保障师生有序参与、理性参与、依法参与学校办学。有条件的可以逐步探索建立师生代表参与学校决策机构的机制,激励师生关心、热心学校治理和改革发展。将学生的参与权落到实处。为大学生法治观的培育创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
(三)加大普法教育力度,推動高校思政教育中法治观培育
2016年6月,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发布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大纲提出“普及法治知识,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自觉尊法守法,践行法治理念,树立法治信仰,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价值认同、制度认同,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的总体目标。并具体明确了不同阶段的分目标。
为贯彻落实“加大全民普法力度”的要求,高校可以制定自己的普法规划,推进国家普法规划和教育系统普法规划的贯彻实施。加强宪法学习宣传,在高等学校营造尊崇法律、学习法律、研究法律、维护法律、运用法律的浓厚氛围。建立学校领导干部、全体教师学法制度,健全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教师和管理干部业务培训、学生形势与政策课堂教育等多层次、全覆盖的法治教育机制,组织开展各类普法活动,营造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的校园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要统筹、指导、服务有关部门和学生团体积极开展社会普法,服务法治社会。使大学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法治文化的熏陶,自觉养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行为习惯。
(四)打造高素质法律教师队伍和教育体系,夯实高校思政教育中法治观培育的基础力量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法治观培育,同样需要一只高水平的法治教育教师队伍。为此,我们要加强对教师的法治教育培训,完善对法治教育教学成果的支持奖励机制,通过教学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法治素养和法治教育能力。此外,要完善法制副校长(辅导员)制度,充分发挥法官、检察官、律师、高校法律院系教师等法律工作者的力量,健全高校学生法治教育志愿者制度,建设稳定的兼职法治教育师资队伍,为大学生法治教育提供支持。
同时高校思政教育中法治观培育要加快实现由学校课堂教学向一般性普法活动和日常教育的转变,由传授法律知识向培育法治信仰和法治观念转变,由单向灌输式教育向互动体验式教学转变,不断提高法治教育的系统化、科学化,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法治教育教师队伍,切实增强法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五)多渠道进行法治实践,从生活案例中培育大学生法治观
法治观培育一定要研究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密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多采取实践式、体验式或互动式教学方式,与法治事件、现实案例、常见法律问题紧密结合,不断探索内容鲜活、互动思辨的法治教育新形式,实现“要我学法”到“我要学法”的转变。如开展“模拟法庭”活动、法治辩论、法律演讲、学生参与校内学生申诉等活动。
不定时发布校园内部及周边出现的正反面案例,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研讨,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到法治的存在。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载体,创新宣传方式方法,以大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方式,将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进行广泛而持续的宣传。要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和广播电视、新闻橱窗、宣传展板等传统载体,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拓展和延伸法治文化触角,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
三、结语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政教育中法治观培育成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只有真正培育起高校大学生的法治观,才能促进法治中国、法治社会的实现。从而推动和引领全社会推崇和信仰法律,共同构建社会主义法治。
课题名称: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中法治观培育路径创新,课题编号 :YB201855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