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发展方向之我见

2019-09-10王帅张目齐朋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9年8期
关键词:电视天气预报定位

王帅 张目 齐朋

【摘 要】在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公众对气象信息需求不断提高的大环境下,作为电视气象节目最常规、最核心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文章从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所面临的问题、节目定位、节目优势等方面,对电视《天气预报》发展方向提出见解。

【关键词】电视《天气预报》;思考;定位;发展

【中图分类号】P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9)08-0224-02

0 引言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防灾减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电视气象节目最常规、最核心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是气象公共服务的重要途径。在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公众对气象信息需求不断提高和改变的大环境下,《天气预报》节目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形式单调、内容单一、语言刻板、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改进和提高节目质量,在气象影视节目制作市场化的大趋势和信息快捷、丰富的新媒体环境下生存与发展,并保持一定的优势,已经成为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发展的迫切要求。

1 自我剖析

气象服务是立业之本,是气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如何将气象预报信息有效地传递到公众手中,并为其所用,是继预报能力提升之后,气象事业的另一个重要工作内容。

WMO认为:好的服务必须能让用户正确地接收、理解和相信,并遵照这些信息行事。电视《天气预报》作为公共气象服务的一条重要途径,及时和正确地传递预报信息并不难,但是如何让公众理解预报信息的内容,合理、简洁、清晰地“翻译”好复杂的气象专业术语和内容,是广大《天气预报》节目遇到的普遍难题。如何在节目内容上既保持严谨、专业的科学性,又能在传播形式和语言上做到灵活多样、亲切自然,是各级《天气预报》节目制作者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在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气象服务工作可以做到在微博、网站、自媒体等信息平台占领一席自己的位置。但是,为广大公众服务的公共气象服务,需要的是高公信力和被关注度,而不是孤芳自赏和默默无闻。如何把气象服务真正地做好、做强,是公共气象服务传播的重要任务。

2 节目定位

节目定位是指节目制作人员对播出节目的思想内容、目标受众、节目样式、制作风格等的划定,对节目设置的目的和宗旨所做的事先规划。定位是一个节目的灵魂,准确而又清楚的定位,是一个节目能否拥有生命力的关键。《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发展指导意见》中面向公众的气象服务的内容要求:提供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气象服务,面向公众普及气象知识。

电视是公众获取气象服务的重要渠道之一。《天气预报》节目是一档面向广大公众的、以播报本地最新的预报信息为主的气象公益性节目。它的性质是气象公益性节目;服务对象是广大普通百姓;节目的主要内容是本地最新天气预报信息;目的是及时、高效地向公众传递最新的本地气象信息,为日常生产和生活活动安排提供气象方面的参考。因此,《天气预报》节目,应当以本地公众需求为出发点,致力于制作出让公众理解并满意的气象节目。

3 节目优势

(1)行业支撑。气象是我们的本职专业,节目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庞大、权威的信息、技术资源库。首先,节目制作者大多都具有一定的气象专业基础;其次,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到第一手气象信息和资料;再次,专业的气象专家、气象技术人员,可以对节目的气象内容进行深度的、科学的解析和把关;最后,气象部门是我国气象信息的唯一发布者,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气象部门所制作的《天气预报》节目是最具权威性的。

(2)观众需求和传播方式。天气现象随时随地发生,天气与生活息息相关。随着预报水平的提高和传播途径的增多,公众对气象信息的需求和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1981年7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之后我国第一次出现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之后各地方电视台也相继推出自己的《天气预报》节目,形成从全国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再到个地级市,由中央到地方一條“电视气象服务专线”。而在各项收视率调查当中,《天气预报》节目一直都稳居电视栏目排行榜前位。这也证明了节目所具有的巨大需求性和其传播的传统优势。

4 发展方向

(1)转变思想。《天气预报》节目由于发展初期的特殊性,从节目的编排到制作,往往由气象专业人员完成。由于专业的局限性,使得《天气预报》节目内容“气象化”,而形式、包装等较其他电视节目相对“业余化”。此外,由于《天气预报》节目发展初期信息传播途径单一,节目并不具有竞争压力。这也使得各地的《天气预报》节目质量、内容、形式、包装等都进步缓慢。作为节目的制作者,长时间处于一种闭塞的状态。而当“三网”融合已成大势,各种信息媒体铺天盖地,天气信息已经可以做到随时、随地、随身查询的当下,转变思想已经成为未来节目发展的第一要务。如何从单纯的气象工作者转变为气象公共服务工作者;如何把最新的、精细的预报信息,变成公众可及、可用并满意的气象服务信息;如何了解公众对气象需求的微妙变化,并及时改进节目内容、形式,以适应需求变化;如何树立节目的权威性、提高公信力,让节目在激烈的竞争中依旧保持一定的优势等,这都是《天气预报》节目必须思考的问题。从气象信息提供者向公共气象服务者转变,要从思想上适应时代和公众对公共气象服务的新要求。

(2)发挥优势。《天气预报》节目有着其他气象信息传播媒体所不具有的优势,这也是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在今后激烈竞争中要充分发挥的。首先,它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长期以来的品牌力量。因为存在时间长,所以节目的受众包括各年龄段、不同收视水平的人群。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受众已经把收看《天气预报》节目作为一种习惯,形成一种心理需求。其次,电视作为一种立体传播手段,声、形并茂。相比网页、微博、微信等浏览模式,它更具亲和力和立体感。加上主持人的表情、手势、体态的变化等,使《天气预报》节目更有人情味。因此,要充分发挥行业支撑力量、深厚的群众基础等节目优势。既要探索和创新,更要继承和发扬自身优势,把自己能做的和已经做好的部分努力做得更好。

(3)坚持气象科学性原则。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某些媒体或个人为了博取公众眼球,经常有意或无意地对某些预报结论或实况信息进行错误的解析和表述。例如,2014年底一则南宁会冷到只有-2 ℃的信息在微信朋友圈疯传。原因是一些网友看到中国天气网发布的一幅2014年12月9日全国气温距平预报图。图中显示南宁被覆盖的范围是-2~1 ℃,网友就误解是南宁将降温到-2 ℃。再有,2014年11月初,强冷空气影响广西,在预报南宁市将迎来降雨降温,最低气温19 ℃、最高25 ℃的结论下,某些媒体的提示竟然出现了“抵御寒流”“秋裤翻出来”,以及其他一些相对夸张的词语和图片提示等。这些夸张甚至错误的说法和提示,在经过实际验证后,公众又往往将这些错误的提示归咎于气象预报不准确,给气象部门的声誉等带来很不好的影响。因此,《天气预报》节目,要始终坚持气象科学性原则,正确把握尺度,为公众日常生产、生活做正确参考,做天气信息的权威发布者和提供者。

(4)加强气象科学深度性解析。《天气预报》节目一直肩负着气象科普的重任。而真正让公众理解和信任气象部门,也必须让公众了解气象工作和气象预报的科学性。因此,在节目中必须对某些天气现象、气象专业术语、预报结论等进行一定的科学深度解析。这样既能斩断某些媒体的炒作性气象信息宣传,也能帮助公众正确了解气象信息,此外还可以拉近气象和公众的距离,提高气象部门的公信力。

(5)加强地市日常节目的本地元素。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自开播以来,广受全国人民喜爱。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大,天气多变,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节目往往是总览全国天气,抓住天气的主要变化特征进行叙述。而省级和地市级《天气预报》节目的范围则更为具体,尤其是地市级节目,可以对当地的具体天气形势、现象做详细的叙述。因此,要努力提高地市节目质量,尤其要加强本地元素,贴近当地百姓生产、生活,让公众真切地感受到气象服务的细微性,真正形成一条“由面到点、由全国到本地、由我们到我”的电视公共氣象服务专线。

5 结语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作为传统的公共气象服务窗口,其需求性并不会因为天气信息传播途径的增多而受到冲击,而应该在竞争激烈的潮流中,抓住公众需求,不断改进和提高。不努力“娱乐”、不努力“炒作”,而是努力探寻公众需求,真正做到为民服务,像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一样,做气象公共服务的经典和标杆。

参 考 文 献

[1]张秀静.谈电视播音主持的语言表现力[J].新闻研究导刊,2017(1):127-128.

[2]刘新莹,王润泽.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创新思考[J].河南科技,2014(1):191-192.

[3]杨胜蓝.新形势下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生存与发展[J].新闻研究,2017(4):118.

[4]王莘.我国气象公共服务现状、问题及对策[J].青海气象,2011(4):28-29.

[责任编辑:高海明]

猜你喜欢

电视天气预报定位
天气预报
测不准的天气预报
如果
难与易
巧用“余数定位”,突破周期函数的计算问题
电视媒体交通事故报道的现状与创新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
理想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