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化教学方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探究
2019-09-10杨启文
杨启文
摘要:体育作为中学教学框架内的一门主要的学科,对于全面的培养和提升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意志品质、体育知识技能等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应该不断提升对该学科教学的重视力度,并积极采用处方化教学方法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让体育课堂真正的成为学生体育学习的乐园。本文将就处方化教学方法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开展探究。
关键词:处方化教学方法;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探究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体育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因材施教”,不少教师都积极的采用处方化教学方法开展体育教学,使得课堂的教学针对性更强,这是值得我们欣慰的,但由于我们对处方化教学方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导致在实际的应用环节出现了许多突出的问题,需要我们积极就此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反思,以全面的发挥处方化教学方法的应用效能,促进中学生更好的学习与掌握体育知识技能。
一、什么是处方化教学方法
所谓处方化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教师根据自身对学生的全面了解,为其制定精准化的改进和提升对策,让学生在正确的“处方”下有针对性的开展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处方化教学方法强调的是“一人一方”、“因材施教”的理念,这种教学理念非常契合新课改的要求,也有助于全面的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促进每个学生都可以在体育课堂学有所得、学有所获。体育教师要对此有一个全面细致的认知与理解,并积极的探索将处方化教学方法有效的应用到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基本方法与策略,全面发挥处方化教学方法的作用,促进初中学生体育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
二、处方化教学方法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一)全面了解学生
开处方的第一步,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诊断”,也就是通过望、闻、问、切来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也只有了解了学生,教师才可以开出有针对性的“处方”。要了解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摸底考试、综合体育测评、设置电子调查问卷、课下和学生访谈以及教学评价等多种途径来了解学生的体育知识储备、体育综合素养、个人的学习和生活状态等等,在这些了解学生的方式中教师要尤其注重和学生的当面交谈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有利于教师得到更加真实的信息。例如,笔者班级中有一名学生性格较为内向,笔者通过积极的和该学生进行谈心,了解到该学生对于体育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但是由于基础较差和方法的不恰当导致在体育的学习中一直处于学困生的行列,使得该学生较为苦恼,自信心也受到了极大的挫伤,这些信息是其他方式所不能获取的,最终笔者结合这些基本的情况,从教授学生方法和提升学生自信心入手,使得该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总之,应用处方化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教师首先要全面的了解學生。
(二)制定精准处方
当知道了学生的“病情”之后,教师就可以“对症下药”,给予学生制定精准化、具有针对性的处方。在开“处方”时,需要教师注意以下几点,其一,要对症下药。学生哪里不会教师就要在哪方面对学生进行强化,学生哪方面是薄弱环节,教师就应该在哪方面对学生进行查漏补缺。其二,开处方时要征求学生意见。教师在制定精准的改进和提升策略时,需要积极同学生开展深入和广泛的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在体育学习和计划制定中的主体性,也只有学生充分的参与进来了,后续的计划实施才会更加的顺畅和高效。其三,要循序渐进。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病”不是一天才有的,也不可能短时间内快速的祛除,需要教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开“方子”,让学生按照“方子”一步步的减缓“病情”循序渐进的提升自己的体育学习能力和体育综合素养,直至康复。总之,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为学生制定精准化的处方。
(三)开展高效辅导
当“处方”开好后,教师应该积极的给予中学生进行辅导,指导学生逐渐的落实原定的目标计划。在这期间,教师主要应该做以下工作,其一,给予学生指导。例如,教授给学生相应的体育学习方法、规范学生的技术动作,并积极的鼓励学生,给予学生心理疏导,为学生打气,让学生树立“我能学好”的坚定信念。其二,及时的对“处方”进行调整。体育教师应该积极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处方”进行合理而及时的调整,以让学生更好的学习体育知识技能,促进其体育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体育教师要全面认识到将处方化教学方法引入到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积极的了解处方化教学方法的深层次内涵,不断的探索处方化教学方法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并在具体的应用环节全面的了解学生、制定精准化的处方、开展高效的辅导,让初中学生在处方化教学方法下较好的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内容,促进每个学生都较好的成长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马芳,丁万春.运动处方教学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实验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5,12(10):93-96+99.
[2]焦晨滢.运动处方教学方式在中学乒乓球教学的实效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2,31(03):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