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问题链设计的实践与反思

2019-09-10徐珏青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9年11期
关键词:问题链反思实践

徐珏青

摘要:问题链是按文章内容的逻辑关系和学生认知心理结构的要求,来精心设计的问题群,它需要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维清晰、具有较大容量及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一篇课文的问题设计,应该是个完整的系统,一般由浅到深,由部分到整体。

关键词:阅读教学;问题链;实践;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从一些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特级教师周益民执教《半截蜡烛》一课时,选取了学生关注的一个对话为切入点——“到底是谁挽救了情报站?”以此一步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潜隐的两种观点自然而然地被有效激活了,引发了学生的认识冲突。学生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不断跟文本“亲密接触”,寻求根据。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教学被人们称为“豆腐课”或“弹簧课”,采用“发酵式”的分析或“题海式”的战术。这种情况的形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略了对问题设计有效性的考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教师在教学中频频提问,但问题皆与本课堂主旨无关。(2)教师自己提出的问题逻辑不清,重复性强,给学生带来影响不说,且对其后续学习或其他学科的学习带来不可预期的消极效果。(3)有效的课堂问题设计能力是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应具备的能力,无此能力,语文教师就不可能做到“精讲”。许多教师对此不以为然,以“多练”弥补其不足,殊不知,这相当于“驴子磨面”,低水平的重复练习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二、阅读教学中问题、问题链的设计与依据

在语文教学中,问题指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及对空白主旨和疑问提出质疑。问题本质上主要涉及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可以由浅入深,由人物行为的刻画到人物内心;由景物、事件到情感、思想;由大概内容到具体细节。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这篇课文分别写了小蝌蚪“询问鲤鱼——错找乌龟——找对青蛙”的情节。小蝌蚪见到鲤鱼、乌龟、青蛙时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你觉得这是一群怎么樣的小蝌蚪?这样层层导入,从小蝌蚪一次次的经历中去感受小蝌蚪的情感,从而说出这是一群什么样的蝌蚪。这样由浅入深,逐层发问,层层递进,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

问题是思维的逻辑起点,问题链就是按文章内容的逻辑关系和学生认知心理结构的要求,来精心设计的问题群。教师应该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维清晰、具有较大容量及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一篇课文的问题设计,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一般由浅到深,由部分到整体。我们都知道“部分包含整体的全部信息”,这个概念为我们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部分也具有整体性,而整体也具有局部性。这种理论无论是与语文阅读教学本身,还是与语文阅读文本、字、词等都有紧密的联系。在教学中,教材、学生、教师组成一个整体,而围绕教材的教学/学习过程则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中的每个元素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链则是协调部分与整体的逻辑关系的关键所在。

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高水平的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换成为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的教学问题,这是一组有中心、有序列、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问题,由部分到整体,层层扩散、递进,把学生的水平推向高级。

三、关于教材和课堂的问题链设计的作用与原则

(一)教材和课堂问题链设计的作用

“问题链设计”是对部分和整体的和谐、完整的深入理解,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有很大作用,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习惯及能力,有助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问题链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二)教材和课堂问题链设计的原则

“问题链设计”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习惯及能力的需求,它有助于教师有效地落实文本,引导学生从整体方面来思考内容、主旨、文体、手法、结构、风格等。

1.突出重点原则。教师可抓住教材的重点,紧扣教学目标,巧妙地处理教材。不论是从正面还是反面设计问题,均要求构思严谨,反复推敲。教师只有摸清学生实际,透彻理解教材,掌握丰富的材料,明确提问的目的性,才能使提问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2.突破难点原则。教材中的难点,往往是学生掌握知识、理解内容的障碍所在,教师抓住难点设计问题链,能“点要害,通关隘”,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3.激发思维原则。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应有效地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思维方法及方向。例如,针对《邻家的星期四》这篇文章,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链”:课题中的“邻家”指谁?“星期四”是怎样特殊的日子?“邻家的星期四”为什么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理解“在宁静得近乎死寂的社区,这一天,仿佛才有点热闹的人气”?如何理解“本该是我们的星期四,现在整个儿成了邻家的星期四”?课题提到“星期四”,但本文故事与星期三有关,本文写了哪些故事?这几个星期三有什么不同?概括第二至四自然段内容,思考“邻家女主人是怎样的人?”想象女主人的神态、语言等,训练说话:“我们迁入新居后的第一个周三夜晚,门铃就响了。打开房门,只见……”此问题链让学生通过对几个问题的解答说出自己的理解,体会文章的内在含义,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力,还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四、关于教材与课堂的“问题链设计”的反思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实施“问题链设计”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创设恰当的情景,准确设置有层次的问题,教师精心引导。通过具有趣味性、深入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再通过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为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最后,教师精心地引导,成功地把学生引向知识海洋的彼岸。当然,如何发挥问题链的最佳效果,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都有所不同,甚至不同的教师其做法都有差异,所以,“问题链设计”还有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深入研究。

首先,对所设计的“问题链”要思考是否符合“全息理论”。全息视野下的问题链,要求教师善于利用已有的工具,注重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实施脑与脑的链接,形成兼容的整体;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调动所有的体验与信息来解读文本,凭借已有的全息获得更好的全息,让自身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其次,这些问题构成一个链,要思考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由浅到深、由部分到整体的完整过程。课堂提问如果不注意提问的逻辑顺序,深一脚,浅一脚,重一脚,轻一脚,就会造成学生思路混乱,影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设置的问题链,应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再次,能否从完整、和谐的角度来确定对某一知识点的落实程度。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将教材知识转换成为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的教学问题。教师不必苛求每一问题都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一次飞跃,而应该“在教学目标范围内”顺其自然,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多元的、多角度的、多层次的探索和发现。

最后,教师要考虑“问题链”的设计是否能促使学生产生独到见解和质疑,并能自圆其说。教学中具有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与同伴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样的问题链才能给学生创新的机会。

(责任编辑:韩晓洁)

猜你喜欢

问题链反思实践
基于微视频与问题链相融合的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问题链”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巧设问题链预约精彩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