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吐艳香满园
2019-09-10杨小琴
杨小琴
摘要:通过构建“五美”课程,学校把德育、科技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等主题加以整合,有效助推学校特色文化的建设,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五美”课程;特色文化;校本化
梅堰,因頔塘河岸迤逦数十里的梅花而得名。梅花,腊月绽放,一身正气,傲骨长存。20世纪初,“养正学堂”在頔塘河岸诞生,与十里梅花交相辉映。我校在2015年学校原地改建完成后,认真分析了学校在科技特色建设方面积累的经验,展望了学校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确立以“养正”为校训,以“梅花”为精神意象,以“立美教育”—— “养正树人、启智育人、立美达人” 为特色,以“办一所家长满意的有特色的优质小学”为办学目标。学校在区教育局“六力”建设的引领下,确定了五大建设工程——聚力文化、给力课程、张力课堂、魅力教师、助力评价,全面推进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构建“五美”课程是学校五大工程之一,有效促进了学校文化的建设。
一、“五美”课程校本化构建的价值追寻
(一)整合学校已有的课程资源
科技教育是我校的一张名片,早在20世纪90年代,学校就成为省科技教育先进单位,李岚清、费孝通等领导先后莅临视察。20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科技立校、启智育人的理念,开设了许多科技类的活动课。另外,我们还围绕阅读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开展了各类活动。这些活动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段,呈现了学校在德育、科技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但它们是以散点状存在的。通过构建“五美”课程,我们就可以按照主题将这些散点状的资源加以整合,形成三大类课程:一是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性课程,立足家乡,以家乡的历史、习俗、游戏、美食为内容,编撰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二是基于学生主体需要的多元化课程,立足学生需要,推出多元化特长课程,让这些课程像阳光雨露一样滋养学生;三是基于校本文化资源的浸润型课程,将各类主题活动加以课程化设计,实现课程的浸润。这些课程既有独立的功能,又相互联系,成为有机的整体。
(二)提升学校文化的独特价值
学校文化是学校独有的风貌,是“我校”区别于“他校”的文化标志。它是学校全体成员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基本规范及行为方式。教育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而居于教育核心的课程则是这一文化过程的主要载体。课程与学校文化具有相当紧密的关系,课程是文化的传承载体,文化则借助课程传递。我们学校文化的核心是“立美教育”,梅花是学校的精神意象。古来赞颂梅花的诗句层出不穷,“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等,将梅花的优雅、高洁、坚韧、争先、和合的品格描绘得淋漓尽致。以梅花的品性构建“五美”校本课程,将有效助推学校特色文化的建设。
二、“五美”课程构建的有效策略
(一)确定课程目标探求美
校本课程目标是在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 设计者对所设计课程的总体理解,也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课程目标一旦确定,将成为测评课程实施效果的重要标准。我国古代的《大学》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教育宗旨,都是“普遍性目標”的取向。可见,课程目标一旦确定,它对各类校本课程就具有普遍的指导价值。我们围绕“立美教育”,以“梅”文化精神为内核,整体规划校本课程,课程目标是“培养像梅花那样美丽绽放的儿童”,具体内涵为:高洁、坚韧,是学生的品质;儒雅、和合,是学生的风采;好奇心、争先欲,是学生的特征;它们编织了儿童灿烂绽放的美好前景。在构建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让学校文化引领学校的课程建设,让校本课程目标的定位成为学校文化建设坚实的基础。
(二)设置课程结构凝聚美
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一定的课程结构,是一定课程的价值取向和课程目标的产物。过去,我们往往习惯于采用“堆垒”的方式设置学校的课程,觉得什么课程重要,就开设什么课程,整个课程结构显得散乱无序。近年来,我们根据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以三大类课程为基础,拟定了校本课程的结构图:
以上结构图显示,梅花的花心是“立美教育”,凸显了学校课程的核心理念和学校建设的核心文化;第二层的五个花瓣象征着梅花的高洁品格:雅、洁、韧、先、合,寓意我们的课程要培养有梅花品性的智慧学子。第三层的五个花瓣是由梅花品性衍生出的校本课程:(1)心灵课程,育“儒雅之美”,开发了诵读类校本教材《梅子集》、艺术类校本教材《想象力漫画》;(2)行为课程,育“高洁之美”,开发了德育类校本教材《感恩教育读本》《养正学堂系列》(含“礼仪篇”“成长篇”“感恩篇”);(3)健身课程,育“坚韧之美”,包含“健康教育”“快乐舞动”等子课程;(4)科技课程,育“争先之美”,包含“智慧园”“植物的栽培”“我爱发明”等子课程;(5)综合实践活动,育“和合之美”,包含“我爱家乡”“梦想与起航”等子课程。这些课程各有侧重,共同指向教育的核心,让学校文化建设变得可感可知,变得真实而富有活力。
(三)丰满课程内容播种美
课程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是为特定教育阶段的学生而选择的。因此,教师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能注意到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并尽可能使之丰满,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能让学校文化建设具有广度和厚度。“五美”课程中,梅花的每一品性又借助多种课程内容加以实施。例如,语文学科的“雅韵课程”,我们确定课程内容为诵读,以校本教材《梅子集》为读本。它因梅花而得名,暗喻 “青青梅子,茁壮成长”。这套教材一个年级一册,每册设八个单元,每个单元皆有主题,每个年级主题根据年段学生特点制定。其中有一个单元的主题——梅,是共同的,意为梅小学子在梅的引领之下,能习得梅的精神韵致,像青青梅子般茁壮成长。我们还根据学生的年龄段特点,确定了每个年级的主题阅读课程。我们力求通过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使每一个梅小学子具有梅花的品性,最终促进学校“立美教育”这一核心文化的建设。
(四)精选实施路径创造美
课程实施是将编制好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实现预期的课程理想、达到预期的课程目的、实现预期教育结果的手段。我们要求每一个课程实施团队能规划课程实施的路径,使之有效开展。例如,科技课程是我校的特色课程,科技团队规划了以下几种课程实施路径。其一,开发三个阵地,构建互动学习的平台。青少年科学创新工作室,引进新颖的科学体验创新设施,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于一体;耕乐园,可以赏花识木,可以对自然环境、沙漠环境、无土环境下的植物栽培展开研究;3D打印创客实验室,创建知识运用空间,使学生获得直接的学习体验,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水平。其二,依托三项活动,实践创新的路径。主题科普月活动,每年5月,围绕吴江区活动主题,用图片展示、教师讲述、学生宣讲、科普剧创作等方式普及科学知识;主题科技节活动,每年12月,学生围绕主题,在绘画、手抄报、讲故事、动手发明、写小论文、科普剧汇演中体验科学在生活中的神奇魅力;社团趣味性活动,学生在学校机器人、金钥匙、植物栽培、能工巧匠、电子制作等趣味活动中实践,培养创新能力。我们尽心规划每一项课程实施的路径,让课程实施更加行之有效,使学校的文化建设更加扎实。
三、“五美”课程校本化构建的效益
(一)“五美”课程的开发,助推了学校特色項目的形成
“五美”课程的开发,助推了学校科技特色项目的形成。走进梅小科技工作室,防盗密码输入器、烧不坏的电热水壶、万向伸缩水龙头、“免水”冲洗小便池、防盗窨井盖、防飘落衣架、滴水增氧金鱼缸、预热定时家用牛奶箱……一系列在省市级各类比赛中获奖的小发明令人应接不暇。其中,防盗密码输入器解决了敞开式输入器密码容易被盗的问题,此件作品获得了首届江苏省发明家银奖、中国国际发明奖铜奖、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等奖项。另外,以“梅”为主题的特色刊物相继诞生,有校刊《梅苑》、校报《闻梅》、毕业纪念影集《疏影集》、年鉴《在那梅花盛开的地方》,它们记载了学校新时期发展的足迹,成为了学校与家庭、社会连接的纽带。
(二)“五美”课程的开展,助推了学生的美丽绽放
只有卓越的课程,才能呈现精彩的活动,最终培养卓越的生命。事实证明,“五美”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促进了梅小学子的美丽绽放。以漫画课程为例,学生的上百幅鲜活漫画作品在《儿童漫画》《中国艺术报》《少年文艺》《中国儿童画报》《江苏教育》等报刊上发表。2015年,我校的漫画教学成果在吴江中小学精品课程交流活动中集中展示。《缘缘漫画》《漫画信息》《江苏工人报》《儿童漫画》等杂志都用大幅版面报道我校的漫画教学成果。丰硕的课程成果,提升了课程的品质,让每一位学生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三)“五美”课程的实施,助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教师需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科研能力,由此,也助推了教师自己的专业成长。几年来,学校校本课程的相关课题,或在苏州市教科院立项,或在吴江区教科室立项。教师撰写的论文在江苏省“教海探航”“师陶杯”“园丁杯”等比赛中相继获奖,100多篇论文发表在《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小学语文教师》《校长》《新教育》等杂志上。通过“五美”课程的有效开发和规范实施,我们不断地塑造教师的专业精神和专业品格,使得教师的教育价值观与时俱进。
“五美”校本课程作为我校文化建设中的一部分,在不同的时期都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只有根据学生的发展构建和完善课程体系,契合学生的需要实施课程内容,为每一个师生播下智慧的种子,才能让师生最终实现精神的成长,像一朵朵梅花含苞吐艳,芬芳满园!
(责任编辑: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