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2019-09-10杜帅
杜帅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同时也使得我国社会主义市場经济发展得到加快,人们对煤矿机电设备使用安全性的也提高了要求。煤矿企业为了对安全事故发生进行缩减,高度重视机电技术的管理,但是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技术管理工作出现了诸多问题,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也遭到了威胁。对此,为了对机电技术管理在煤矿生产中的安全生产进行保证,本文就我国煤矿生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给与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仅供同行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机电技术;安全管理;煤矿生产
在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中,煤矿产业发挥的作用较大。但是近年来煤矿企业的在生产中出现的安全事故越来越多,不但使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遭受危害,并且也破坏和阻碍了社会的稳定发展。依据研究研究及资料显示,引发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因素,不仅包括一些客观因素,同时人为因素也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但其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是在煤矿资源生产过程中,安全保障工作及技术管理被施工企业所忽略,因此在煤矿的安全生产中留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1 机电技术管理必要性
煤矿产业在能源市场中占据位置较重,只有对煤矿生产中发生的各项事故发生进行避免,对煤矿生产进行保障,以此才能为企业发展及各项效益提升提供保障。总之,必须要对机电技术管理加以重视,以对各项生产工作进行保障。
1.1 管理好机电技术能够使产业的生产、经济效率得到提高
近几年来,随着各项的技术的进步,机械化生产方式已在现代企业得到广泛应用,煤矿企业对机电设备大量引进,在煤矿应用中,对技术管理和创新加强力度,大大提升新设备的生产效率[1]。因此,有效管理机电技术,在煤矿产业生产过程中不但能企业生产效率及设备水平得到提升,还能为企业的经济效率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1.2 管理好机电技术可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的迅猛发展,同时也使煤矿企业数量激增,规模也得到了扩充,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虽得到提高,但在煤矿生产中各项安全事故发生率也越来越高,因煤矿产业的具有特殊性,发生各种安全事故也不可避免,因此,优化机电技术管理不但能使安全事故的发生得到降低,还能使煤矿生产的安全性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促进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增长。
2 分析煤矿机电设备技术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2.1 煤矿产业机电技术管理制度的不够完善
对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进行创建对企业管理而言意义重大。但通过相关研究及资料显示,我国某些煤矿产业引进和应用机电设备中,还存在许多局限性,影响了管理人员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在遭遇意外情况时也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2 机电技术管理专业人员的水平不够
煤矿产业其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人们也加大了其的关注度和重视度,但因为产业生产的特殊性,大部分从事此类工作的各项素质水平都还不能满足管理的要求,在机电的管理安全生产等方面意识不够。因此在机电设备管理中,因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对机电设备的管理使用的安全性也不能进行有效保障,煤矿的生产中存在着危险性。
2.3 企业管理人员安全管理意识薄弱
传统企业发展仅单纯的追求经济利益,尽管在某些层面使企业得以正常生产,但是由于机电技术管理意识薄弱,部分企业经常发生安全事故,危及到了人们的生命。同时,一些企业为了使企业的成本得到降低,对机电技术的和机电设备的安全问题和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装作看不见,对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造成的影响较大。
3 煤矿产业机电技术管理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策略
3.1 健全的机电技术管理为企业的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进行煤矿生产前,为了让管理人员对承担的职责进行明确,为后期管理工作的科学和有序提供保障,相关工作人员要对管理标准进行明确;在对机电技术进行管理,为便于管理人员面临突发情况,对生产的流畅性进行确保,企业员工对可能遇到的情况进行测评,并将解决的方法录入管理制度之中;对严格的管理措施进行制定,落实机电设备技术的管理标准和操作方式[3]。
3.2 对管理人员安全管理意识进行培养
对机电技术管理工作形成阻碍重要原因即是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因此为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煤矿企业需要对管理人员思想教育进行增强,让他们充分了解到安全生产的意义,实地检查、招收专业人才等方式加强机电部门的工作。
4 结束语
总之,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机电管理技术会对煤矿企业产业生产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对企业的生产、经济效率进行提升,为生产的安全性提供保障,在生产中,企业管理人员对机电设备技术的管理应高度重视,并实际运用到安全生产中,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为煤矿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江荷丽.论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J].能源与节能,2016(5):75-76.
[2]王学科.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J].能源与节能,2017(11):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