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康复专业课面临的挑战及发展对策

2019-09-10王宇

体育风尚 2019年7期
关键词:挑战对策

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运动康复人才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培养优秀的运动康复人才的迫在眉睫,因此体育院校应首当其冲。但由于受实践场所缺乏、高质量的专业教师配备不足及教材针对性欠佳,理论与实践学时比例不科学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运动康复专业课的教学实效性不明显。为此,体育院校要面对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课程改革,不断优化课程内容,科学选取教材,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建设高精尖的师资队伍,培养合格人才,不断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运动康复专业课;挑战;对策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生活品位的提升,如何拥有健康的体魄已经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话题。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在这个目标的引领下,我国的群众体育健身组织正蓬勃发展起来。社会对从事体能训练指导、康复治疗、运动伤害防护等工作的康复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使得运动康复专业在体育院校得到快速发展。运动康复专业主要把医学康复和体育运动的知识相融合,旨在培养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运动创伤、体能训练与恢复等方面的实用型人才。课程设置合理化是保障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课面临的挑战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许多困境,实效性欠佳。

第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高。在体育院校中,部分学生对运动康复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甚至有个别学生对该门课程有一定的厌学情绪。

第二,高质量的专业教师的数量有缺口。体育院校的运动康复专业对综合性、“全能型”人才需求量大,从事运动康复专业教学的教师肩负着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他们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体育运动实践经历,还应当拥有相当的水平和能力;另外,还要求掌握一定的医学伦理、医学理论等多方面的知识,必须合理建构知识结构。实际上,能够同时达到上述标准的高层次、高学历的硕士或者博士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

第三,运动康复专业学生的实践场所数量和质量满足不了现实需要。在培养运动康复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合理配备实践场所和设备,这是硬件条件。而当前,我国大部分体育院校的硬件条件相对匮乏,大部分学生缺少实战演练的机会,这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是不利的。

第四,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数量安排不尽合理。我国体育院校在运动康复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往往重视基础理论的传授,而相对忽略实践课时的教学。所以基础理论课时量相对偏高,而实践课的课时量相对偏少,有的院校甚至严重不足,这样就使得部分学生只能纸上谈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

第五,学生所用教材缺乏针对性。体育院校的运动康复专业课的相关教材本应当具有专业性较强的理论体系。可是截至目前,运动康复专业大学生尚没有针对体育院校学生层次的、高质量的教材,无疑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们的专业的发展。

二、提升运动康复专业课教学实效性的发展对策

首先,合理安排学时,优化教学内容,精选教材。体育院校要打破重视理论课时的常态,进一步强化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教育理念,努力为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场所和实践机会。选取或根据学情和校情自编高质量的、符合学生特点的教材,精选教学内容,这样才有可能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其次,注重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针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的现象,运动康复的一线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注重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所谓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动机、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习惯等心理品质。美国医学心理学家大卫――韦克斯勒认为: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发展的可靠保证。当下的教育要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与时俱进,要大力提倡情感教育,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得新知。诚然,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存在慵懒怠学的态度和情绪。有的学生由于长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几乎对所有学科都不感兴趣;有的学生偏科;还有些学生,时而爱学,时而厌学。在运动康复专业课的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利用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心理和思想的变化,以情施教,对症下药,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保证学生处在一个情绪比较稳定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并且是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再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承担教书育人的任务,教育学生要成为一有理想有追求的人,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才能树立教师的威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体育学院不仅可引进优秀的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充实教师队伍,还可以通过外聘的形式邀请经验丰富的医院专家参与教学,同时体育院校还应当为运动康复专业的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深造,以此来培养医学与体育领域知识相结合的优秀教师,进而建设一支理论水平高,技术能力強的师资队伍。

最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兴趣。运动康复课程是一门相对来说比较直观、实践性又相对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偏注重枯燥的理论传授,对于体育院校的大学生理论基础知识较为欠缺,教学的实效性势必大打折扣。为此,一线教师必须积极利用形象的标本、挂图、实验演示等直观教具,在教学中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方可使知识深入浅出,学生们学起来也会轻松自如。此外,教师也可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如利用讲故事、讲评书的语调,用惟妙惟肖的肢体动作来讲解人体骨骼结构的知识,把自己擅长简笔画的特长运用于教学中等等,会极大引起学生对学习此类课程的更大兴趣,教学效果会明显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曾正中.我国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大视野,2015(26).

[2]王宇.运动生理学课堂教学方法改革[J].山海经,2018(18).

[3]马云霞.大学生运动营养健康教育内容与实施策略[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5(2).

猜你喜欢

挑战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极限挑战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眼力大挑战
叽咕乐挑战
溶解度计算错误种种和对策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