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课堂问题教学法的情境创设浅谈
2019-09-10闫清明
闫清明
【摘 要】为了最佳的教学效果,认为在物理课堂中采用问题教学法具有好的优越性,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具有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问题教学是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的螺旋式前进的教学过程,作为这个过程的中心环节就是提出问题,其中物理情境就是问题的承载体,本文浅谈了问题情境的承载体的几种做法并进行例析。
【关键词】高中物理 问题教学法 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5.096
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是每个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重,时间紧,需要在短短40分钟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大多老师沿用着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有脱离素质教育的理念,学生的分数确实可以提高,但是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具有创新性的人才。《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导思维和创造思维,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在过程与方法上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个人认为问题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较好的效果。
一、问题教学法最重要的环节
问题教学是用问题贯穿整节课堂,用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用一定的问题情境承载问题,再把知识融入到问题当中,师生通过共同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的教学过程,可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问题教学法课堂基本环节没有固定的模式,基本包括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提出问题的螺旋式的推进,最终完成教学目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提出问题,物理情境就是起到问题的承载体的作用,教学问题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呈现与展开,才能给学生以真实可感。
二、问题的承载体
物理情境可以把错综复杂的物理现象条理化、模型化、形象化。依据课程目标以及近代教学理论,物理情境应具有以下特点:(1)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一旦要把一个情境创设为教学的问题承载对象,那就超需要符合教学问题的需要与要求,必须剔除一切庞杂与无关的东西;(2)物理情境设计范围恰当、有针对性,学生思考方向要清晰明确;(3)难易适当,难度不能超过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太过容易也失去讨论的必要性,问题情境还要考虑涉及一定未知领域,使知识面扩大、思维强度增大。
(一)真实的实验对象作为问题承载体
物理学的发展史本身是一部生动有趣、激动人心的智力探险史诗。实践表明,物理教学越接近学生的生活,越与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联系的紧密,教学就越有效,蕴藏着丰富的物理学问题的生活现象就是作为问题最好的问题承载体。例如,用“碰鼻实验”进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将一个实心球悬挂在天花板上,请同学站在旁边,让实心球刚好接触鼻子,然后,当球摆向学生时,教室里发出了惊叫声,由于人对危险本能的躲避反应,一定会不由自主地躲开,随后自己亲身再演示一次。在惊讶声中,提出问题:为什么老师不怕实心球撞坏鼻子呢?这个实验让学生经历惊险,以惊激趣,以趣生疑,以疑引思。
(二)现代科学技术作为问题承载体
计算机具有强大的计算功能,对一些物理学问题进行可视化处理,声像并茂,突破时空限制,可以重复快速处理数据,使知识具体化,直观化,从而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透彻。可以说,计算机的教学辅助作用是现代最好的直观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演示、现实的物理情境模拟、播放视频和图片,教学过程中可以调动学生各个感觉器官来参与课堂的学习,形态形态正在日益成为物理演示实验的一种重要手段。物理3-2《交变电流》的31页的“做一做”,对交流电的方向的探讨。用计算机模拟交流电使发光二极管发光的实验现象,以这个计算机模拟实验来作为问题的承载体,完成“交流电的方向是周期性改变”主题教学。物理3-2《交变电流》的32页的交变电流的产生时,发电机的模型,可以应用相关的软件做一个可以旋转的动图作为问题的承载体。物理必修236页的《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用多媒體播放真实的视频,月球绕着地球在转动,地球也在高速的自转,同时它们还绕着太阳运转着,这些真实的情景,承载物理问题。
(三)习题作为问题承载体
物理离不开一定的习题训练,习题就是最好的问题载体,一道习题就是一个个案,它可以承载物理思想、方法,经过变式很容易转化另一个新的问题情景,与学生掌握的当前认知情境产生冲突,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例如:电源的电动势为E,内阻为r,与一个滑动变阻器R串联。当外电阻R为多少时,外电阻消耗的功率最大?学生在弄懂当R=r时,外电阻最大为P=E^2/(4r)。保证条件不变,修改题目的最终设问:当整个回路的热功率是不是也是当R=r时最大呢?同时,一般情况下,物理习题的求解都物理量与已知量间的联系,可依托于各量间的逻辑线中的关键因素来作为问题的承载对象。
总之,我们要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勇于探索和追求真理的人才,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作为教学的重点。对于问题情境的设计需要精心的设计,因为它作为问题的承载体,恰当的问题情境是问题的逻辑起点,才能更好地施行问题教学。
参考文献
[1]梁晓铭.探究“问题式教学模式”[J].教育信息,2014(8):200.
[2]陈霞.高中物理情境教学浅探[J].考试周刊,2011(71):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