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新丝绸之路》NHK版本叙事和视听语言分析

2019-09-10杨峥嵘

环球首映 2019年5期
关键词:视听语言丝绸之路纪录片

杨峥嵘

摘要:《新丝绸之路》是中国电视台和日本NHK电视台首次合作拍摄的大型纪录片,代表着NHK中国纪录片的成熟面貌。时隔20多年后两家再度合作,采取统一命题和不同的摄制方式拍摄了《新丝绸之路》。本文将从《新丝绸之路》NHK版本中《梦幻的黑水城哈拉浩特》和20年后播出制作的《哈拉浩特消失在沙漠中的西夏》这两部纪录片入手,分析不同时期NHK对“哈拉浩特(黑水城)”的叙事角度和视听语言分析差异。

關键词:丝绸之路;纪录片;叙事分析;视听语言

一、叙事分析

(一)在主题方面,《梦幻的黑水城哈拉浩特》这部影片主要通过一行人包括(摄影队的拍摄、附近居民的带队以及有关学者)对它的寻找和探索来慢慢揭开黑水城的面纱,通过讲述它的前世今生,展现已经湮没灭在沙漠中的黑水城如今的面貌以及它曾经的模样,表达出对黑水城历史寻找的惋惜和伤感。而《哈拉浩特消失在沙漠中的西夏》这部纪录片则通过对历史上哈拉浩特消失的原因——黑水河的断流,沙漠化的加剧,以及黑水河流域新孕育的绿洲上所生存的土尔扈特人在如今面临相同的生存环境的困境不得不离开家园进行搬迁,从而表达对沙漠化所带来的环境恶劣及其所孕育的文明消失的痛惜。

(二)在叙事结构方面,《梦幻的黑水城哈拉浩特》采用线性叙事,以中日摄制组和考古队寻找黑水城为主要叙事,通过寻找黑水城的对沿途的古迹和进入黑水城中对文物遗迹的分析和探索来展开,在叙述黑水城遗迹中文物的历史背景中了解黑水城,与此同时在叙事中穿插对寻找黑水城的卡斯洛夫所发现的佛教图画背后的历史故事和背景,以及带领他们的向导坦东关于黑水城的神话故事进行补充,共同对寻找黑水城的历史进行整体叙述。《哈拉浩特消失在沙漠中的西夏》则采用了多线索推进,主要由黑水河流域绿洲额济纳州的游牧民族土尔扈特人在沙漠化所带来的生存危机后不得不离开家乡(以噶米先生一家和依希多尔吉先生为主体)进行搬迁和在600年前同样因沙漠化而成为废墟的城市遗迹哈拉浩特的历史和它的消失为两条主要叙事线索,此外,还从西夏都城现今的银川市中所遗留的西夏文字的印记和哈拉浩特出土的黑水城遗留的文物的讲述中作为线索讲述哈拉浩特,从绿洲计划小组对黑水河流域古河道的分析和黑水河源头对冰川进行科学分析探索黑水河流域干涸的原因,从多重线索的叙事进程中探寻哈拉浩特的历史轨迹并分析历史上哈拉浩特消失的原因,并展现了土尔扈特人在这片绿洲上的游牧生活及其文明也和600年前因沙漠化而成为城市遗迹的哈拉浩特一样,随着沙漠化而逐渐吞噬。

二、内容分析

《梦幻的黑水城哈拉浩特》和《哈拉浩特消失在沙漠中的西夏》这两篇纪录片的内容分析主要从内容结构和人物刻画两个方面入手。

(一)在内容构成上,《梦幻的黑水城哈拉浩特》的内容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黑水城的探索:这次中日探索队是相继第一个寻找黑水城的苏联人卡斯洛夫,以及之后瑞典人斯文赫定、英国人斯坦因、美国华纳之后50年来都没人再次寻找黑水城的人。对黑水城哈拉浩特的探索从开始的征程——找到附近居民(蒙古人坦东以及五个居民骑骆驼带摄制队前往),在路途上看到一些历史痕迹:如黑瓦片,坦东在黑水城外围讲述关于黑水城的神话故事——到第二天进入黑水城哈拉浩特中探寻其历史的踪迹。

2.黑水城的历史:通过历史物件如开头的卡斯洛夫在黑水城发现的佛教图画来展示图画背后关于黑水城的故事和背景,此外还通过摄制队在沙漠中看到的黑瓦片和黑水城的建筑物和城内留下的碎片和附近蒙古人所讲述的神话故事和传说来对黑水城的历史进行讲述。

3.黑水城湮灭的原因:通过影片再现巴泰尔和成吉思汗大战的片段来述说这次军事战争带来的结果——黑水城的沦陷:黑水城在这次大战中因成吉思汗带领的蒙古军截断了黑水城的水源,其黑水城首领巴泰尔在城内寻找水井无果的情况下下令将财宝丢入干井中杀死自己的妻儿,黑水城在这次大战中沦陷。因此,黑水城的湮灭原因与水流的截断有关。

(二)在人物刻画上,《梦幻的黑水城哈拉浩特》和《哈拉浩特消失在沙漠中的西夏》中中日摄制队中的成员都为纪录片的人物之一,《梦幻的黑水城哈拉浩特》以中日摄制队的队员对黑水城附近文物以及建筑的发现和分析为主,对蒙古人坦东及其另外五个带领摄制组的蒙古人之间的交流和坦东所述的神话故事进行展现,这些人物在寻找黑水城及其历史的探寻中起到重要的线索和推进作用。

三、视听语言分析

纪录片的视听语言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它不仅是表现主题内涵的重要外在形式,还是宣传思想理念的绝佳手段。《梦幻的黑水城哈拉浩特》和《哈拉浩特:消失在沙漠中的西夏》作为丝绸之路系列纪录片,在视听语言上有着独特之处,由于拍摄时代和主题表现的差异,其在视听语言的运用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梦幻的黑水城哈拉浩特》在视觉语言部分多运用远景场景对片头的沙漠骆驼的行走以及摄制组和考古队寻找黑水城的沿线附近的路途进行拍摄,展现通往黑水城路途的艰辛和久远;对黑水城遗迹建筑物也进行远景拍摄,展现出它的全貌,能够更好的呈现黑水城遗址的面貌,表达出一种空远、苍凉的历史感;在对建立西夏皇朝的党项羌人所画的佛教图画的展现当中,运用了推镜头,将整幅画面的细节慢慢呈现出来,通过解说词的讲述,了解这幅不同寻常的佛教图画的历史背景和其所蕴藏的含义,此外,推镜头还运用在沙漠中布满尖削黑石的地方、黑水城的土塔和建筑以及淹没在黄沙中的文物当中,让画面由远及近感受到历史遗迹带给我们的震撼和它们的神秘感。《哈拉浩特:消失在沙漠中的西夏》在色彩上的运用也较为恰当,在对黑水城的那段蒙古军与黑水城将领巴尔泰大战的再现当中,后半部分运用了红色,整个画面处在红色的背景当中,展现出这场战争的激烈场面加上激情亢奋的背景音乐,让这场战争“活”了起来,感觉历史就在眼前,而《哈拉浩特消失在沙漠中的西夏》这部纪录片则大量运用远景和全景的手法,利用航拍展示更广泛和宽阔的黑水城遗址以及黑水河流域的绿洲额济纳州居民的生存环境,并运用特写,对双头佛像文物进行头部特写,展现文物的特质,通过悠扬简短的笛声作为背景音乐加上解说词,更加赋予文物的神态和蕴意。《哈拉浩特消失在沙漠中的西夏》运用了平行蒙太奇,分别展现了600年前黑水城哈拉浩特的历史轨迹以及如今黑水河流域的土尔扈特人在沙漠化严重后面临离开家园的危机这两条主要的情节线上进行交替分叙,表明沙漠化所带来的文明消逝的主题。

听觉语言能够渲染气氛形成不同的氛围和情景从而更好的表达画面内容和意境,能够牵动情感、引发想象和思考。《梦幻的黑水城》的配乐以悠长的鸣笛声开头,音调源远流长,节奏舒缓,营造出一种历史悠长的音乐氛围,凸显丝绸之路和黑水城历史的绵长韵味;后半段音乐回声悠扬,象征着黑水城的故事世代流传。这种配乐抓住了历史上黑水城的辉煌、和谐,能够让人们对这段历史产生想象,营造出一种心理上的对湮灭的黑水城的惋惜和对其历史的好奇,从而对画面起到更好的烘托辅助作用。《梦幻的黑水城》的片尾也运用了这种悠扬的音乐,象征着对黑水城历史探寻的结束,而黑水城也随着黄沙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的只有废墟的遗迹给予人们无尽的想象,此外《梦幻的黑水城》中神话传说中的军事战争的配乐雄壮威武,激情洋溢,层次递进渲染出一种紧张激烈的气氛,表达出战争的残酷和激烈,烘托战争的画面将我们带入其中,感受历史。《哈拉哈特消失在沙漠中的西夏》的片头配乐以悠扬绵长的呐喊声开头,音调自然适中,营造出一种宏远悠长的音乐气氛,后半段加入了此起彼伏的乐调,为音乐注入了活力的同时表现出历史的悠长,它用鬼魅、玄妙的音乐旋律将观众带入哈拉浩特的历史之中。片尾将片头配乐的音调调低,加上生活在额尔济河附近即将面临沙漠化而搬迁的牧民的解说词,烘托情感,使之与画面情景想适应,让我们感受到沙漠化给他们带来的悲伤和痛苦。

四、结束语

《梦幻的黑水城》和《哈拉哈特消失在沙漠中的西夏》这两部影片,都是对“黑水城(哈拉浩特)”作为大体范围进行的拍摄。叙事角度和视听语言的不同和独到之处,使得这两部纪录片对“黑水城(哈拉浩特)”的讲述,有着不一样的视听效果和主题立意。

参考文献:

[1]高凯珅.纪录片《新丝绸之路》中日版本的视听语言比较研究[D].广西大学,2016.

[2]陈桃.NHK《新丝绸之路》的叙事研究[D].兰州大学,2013.

猜你喜欢

视听语言丝绸之路纪录片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
香港神话电影视听语言中民族性分解
创新教育模式下的视听语言考试改革与实践
《钢琴师》:一个时代的诉说
寻找失落的家园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