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会青年教师增能实践与探索
2019-09-10罗茜
罗茜
摘要:高校工会通过不断寻求青年教师自身和环境的资源优势,帮助其提升个人能力,在与环境的良性互动中帮助青年教师更好的融入学校,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增能;工会工作
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学校发展息息相关。高校工会应结合青年教师的特点和需求,在新形势下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拓展工作方式、丰富服务内容,以此缓解青年教师面臨的困境,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高校青年教师困境成因分析
青年教师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压力:
(一)融入新环境,角色转换大,心理预期与职业生态存在较大差距
高校青年教师多从学生角色直接转换为教师角色,入职时间短,职称低,收入水平普遍偏低,且大多承担较重的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等工作任务。高强度、快节奏、超负荷地工作和生活压力使其产生心理困扰和强烈的角色冲突。
(二)教学经验不足,信息资源相对缺乏
相较于老教师,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缺乏对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规律的整体性把握,对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及考核机制不熟悉,工作上难免走弯路。信息资源的相对缺乏使得青年教师缺少获得提升的资源和渠道,易出现情绪低落和心理失落等问题,从而影响工作积极性。
(三)缺少社交互动,人际关系压力大
高校青年教师人际圈主要局限于教师、学生和家庭范围,相对单一。青年教师融入新的环境,在同事间由于大家的工作领域相对独立,彼此间还存在职称晋升、课题申报等工作竞争关系,往往会呈现相对封闭,独立的状态,使得其产生人际交往的压力。
(四)收入大多偏低,生活压力较大
青年教师大多缺少一定的经济基础,却普遍面临着结婚、买房、生子、赡养父母等诸多现实问题。
二、社会工作增能理论的基本假设
社会工作的本质功能是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实现和维护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1]其中增能是使个人在与他人等环境的积极互动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对生活空间的掌控能力和自信心,以促进环境资源和机会的运用,进一步帮助个人获得更多能力的过程。[2]
三、高校工会实现青年教师增能的实践途径
高校工会对青年教师的增能实践途径主要是从个人内部增能和外部增能两个方面入手。
(一)个人内部增能
加强师德教育,利用工会平台开展多项文体活动帮助青年教师准确定位,提升其对教师身份的理解,树立职业信心,消除角色转换困扰带来的负面影响,尽快实现从学生身份到教师身份的角色转换。
(二)外部赋权增能
1.整合资源,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科研能力
(1)高校工会可凭借会员联系广、辐射面大以及人力资源丰富等优势,联合教务处、人事处等相关部门,开展青年教师的培养教育工作,帮助其上好教学和教育入门课。
(2)配合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并制订青年教师成长计划。高校各分工会结合本单位的教学工作,为青年教师,特别是新进青年教师建立培养机制。
(3)通过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以点带面帮助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沟通、比赛的方式,使青年教师有榜样学习、有目标追求,在学和比的过程中迅速成长。
2.进一步完善沟通渠道,保障青年教师参与权
“教师赋权增能”先决性地相信和承认教师具有必要的专业能量,相信他们能通过学习有关技能实现自我发展,同时通过为教师提供参与管理的空间,以达到减少教师在专业工作中出现的“无力感”的目的和实现教师角色调整的终极目的。[3]
(1)高校工会不断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人代表大会制度,畅通教职工发声的途径,让青年教师有更多发表意见、参与决策的机会。通过这种“分权”与青年教师共享的方式实现“增能”。
(2)高校工会还能通过青年教师座谈会的形式,让更多的青年教师代表表达在教学、科研、生活待遇、学校管理等方面的感受、困难、意见和建议,通过提问互动深入了解新教师和学校的实际情况。
3.信息资源赋予
(1)在新进教师培训中加入“工会一课”,将与青年教师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进行告知。学校工会与人事、教务(教师发展中心)联合,参与新教师培训,组织开展岗位业务交流活动。
(2)青年教师对相关制度及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不了解会导致资源的流失。学校工会通过更新完善工会网站、创建微信公众号,利用“互联网+”技术,让青年教师通过网络就能自主了解相关的政策制度以及便民服务信息,增加其生活空间的掌控能力和自信心。
4.开展青年教师喜闻乐见的活动,增强其人际关系纽带
高校工会通过建立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以兴趣成立的文体协会,丰富青年教师的生活,帮助青年教师建立更为强韧的人际关系纽带。
5.拓展和丰富援助的工作方式、内容
高校工会应针对青年教师的特征和需求,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给予关心和帮助,为青年教师更好的排忧解难。
四、结语
高校工会通过以上途径实现对青年教师进行内部和外部赋权,以实现对其增能的目的。不同于以往单项援助的思路,增能的工作思路和方式旨在促进青年教师内在能力的增加,挖掘和激发青年教师的自主能动性,增强青年教师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对工作和生活空间有更大的掌控力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东波,颜宪源.增能理论视阈下高校教师摆脱职业倦怠路径分析[J].大庆社会科学,2010 (10).
[2]全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综合能力[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120).
[3]辛枝,吴凝.教师赋权增能理论对促进教师发展的理论意义[J].foreign Language World,2007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