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理论认知的三重维度
2019-09-10王常柱兰燕妮
王常柱 兰燕妮
[摘 要]理论认知是把握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的重要方式,本质特点、理论依据和地位意义是这一重要方式的三重维度。从本质特点维度看,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具有高度的自觉性、权威性、政治性、抓总性四大特点。从理论依据维度看,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理论、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现代领导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从地位意义维度看,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与党的其他领导工作的关系是辅助性的保障关系,且这一保障关系对于落实完善党的科学决策和部署、改进新时代党风政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本质特点;理论依据;地位意义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71(2019)01-0065-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随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快速推进,党的督促检查工作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为此,2017年4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工作原则、工作制度、效能建设、组织领导等方面,对加强新形势下党的督促检查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和重要措施”。[1]毫无疑问,这些明确要求和重要措施对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然而,做好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不仅要牢记党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和重要措施,而且还应对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有充分的理论认知。本文的目的,就是从阐述其本质内涵出发,从理论层面系统归纳概括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的本质特点、理论依据、地位意义,以求对这一重大社会实践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
一、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的本质特点
认识把握一个事物,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从理论上归纳出它的本质特点。这一方法也同样适用于认识和把握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不过,与一般事物稍有不同,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是中国共产党为保证预定目标的实现,对决策、工作部署等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检验、督导和促进的一种领导行为,其“主要任务是推动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2]由此可知,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具有自己明确的本质内涵。为了更好地归纳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的本质特点,我们先将其本质内涵概括如下:
其一,推动贯彻执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多年来,围绕建设、巩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中国共产党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结合中国发展实际,相继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路线,就是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党的方针和政策,则是在党的基本理论和路线指导下作出的具体针对性意见和策略。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指导和基本遵循,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的任务,就是推动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和执行。
其二,推动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重要决策部署。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仅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做出科学决策的历史重任,而且还肩负着将这些科学决策落到实处、将理想蓝图变成现实的重大职责。我们知道,党中央的科学决策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许多部门、单位、承办人协同工作才能完成。然而,由于各个部门和承办人的工作水平、政策水平、业务能力等存在差异,更由于受诸多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党中央的科学决策极有可能因理解不同、步调混乱、利益纷争等原因而得不到有效贯彻落实。这就需要党中央、各级党委办公厅(室)充分发挥督促检查的强有力作用,确保党的政令畅通、党的决策落地生根。历史经验也早已证明,只有拥有强有力的督促检查工作能力,党中央所作出的重大决策,才能得到落实和执行,而不至于成为镜中花、水中月。
其三,推动补充完善党中央的重要决策部署。真理的相对性原理告诉我们,任何决策部署都是针对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具体目标而作出的,其真理性都是相对的。在这一点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也不例外。一般而言,党中央的一切决策部署都是针对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具体目标而作出的,其真理性也是相对的。这就要求党中央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决策部署。从马克思认识论的角度看,党中央作出决策部署与完善决策部署,是一个由做出决策、实施决策、发现问题、搜集信息、分析根源等诸多环节构成的领导实践过程,其中发现问题、搜集信息、分析根源是服务于决策部署之完善的。据此,党的督促检查工作,实质上就是做出决策部署与完善决策部署之间的重要环节,作用在于发现决策部署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向党中央、各级党委办公厅(室))提出完善建议。
其四,推动密切党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她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立场,必须保持其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自毛泽东同志开始,历届党的领导人都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然而,长期的和平建设环境,使得一些党员干部甚至一些高级干部、老党员淡漠了三大优良作风,染上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不良风气,致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面临着种种挑战。于此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纠正时弊、重塑党的良好形象为己任,适时提出加强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的正确决定,其基本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既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又查认识、查责任、查作风,重建党与人民的鱼水情谊,推动密切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
上述内容,集中分析了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的本质内涵。依据本质内涵,即可便利地从理论层面归纳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的本质特点。我们知道,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不是孤立的,它产生于中国共产党督促检查工作传统之中,是中国共产党督促检查传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延续和发展。因此,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的本质特点必然与传统相承接,同时又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所处的历史方位、面对的时代主题、肩负的历史使命等而具有自己的本质特点。概括来说,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具有四大特点:
一是高度的自觉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坚定不移地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向纵深。这一政治实践,不仅为中国社会创造了快速、健康、高效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党中央的战略决策付诸实施、落地生根带来了诸多挑战。为此,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的意见》,明确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将党的督促检查工作作为推动贯彻执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推动贯彻落实和完善党中央的重要决策部署、推动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重要手段。所有这一切,无一不体现着习近平总书记以及以他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高度自觉性。
二是高度的权威性。党的督促检查工作所实施的,是党中央及其领导人的意图,因此,在党领导一切的背景下,其权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一点是与党的督促检查传统相一致的。然而,对比传统与现实即可发现,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体现了不同于传统的高度的权威性。首先,在《意见》印发上,由过去中央办公厅印发改为由中共中央印发,极大提高了文件的权威。其次,将中央办公厅督查室升格为中办内设的正局级机构,极大提高了督促检查机构的权威。最后,强化督查职能,落实督查责任,健全督查机制,极大提高了执行的权威。上述三点表明,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具有以最强的政治执行力确保政令畅通、党中央决策落地生根的高度权威性。
三是高度的政治性。党的督促检查工作是一项重要的,事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中央决策部署落实执行的重要政治工作,因此其政治性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政治性既具有历史的一惯性,又具有现实的特殊性。现实的特殊性,具体表现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一理论定位,使得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姓党、为党、听命于党”,[3]各级党的督促检查机关、部门和人员必须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维护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可见,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不仅延续了讲政治的传统,而且将这一特点凸现出来、把讲政治放在第一位,使之达到了全新的高度。
四是高度的抓总性。抓总,就是抓总体、抓全局。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其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面对如此繁复的工作局面,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绝不可以胡子眉毛一把抓、包揽一切,而是要着眼于全局性和系统性,学会抓总体、抓全面,即学会抓总。因此,抓总这一特征就被凸显出来,成为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依据《意见》,抓总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在围绕中央、党委重大决策部署抓落实上牵头抓总,和在协调各方面抓督促检查落实中牵头抓总。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的全部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两个“抓总”来进行,而对与之无关的事务,则无需过多关注。
二、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的理论依据
上述内容,从其本质内涵出发,系统归纳了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的本质特点。理解和把握这些本质特点,对于探寻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的理论依据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知道,人的一切社会实践尤其是政治实践,都需要一定的理论作指导,而作为指导的理论就构成了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实践的理论依据。因此,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也需要一定的理论作指导,因而探寻理论依据就成为理论认知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另一个重要维度。众所周知,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与党的领导工作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党的领导行为的具体体现。因此,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与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行为有关。基于这种逻辑关系,联系上述本质特点,我们认为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的理论依据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理论,构成了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的政治理论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理论。这一理论,将中国共产党确认为中国社会“最高政治力量”,赋予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以充足的政治合理性,也为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构筑了坚实的政治理论依据。
概括而言,对于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为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的政治历史合法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理论,科学阐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艰苦奋斗、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光辉历史”,[4]从理论层面为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社会“最高政治力量”之政治地位和政治实践提供了历史合法性。作为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也体现了这种政治地位,因而天然地依据这种理论也获得了政治的历史合法性。其次,为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的政治伦理合法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理论,科学阐釋了“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的政治主张,明确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一切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伦理责任。这样的政治逻辑,不仅为中国共产党重视自己的形象和威望建设、科学执政提供了政治的伦理合法性,也为强调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在改进党风、密切党群关系中的作用提供了政治的伦理合法性。最后,为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的政治现实合法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理论坚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领导地位不是自然而然就能长期保持下去的,而是要以自身的建设作保证。这一逻辑表明,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就须加强自身建设,只有加强自身建设,才能保持和巩固自身的领导地位。因此,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作为面对和消除严峻的“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四风问题”的一把利剑,获得了政治的现实合法性。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理论,构成了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的方法理论依据。从理论表述看,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一路线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克敌制胜、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同时也是新时代加强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的方法论依据。
概括而言,对于党的新时代督促检查工作,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理论的方法论依据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为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之方法的价值选择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像一切其他政党一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其政治实践也有自己的价值选择性。在方法论层面,这种价值选择性的具体表现就是党的群众路线的价值诉求,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一价值选择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的价值意义,也为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之方法的价值选择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为党的新时代督促检查工作之方法的认识科学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认识论看,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的各项指示、要求虽然表面上源自党中央或者其领导人,但在最终意义上却是“从群众中来”的,而督促检查就是一个将党中央、领导人的指示、要求等带到工作实际中去,也就是“到群众中去”,把党的主张、决策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于是,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为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之实施,构筑了方法之认识科学性的理论依据。最后,为党的新时代督促检查工作之方法的实践合理性提供了理论依据。群众路线理论,科学阐释了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现实层面为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之方法确立了实践合理性依据。从实践层面看,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的根本任务,就是推动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而这一点与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的群众路线观点相一致。所以,党的群众路线理论构成了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方法之实践合理性的理论依据。
第三,现代领导科学理论,构成了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的运行理论依据。在现代领导科学理论视野下,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领导行为主要包括决策、执行和评价三项主要内容,但同时为保证这三项内容顺利实施,需要党的督促检查。这一理论确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其所实施的包括督促检查工作在内的一切政治实践本质上都是一种领导行为。
概括而言,对于党的新时代督促检查工作,现代领导科学理论的运行理论依据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为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的必要性提供了理论依据。现代领导科学理论认为,在逻辑层面,决策—执行—评价是一个流线型的浑然整体,只要决策正确、执行得力,那么,结果一定能够达到预期,评价也当然理想,但在实际情况中,决策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会走样而达不到预期,评价也会有失公正,因此需要督促检查作保证。这一理论,为在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过程中,加强党的督促检查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为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的必然性提供了理论依据。现代领导科学理论认为,一切公权力主体作为个人都是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统一。从社会属性看,他有坚定落实领导决策部署的一面,而从自然属性看,他又有“获得个人的私人利益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物质需求”[5]的一面。这表明,公权力主体在失去约束的情况下具有谋私自肥、背离信仰的可能。这一观点,为在新时代必须加强党的督促检查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为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的科学性提供了理论依据。现代领导科学理论指出,“科学决策、督促检查、信息反馈三个阶段既是发展的过程,又是过程的各自发展,既有决定、被决定的关系,又有作用、反作用的关系”。[6]这就是说,在领导行为过程中,领导者先作出决策,之后交给执行者去落实,同时借助于督促检查工作来推进和保障决策的落实。因此,“督促检查是对贯彻落实决策而言的,没有决策,就没有督促检查”。[7]可见,这一理论揭示了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的客观实际,构成了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的顺利运行的科学性依据。
三、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的地位意义
从理论层面认识和把握地位意义,是理论认知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的最后一个维度,它包括地位认知和意义认知两个层面。这一维度所以重要,乃是因为,只有明白地位,才能处理好党的督促检查工作与党的其他工作的关系,只有明白意义,才能够心甘情愿地认同和落实好党的督促检查工作。
整体而言,包括理论界在内的整个社会,都承认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居于重要地位,但在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究竟处于何种地位这个问题上,还存在一定的理论模糊甚至糊涂不清。比如,有的理论认为,领导工作尽管千头万绪,但其最主要的内容却无非是决策、执行和评价三个方面,而督促检查却是隐秘其间、相伴相随的。依据这一段,党的督促检查就不属于决策、执行、评价任何一个方面,而是一项介于决策、执行、评价层面之间,既包含在决策、执行、评价之内,又游离于决策、执行、评价之外的工作。所以,进行学理创新,从理论上破解这一困境,成为阐明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的地位必须做的一项工作,而且也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在理论上使人们不仅知其然而且也知其所以然,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以理服人,才能赋予党的督促检查工作以充足的理论正当性。
我们知道,地位就是一定的人或者物“占据的地方”,[8]其所体现的是该人或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据此可知,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的地位,就是党的督促检查工作在党的所有领导工作之中“占据的位置”,其所体现的是与党的其他领导工作的关系。從过去的经验看,人们一般认为在领导行为中,决策、执行、评价之间是一种从前到后的线性串联关系,而督促检查隐秘其间、相伴相随,因此督促检查就不能独立,其地位表现为杂糅在整个领导行为之中的融合关系。实事求是地讲,这里理论认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根本上忽视了督促检查作为领导行为之一个分支的事实。事实上,如果将督促检查看作领导行为的一个分支,那么,就会将决策、执行、评价和督促检查都看作领导行为的内容,也会把决策、执行、评价和督促检查看成是平行并列的四个层面。如此,督促检查与决策、执行、评价之间的关系,不在是隐秘其间、相伴相随的融合关系,而是平行并列关系。从这一视角看,督促检查与决策、执行和评价都属于领导工作的范畴,是领导工作的并行的两个分支,后者是领导工作的主要支脉,而前者则是保障后者顺利发展的重要力量。
基于这种理论认知,可将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的地位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党的督促检查工作是新时代党的决策部署所以正确的重要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就是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居于核心领导地位。因此,确保党的决策部署的正确性就显得特别重要。在新时代,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推向纵深,这种重要性尤显突出。然而,必须清楚,任何方针政策、决策部署都是针对具体事物的,其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的重要作用来克服这种局限性,为确保党的决策部署的正确性提供保障。所以,必须切实增强“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意识,充分认识加强督促检查、抓好落实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着力提高督促检查工作能力和水平,确保党的决策部署始终都在正确的轨道上。
其二,党的督促检查工作是新时代党的决策部署所以落实的重要保障。科学正确的决策部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获得成功的重要前提,而实现决策部署、将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获得成功的根本条件。这是因为,拥有科学正确的决策而没有可靠有效的组织实施和落实,任何决策都只能一句空话。于是,“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强化责任倒逼是推动决策落实的重要抓手”。[9]在领导行为过程之中,决策一旦实施,具有这种作用力的相应的督促检查就成保障决策部署落实的重要手段。从这个意义看,督促检查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领导者丢不掉、离不开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落实党的决策部署的重要保障。
其三,党的督促检查工作是新时代党员党性能够实现的重要保障。众所周知,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对于这样的一个政党,实现其每一个成员的党性无疑是重要的。毫无疑问,党性实现要依靠党员个人的主体自觉,因为主体自觉是党性实现的心理基础。然而,仅仅依赖主体自觉是不够的,完成这一任务还需要包括督促检查在内的外在激励机制。一般而言,党的督促检查即可划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由主要领导者为推动决策落实而亲自开展的督促检查,其二则是领导机关或领导者授权专职督查机构,或者专门成立的督查组开展的督查活动。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党的督促检查,都是中国共产党所实施的督促检查行为,其主体责任是十分明确的。通过党的督促检查,使每一个党员都明白,一个党员的第一属性是姓党、为党、听命于党,其政治使命是为了天下之公、为了实现以民族复兴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梦。
上述分析表明,党的督促检查工作与党的决策—执行—评价线性串联之领导行为相并列,与党的其他工作构成辅助性的保障关系。如此,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的地位问题理清了。接下来,应对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的意义进行探讨。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的意义,就是这一工作在党的领导工作中实现的“价值或作用”,[10]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加强党的督促检查工作,有利于新时代落实党的科学决策和部署,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仅需要的引导和激励,也需要督促检查。督促检查,本质上就是“优化系统和加强控制,是决策者对执行者的一种作用力”。[11]这种作用力对于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位一体”战略布局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因此,必须加强督促检查,促使各级党委、政府、机关等组织增强责任意识,提高对抓好落实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推动党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得以贯彻落实。
其次,加强党的督促检查工作,有利于新时代完善党的科学决策和部署,有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创新。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中国革命、社会建设获得成功的重要法宝,也是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做到与时俱进、实现理论创新,就需要全面把握中国社会建设的整体情况,而把握整体情况,党的督促检查无疑是一条重要途径。事实上,今天的党的督促检查,已经通过有效手段,摸清实情、聚焦问题,敢于较真碰硬、加强督促整改,为促进党的决策部署的不断完善、加强理论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加强党的督促检查工作,有利于新时代改进党风、密切党群关系,从根本上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领导地位。历史表明,“一个政党能否长期有效执政,则主要取决于它能否有效回应日趋多样化的社会诉求,争取民众广泛而持久的支持和政治忠诚”。[13]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下的一部分党员干部尤其是部分领导干部淡忘了自己的人民公仆身份,淡化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此,今天党的督促检查就肩负着依据《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严肃问责、改进党风、密切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任。
四、结束语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作的重要内容,督促检查工作不是今天才产生的,而是从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的那一刻就已经存在了。当然,那时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缺乏制度安排,是不系统的。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党的督促检查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产物,其具体标志就是1995年4月21日中央辦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督促检查工作的意见》。
自1978年始,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已经跨过了40个年头,而今已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在过去40多年的岁月中,尤其是《意见》印发以来的20多年里,党的督促检查工作做出了很大成绩,有力地保障了党中央科学决策的顺利落实,推进了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在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理应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激情,去推动和保障“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顺利实施,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铸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从这个意义看,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党的督促检查,全力推进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工作,其时代意义和政治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然而,必须清楚,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只是落实决策部署、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方法和手段。对于这样的工作方法和手段,理论认知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运用到实践之中。事实上,只有“投入更大的力量、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推动中央精神的贯彻落实,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决策落地生根”,[13]才能凸显出新时代党的督促检查的巨大功效来。
参考文献:
[1][2]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6-6,(001).
[3]丁薛祥.提高政治站位 發扬严实作风 努力提升新时代督促工作水平[R].秘书工作,2018,(2):5
[4]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N].人民日报,2016-07-06,(9).
[5]王常柱,夏晓丽.公权力尴尬:维稳与维权之间的价值迷失[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4,(4):25.
[6]李志学.论督促检查工作[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99.
[7]金蓓.也谈督促检查工作的意义[J].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1999,(1):64.
[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商务印书馆,2002,274.
[9]中央办公厅秘书局.着力提高督促检查工作权威性和执行力[J].秘书工作,2017,(6):12.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商务印书馆,2002,1496.
[11]回良玉.推动决策落实必须认真抓好督促检查[J].群众,2001,(5):4.
[12]唐皇凤.新时代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理论依据与战略路径[J].治理研究,2018,(3):48.
[13]习近平.狠抓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决策落地生根[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011/c1024-25814828.html
(责任编辑:铭 心)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伦理思想研究” (18BKS091)。
[收稿日期]2018-12-07
[作者简介]王常柱(1965-),男,山东泰安人,哲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伦理思想史。兰燕妮(1995-),女,山东威海人,济南大学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