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儿童的想象思维

2019-09-10蒋叮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9年9期
关键词:创造能力数学活动

蒋叮

摘要: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教师应从儿童的特点出发,把阅读、探究、实践三种活动相结合,改变儿童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发展儿童的想象思维,增强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能具备初步的抽象思维,为提升儿童的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关键词:想象思维;数学活动;创造能力

想象思维是人的大脑通过形象化的归纳作用,对脑内已有的记忆影像及表象进行加工和重组的思维活动,可以理解为一种开放式的创新思维。想象思维就是儿童的思维,它是儿童学习的根柢。想象思维兼具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特质,想象思维的培养符合儿童发展的规律,同时也有利于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其知识抽象,逻辑性强,学生不易理解,学起来枯燥乏味,很容易丧失兴趣。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儿童通过玩来探索未知的世界,发展自己的各种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儿童“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儿童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为儿童提供充分的观察、想象、操作交流的机会,发挥儿童的主动性,让儿童将其所学知识不断发散。善用儿童的想象思维,能为其数学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奠定基础,使其顺利构建数学模型,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习力。

一、在数学阅读活动中打开儿童的想象之门

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儿童脑中积累的想象材料越多,内容越丰富,想象越容易发生。数学阅读不仅可以体现数学课程的“有趣”“好玩”,而且有助于学生展开想象,积累数学活动体验,拓展数学视野,感受数学魅力,是打开儿童想象大门的钥匙。

(一)阅读数学教材,丰富体验

数学阅读,始于教材。教材是儿童获取数学信息、学习数学知识的载体,是数学课程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征、教育教学原理等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儿童的想象思维在日积月累地阅读教材、学习教材中得到锻炼。如“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一节中,有这样一道题:“原有34人,上车18人,下车15人,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学生阅读之后,会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有的从上车、下车的过程思考,有的从上车、下车的情节变化入手,有的从到终点时与原来的结果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角度来解决。学生阅读之后,结合情境,从不同的角度去想象,打开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理解了题意,弄清了算理,进而解决了问题。

(二)阅读数学课外书籍,开阔视野

让儿童阅读数学课外书,可以使儿童感受数学文化,为儿童的想象提供素材,延伸他们的想象空间,拓展他们的数学视野。如学生在小学阶段学到的最小的长度单位是毫米,学到的最大的计数单位是亿。但他们通过课外阅读知道了更小的单位,如分、厘、毫、丝、忽……,知道了更大的计数单位,如京、垓、秭、穰、沟……学生了解到这些后情绪高涨,他们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感受。在交流中,学生心情愉悦,想象思维在无尽地流淌,他们在数学阅读活动中想象新世界、新几何、新模型。

二、在数学探究活动中拓展儿童的想象空间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教学的主流方式。为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让儿童在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中学习,让他们动手画,动手做,去观察,去想象,在活动中培养想象思维,拓展想象空间,使儿童从直观想象发展到抽象理解,养成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一)动手画,扩大想象的空间

把心中所想用符号、形体等画出来可以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扩大想象的空间,这是儿童思维的外显过程,有助于儿童理解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使其思考更加深入。

数学知识点的条理性、概括性非常强,环环相扣。为此,教师可在每单元教学之后引导学生画思维导图,就像是把一粒粒珍珠穿成了一串,把看似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织成网。思维导图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形成数学模型,使逻辑与想象之间得到平衡发展。

在数学学习中,在学生难以理解题意时,我们可以指导其用简单的图形表示出自己的想法,进行探究分析。如一年级的思维题:“站成一列队,从前面数小明排第8,从后面数小明排第5,这一队一共有几人?”學生利用符号画出来,可使想象可视化,在探究时很容易就明白了8+5=13(人)并非正解,因为小明被多算了1次,正解是13-1=12(人)。学生借助想象,理解了数量之间的关系,理清了解题思路。

(二)动手做,走进想象的空间

数学教育离不开课堂,数学概念、性质、定理都要经过课堂的教学进行传授,但是这些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让儿童直接理解,肯定会存在很大困难。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儿童提供一些实物、模型、教具等丰富的学习材料,开展多样的活动,使他们学习新知识时敢于想象、乐于想象和善于想象,在充分的实践中对具体事物进行操作探究,思考原理,进而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如在学习圆锥的体积公式时,教师可以准备等底等高的透明圆柱、圆锥教具,一盆带有颜色的水,通过操作让学生观察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有什么关系,可以得出圆锥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还可以带领学生进一步发挥想象进行探究思考:等体积等高的圆柱、圆锥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等体积等底的圆柱、圆锥的高有什么关系?学生在研究每个几何图形时都要动手做一做,观察思考图形的特点。儿童的空间观念是慢慢形成的。空间观念的实质是空间想象力。这个想象力既包括从现实物体到几何图形的抽象,也包括从几何图形到现实物体的想象。实践活动是培养儿童空间想象力的有效途径。

三、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活化儿童的想象创造

数学实践活动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综合运用观察、想象、实验、计算等方法,学生可以根据生活中的表象,诱发深度思考研究,活化想象思维,最终培养起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一)在真实情境中开展实践活动,进行合理想象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可以使儿童的经验与想象相结合,实现儿童的主动学习与发展。情境中的数学实践活动基于儿童的生活经验,儿童很感兴趣,他们在情境中乐于发挥想象,探索研究,解决数学问题,激发创新动力。“义卖”或是跳蚤市场是学生们最喜爱的活动。教师可以就此活动,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通过想象,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五六年级学生在“义卖”前可以想象卖什么东西最受大家欢迎,进而根据物品情况想象怎样定价比较合理,再想象活动的前期、中期、后期会出现什么情况,价格会如何变动,怎样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促销,为什么这样促销,怎样使利益最大化。学生需要先做好预期规划再进行活动。活动结束后,每个孩子进行反思总结,先计算出自己小组的盈亏情况,可以做成统计图、表,再总结在活动时遇到的问题,自己怎么解决的,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会怎么处理,可以写成数学故事、数学论文。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想象力来源于丰富的现实原型和活动体验,教师可以多设置情境,鼓勵学生去想象,去尝试,去分析,利用已学的数学知识方法和思维去创造地解决问题。

(二)在专题研究中开展实践活动,进行创造想象

课标指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儿童提供自主探索机会。数学专题研究活动就可以将数学枯燥乏味的内容变成开放性的问题,促使儿童大胆想象,动手实践,反思质疑,使他们养成“总想发现点儿什么”的创新意识及科学分析的习惯。例如,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一节七巧板专题研究课。七巧板是我国的传统智力玩具,它融合了多种基础图形,简单的七块板可以拼出1600多种图形。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了解七巧板,再让他们根据自己的了解进行介绍,结合学生介绍观察给出的图案,说说拼的像什么,怎么拼的,使其感受七巧板的神奇,激发孩子的兴趣;接着思考2块板、3块板能拼成什么,怎么拼。然后让学生随意选取七巧板,进行模仿和创新,自己或者小组合作动手拼一拼。学生尝试了实践的乐趣,通过课堂交流,更是发挥自己的想象,为自己的作品编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七巧板拼出指定的图形,这对学生是一种挑战,能使其想象思维得到进一步提升。数学教学的魅力就是要使学生通过这个科目的学习,自觉地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美,在动手创作中丰富自己的想象,激发自己的创造欲望,锻炼自己的表达,感受数学的趣味性。

列宁说:“成功的创造发明都离不开想象。”想象体现在所有的创造之中。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阅读、探究、实践活动,将儿童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引导儿童大胆想象,使其将动手操作与思考相结合,让他们的思维由直观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逐步体会数学建模的过程,为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史宁中.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吴正宪,刘延革.发展儿童数学的关键能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创造能力数学活动
英语生活化教学研究
音乐教育对于幼儿创造能力的有效培养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席成金
浅谈主题区角活动中有价值的数学活动
玩转学具 玩转数学
数学建模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