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建设研究
2019-09-10贡浩
贡浩
摘要:在智能电网的基础上,实现配电自动化是改善当前电力资源调配的一个重要方法。文章围绕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建设为主题,从构建配电自动化系统和框架、构建智能电网自动化建设的必要性,以及配电自动化信息交互体系构建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从而为相关部门的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建设提供建议。
关键词:智能电网;自动化建设;建设模式
一、配电自动化系统结构与建设标准
(一)配电自动化系统结构
其结构则是根据系统中所蕴藏的容量进行分类,包括三大类,分别是:小型、中型、大型。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确定适宜的型号一般是按照具体应用要求、应用规划等进行选择,另外也需要在选择相应类型的自动化系统之后,确定今后可能实现的发展规模。不过不管是选择哪一类系统,均需满足整个系统的安全性、经济性、能拓展性等要求,确保系统可以稳健、有效地运营下去。配电自动化具备一个显著的优点,即:灵活性强。不少供电公司在应用配电系统的过程中,一般会考虑中型的自动化系统,再增设一个重要的配电站,也包括配电终端与子站等。供电公司若要进一步扩大配电系统的规模,则需把主站转变成中心站,再按照中心站的具体规模增添其它主站。在按照各个层次结构特点进行规划建设的过程中,也可以将中心站划分成三个不一样的层级,根据具体的耗电需求对两层之下的电力结构实施针对性地整改。
(二)配电自动化建设标准
供电公司颁布相应的配电自动化建设的技术标准及管理标准,需首先遵循整个电网的技术及管理标准,同时要求可以与智能电网技术相兼容。对于智能电网技术的标准来说,其对应的专业较多,总计有8个,且涉及到27个技术领域。对于其专业分布来说,大部分是指智能变电、智能配电等。对于智能配电来说,也涉及到不少技术领域,而其中有三个极其重要,其分别是:配电储能系统并网、配電的自动化、配电分布式电源网。
二、建立配电自动化信息传输体系架构
我国的配电系统建设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其中主要运用到信息传输技术及通讯技术等。只有在配电系统充分收集了配电信息的基础上,才能保证配电行为的规范开展,为终端用电设备的运作提供充足的电力支撑。目前,大部分电力企业都逐步加大了对自动化配电系统的建设,并将其作为企业经济收益的有效增长点。在自动化系统运作下,能降低配电环节的人力资源使用,并且能促使配电作业高效完成。在实际系统建设阶段,相关技术人员将合理运用多项智能电网技术,通过将电力系统运行信息传递至主站,则可在系统对所有电力信息加以分析的前提下,发出相关的供电指令,有效提高电力资源的高效利用。
电力企业进行配电系统的自动化建设时,应首先确定设计标准,之后围绕系统构建标准来为配电自动化过程的规范进行提供保障,同时,通过加强系统适用性,并且在统一标准引导下,可促使配电系统将已经收集的信息与系统内容原有信息进行整合处理,为配电操作的规范执行提供基础条件,从而有利于推进配电系统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在系统建设标准的设计上,应保证配电系统内信息交换程度保持在国家统一标准高度上,能利用这一标准来验证配电系统信息模型,以便确保电力系统能在跨区信息交互时能够可靠运行,在不断实践中达到配电系统内部信息传输体系完善发展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配电自动化建设的现实意义,需要采取统一标准来进行对系统中图形数据的管理,从而实现数据的有效传递和运用,可在标准的操作模式作用下,利用已有图形数据来处理其他系统图形,进一步保障配电系统正常运行。地理信息技术在配电系统建设中有重要运用价值,我们可以在运用该技术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网管系统以及实时检测系统等,旨在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及利用。如在自动化配电系统建设中运用建模技术等,能达到设备信息、地理信息、配电系统实时运行信息的有效整合,并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后,将数据资源传递至控制模块中,进而在信息资源充分利用下,为配电系统运行效益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建设
1.早期必须增强系统供电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等第一,关注双电源环网供电形式的科学运用。在早期的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准备好邻近的两个线路,且利用两个电源来设立一个环网供电模式。通过环网供电模式,可以进一步确保配网结构的科学化、标准化的实现,并以此增强配电网手拉手供电模式的具体应用成效及电网故障的快速处理,提高供电可靠性。对于该系统来说,必须通过智能遥控相应变电站的出线开关及配电网络的断路器及隔离开关,在通过微机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包括若干个重合性能、自动运作性能、遥控操作性能等,同时,同步实现相应通信和远动设备、事故数据、监控系统等的自动操控。第二,关注自动负荷分段器应用模式的科学建设。在安装建设变电站出线的过程中,利用自动重合闸开关增强保护功能,能够在线路方面增设多级自动配电开关,且一并装设电压检测设备,用于提升增强配电网的安全J性、稳定性。若配网系统的某一线路段发生问题,自动重合分段器会自动进行分析,且明确关合故障线路的具体时段及具体范围,按照供电单位的具体情况,确定最适宜的操作模式。通过上述配置,不单可以减少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建设的费用,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增强配电半自动化操作的稳健性、安全性与有效性。
2.增强系统网络结构的科学改进,规避线损问题在通过微机实施操控的基础上,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建设一定要强调全系统网络结构的科学改进,且进一步规避线损问题,以此有效地增强配电网应用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在具体应用期间,一是一定要关注数据远程传输系统的建设与优化。可借助GSM公众无线通信网短信息服务,进一步促进不同数据信息的远程运输,因此,可在输电线路中增设适宜的电压检测系统,可以进一步减少或规避线损问题。二是关注负荷管控系统的全面运用。利用GSM.GPRS等移动通信网络来实现基础通讯平台的建设,能够促进远程用户的科学管理,且增强服务效率,进一步实现远程智能抄表、规范用电、监控达标、检测电能质量的目的。三是科学地利用检测终端。在全面运用检测终端的基础上,使得不同数据信息能够实现高效、完整、精确地收集与整理。
四、结束语
目前,电力行业发展中智能电网趋势明显,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应以此为发展重点,结合电力供应实际情况,在配电自动化建设过程中明确基本思路和目标,并引入先进的技术,从而保证建设整体框架的合理性,提高停电事故的处理效果,并缩短停电时间,提升电网供电的整体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