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她们当年奔延安

2019-09-10王晓莉赵仕枢

世纪风采 2019年9期
关键词:办事处八路军延安

王晓莉 赵仕枢

“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这是当时许多爱国青年为了抗日救亡,不畏艰难险阻,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真实写照。

当年,中共中央在西安设立的八路军办事处,把迎接那些热血青年到延安作为三大任务(开展统一战线,输送进步青年去延安,为边区和前方转送战争物资)之一。经统计,经过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去延安的就有3万多人。翻开那一本本历史档案,一个个顽强的身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杨汉秀——隐姓埋名奔延安

杨汉秀1913年生于四川广安一个地主家庭。她的大伯父杨森是四川军阀,父亲杨懋修曾任川军师长。原本可以过衣食无忧“杨家大小姐”的杨汉秀,在1926年“万县惨案”爆发后,决心改变自己的命运。

那年9月,英国军舰炮击万县城。正在万县读书的杨汉秀亲历了这场惨案,目睹了英军暴行,积极投身到反帝爱国运动中。之后,经伯父杨森介绍,杨汉秀认识了在第二十军任党代表和政治部主任的共产党人朱德,年仅13岁的杨汉秀从此接受了革命的新思想、新观念。

1934年,杨汉秀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坚决退掉包办婚姻,毅然和家境贫寒的渠县小学教员赵致和结婚,婚后夫妇一同去上海读书。1937年抗战爆发后,杨汉秀回到渠县,丈夫不幸病世,留下一儿一女,但她没有被家庭的重负所羁绊,一心向往到革命圣地延安参加抗日斗争。在以家庭教师为掩护身份的地下党员朱挹清的帮助下,杨汉秀到成都《星芒报》社做校对工作。在此期间,她对朱挹清表示:“真理在何处,为我所知。无论杨家铁门或四川剑门,岂能锁囚于我?!纵然是爬,也定去延安!”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从报纸上得知朱德任八路军总司令,正率领部队在敌后作战。这使得她在逆境中又看到了希望。

1940年春,楊汉秀带着朱挹清老师的推荐信,开始了北上征程。可在宝鸡,她受到国民党部队阻挠,只得改道山西。在冲破国民党军警、特务的重重阻挠后,杨汉秀克服旅途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在这年冬天抵达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七贤庄,见到了阔别14年的朱德伯伯。他们一见面,朱总司令一眼就认出了她。

当杨汉秀向朱总司令表示要脱离家庭,坚决去延安时,朱老总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家里条件那么优越,延安的生活可是特别艰苦啊。杨汉秀当即对朱老总表态:“我决心要做军阀、地主家庭的叛逆者,跟着共产党革命到底,就是无名无姓也决不姓杨。”朱老总对她的行为大加鼓励,笑着对她说:“照你自己说的无名无姓,就叫吴铭吧。”

不久,杨汉秀由八路军办事处护送到达延安,以吴铭的身份进入延安女子大学第七班学习,后转入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第四期学习,后又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2年3月,在朱德和王维舟的关怀下,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她被派往关中专署工作,1945年7月参加爷台山战斗,后又调往八一剧团任美术教员,参加了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以及文艺同工农结合的秧歌运动等。朱德总司令两次在延安枣园接见了她。

1946年3月25日,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和谈,在延安的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王维舟把杨汉秀介绍给周恩来。杨汉秀于1946年9月随周恩来回到重庆。由于国民党破坏停战协定,发动了内战,杨汉秀一下飞机就遭到特务的监视。她在红岩村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只住了一个晚上,便转到渠县农村从事地下工作。

下乡后,杨汉秀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47年3月,渠县伪警察长漆旭怀疑她和延安有联系,把她抓起来送往成都,关在将军衙门政治犯监狱,后因找不到真凭实据,加上她是杨森的侄女,当局不得不下令取保释放。杨汉秀出狱后,革命意志却愈加坚定,把近4000公斤的黄谷和一些棉絮及两枝枪交给地下党,支援华蓥山游击队,还经常往返于重庆、渠县之间,为筹集枪支和活动经费而奔忙。

1948年9月,杨汉秀第二次被捕,被关在歌乐山下的渣滓洞监狱。她在狱中非常关心难友,常把家里送去的东西分享给难友们。她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经常组织同室难友开联欢会,唱歌跳舞,弄得看守们狼狈不堪。

杨森在族内亲人的央求下,不得已于1949年4月将她保释出狱,并接到杨公馆中住下,责令她不准再参与共产党活动,还提出送她到美国去生活,但遭到她严词拒绝。

重庆“九二”火灾发生后,杨汉秀以其亲眼目睹之事实,当面斥责杨森反动成性,并揭露国民党妄图将此重大事件嫁祸于共产党的险恶用心。杨森恼羞成怒,将杨汉秀秘密逮捕关押,随后又下令将其处死。11月27日,离重庆解放前三天,杨汉秀被秘密杀害于歌乐山金刚坡,时年37岁。

重庆解放后,有关方面一直在搜集杨汉秀烈士的光辉事迹,寻找其遗骸。曾在中共南方局做过组织工作的龙潜到渣滓洞凭吊牺牲的难友时,也专门打听当年由周恩来从延安带回重庆的吴铭,因不知她在国统区的公开活动时的姓名而未果。因在延安时的革命战士“吴铭”与军阀杨森侄女“杨汉秀”两个名字很少有人知道是同一人。所以,不管是组织还是家人,多年查找都无她的下落。

到1961年,杨汉秀托给别人抚养的女儿李继业无意中听说自己的母亲叫“杨异秀”,牺牲在重庆渣滓洞。在她后来看了小说《红岩》后,更想弄清母亲的情况,就经常去渣滓洞寻找线索。当她得知同事裴蜀的父亲曾是重庆地下党时,急切地想通过裴父打听母亲的下落。裴父专程从辽宁来重庆,一见李继业,直呼“和杨汉秀长得一模一样”。后来,在清理杨汉秀的遗物过程中,又寻找到周恩来当年写的一封介绍信、两处亲笔批字,更进一步证明国民党集中营关押的杨汉秀即是当年延安的吴铭。1980年11月25日,在歌乐山烈士陵园,杨汉秀遗骨安葬仪式隆重举行,时隔三十多年,杨汉秀终于长眠于歌乐山烈士陵园。

颜一烟——皇亲格格到延安

颜一烟本名颜毓芳,1913年6月13日出生在北京一个封建贵胄家庭,祖父是清朝一品顶戴,父亲是世袭官僚,王府内称她为毓芳格格,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出入有汽车的生活,还有两个专门伺候她的“妇差”。

毓芳格格7岁那年,母亲死了,父亲续娶的是溥仪的族姐、段祺瑞的干女儿金熙。1928年,父亲带着继母和哥哥颜毓蘅去了奉天(即沈阳),把毓芳遗弃在北京。她只好选择到不收学费的北京温泉女中就读。为了维持生计,她开始写作,并把名字改为颜一烟。

1934年,从天津河北女师毕业后,颜一烟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抗日战争爆发后,东京的地下党组织号召留学生回国抗战,当时颜一烟入学已经两年半,还有半年就毕业了,但她毅然决定中断学业,马上归国投身抗战。一到上海,她就参加了上海话剧界救亡协会战时移动演剧队,在队里担任秘书,既写剧本,又参加演出。

1937年,颜一烟的笔录活报剧《九一八以来》在《抗战戏剧》杂志发表,上海救亡演剧队二队及四川旅外剧队等戏剧团体争相演出。她执笔的话剧《飞将军》也由上海救亡演剧队二队演出,作品激励着民众高涨的抗日热情。

颜一烟后来到了武汉,参与了抗日影片《最后一滴血》的拍摄工作。她在一次聆听周恩来所做的报告后,就一心想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

颜一烟来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向办事处负责人李克农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李克农同意了她的要求,写信介绍她去延安。有些亲朋好友劝她不要去延安,说延安的生活很苦,冬季天寒地冻,夏天酷热难耐,被汗水浸湿的粗布衣服干了以后,放在那儿都能立起来不倒下。但这些没有动摇她到延安去的决心。1938年春,颜一烟从武汉启程,到西安后,即找到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报到。

在無数奔赴延安的人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乘汽车去延安的。西安到延安有八百里之遥,当时又不通火车,来往的汽车也很少。办事处安排她加入了一支十几个人的队伍,一同步行前往延安。对于坐不上汽车的人来说,要走完这段路程,不啻一次“小长征”,而颜一烟这个皇亲格格就走完了这样的“小长征”。

陕北的黄土高原,到处山岭起伏,沟壑纵横。他们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几天之后,他们便腰酸腿疼,脚上也打满了血泡。尽管如此,颜一烟仍坚持着不停地向前走,有时甚至一天要走一百多里路才有旅馆住宿。进了旅馆一躺下来,累得动也不想动。他们整整走了十几天,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到延安的那一天,当远远望见作为延安显著标志的宝塔时,颜一烟激动得泪如泉涌,把疲劳全忘掉了。到延安后,颜一烟先在“抗大”学习,当年9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2月调“抗大文工团”任剧作组长,1939年夏调“鲁艺”艺术指导科任教员。

1940年,颜一烟在话剧《日出》中成功地扮演了“顾八奶奶”,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在观看了某剧团演出的《日出》后评价说:“还是我们延安的‘顾八奶奶好!”后来,《日出》在东北演出,大连人民对颜一烟精湛的演技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赞她的表演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并给她打了“120分”的超高分。

1939年、1944年,颜一烟被延安“鲁艺”评为模范工作者,1946年又被东北文艺工作团一团评为模范工作者。1948年,颜一烟调到东北电影制片厂任编剧,创作了电影剧本《中华女儿》,1949年由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影片《中华女儿》取材于抗日战争“八女投江”的事迹,再现了八位抗联女战士为牵制敌人掩护主力,与日军血战到底绝不屈服,最后集体殉国的英雄事迹,获得了文化部第一届优秀影片奖。

颜一烟后来先后任《人民戏剧》杂志编委、主编,东北文艺工作团一团团委及编辑出版部部长、编辑、演员,东北电影制片厂编辑。中央文化部电影剧本创作室编剧,北京电影演员剧团编剧、演员,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创作了多部电影、小说、散文和诗歌,影响和激励着无数人。

李昭——拖着病体去延安

李昭原名叫李淑秀,1921年12月20日出生在安徽省宿县城里。外公是当地的绅士,妈妈高慧兰是高公馆里的二小姐。她父亲李仲侯是湖南宁乡县人,是一个仕途欲望很强的人,他的好友叶开鑫成了湖南一个颇有实力的军阀,他就抛妻离子回了湖南,再没有回来。

李淑秀到了上学的年龄,妈妈把她送到宿县城里天主教办的著名的启秀学校就读。启秀虽是教会学校,但抗日救国之声还是悄悄传进了校园。外柔内刚的李淑秀毅然决然地走出高公馆,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的洪流中。1937年,16岁的李淑秀参加了当地第五战区的战地服务团。在服务团里她结识了罗秀珍、徐秀兰和牛正宗等一群热血青年。他们搞宣传,写标语,去西北军的冯玉祥部队、到东北军的张学良部队慰问演出。遇到敌机来轰炸,他们奋不顾身组织群众防空,救护伤员,掩埋尸体。

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扩大,沦陷的国土越来越多,他们找到地下党组织,要求参加新四军游击队。妈妈知道后虽然泪水夺眶而出,但她却没有阻拦女儿去打日本人,她懂得强敌入侵,岂能安居的道理。李淑秀为了不让外婆和妈妈流泪,临走的那一天,她背着行装,哼着《木兰词》,没有向家人告别,和几个伙伴悄悄地走了。

路上,几个女伴异口同声提出,马上要成为行军打仗、放枪放炮的游击队员了,还都叫什么秀、什么花的,应该改成响亮、简洁、上口的名字。罗秀珍马上响应:“都说我又瘦又小,我要锻炼成又高又大、健健康康的游击队员,从今天起我就改名叫罗健,健康的健。”徐秀兰说:“罗秀珍要健康,我要敏捷,我就改名叫徐敏了。”李淑秀沉思了片刻说:“我改名李昭吧!”见大家不明白,她解释说:“‘昭是明朗、光明的意思。我要昭示天下,我是抗日游击队员李昭!”

没过几天,豫东游击队增加了十几名新队员:罗健、徐敏、李昭和牛正宗等。根据地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抗战热情高涨,军民团结,一派生机。根据地的领导人就是后来成为新四军师长的彭雪枫,他经常给游击队员们讲话做报告,尤其是讲到抗日的指挥中心延安时,讲得动人心弦,令人心驰神往。李昭代表大家提出想去延安的想法,彭雪枫立即鼓励支持。

1939年的元宵节刚过,豫东大地的小麦刚刚冒尖,李昭一行从根据地出发了。他们背着行装,冒着刺骨的寒风向西行進。没有吃过大苦、没走过远路的学生娃,第二天个个脚掌就磨出了血泡,但谁也没叫苦,坐下歇一会儿,然后一起在“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的歌声中,继续前行。

为了节省开支,他们住环境最差的旅店,没有洗澡、泡脚的条件,不几天身上长了虱子,开始又害怕又恶心,时间一长,身上虱子多了,习惯了,不痒了。他们想起豫东的游击队员把身上的虱子冠以“革命虫”“光荣虫”的美称,他们也戏称身上的虱子是“抗战虫”!

他们好不容易走到驻马店,总算见到了一个热闹的城市,每人吃了一碗热汤榨菜面,算是近来最奢侈的一顿午餐了。但他们去延安心切,没有在舒适的环境停留。他们原打算坐火车去洛阳再转西安,没想到车站遭日军轰炸,他们只好又继续步行。

由于长途跋涉,身体消耗大,没到洛阳,李昭就感冒发烧了。她是女生中的领头羊,怕影响同伴们的情绪,就一直忍着,有时咳得连气也喘不过来,有时浑身软得头也直不起来,但她靠着顽强的毅力,坚持到了西安。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兵谏被平息以后,蒋介石嫡系部队控制的西安成了国民党的“剿共”指挥中心,宪兵、特务横行,他们追捕、绑架投奔延安的青年学生和进步人士。为了躲开特务、宪兵,年稍长一些的牛正宗把同伴们安顿在一个不显眼的旅店里,然后他以上街买东西为名,找到了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搞清了去八路军办事处的路线,他马上返回旅店,让大家分头去办事处。人到齐之后,他把从豫东根据地带来的介绍信拿出来,请办事处尽快安排他们去延安。可是去延安的车刚开出一趟,下一趟车还要等上好几天。大家都急着去延安,决定不等汽车了,继续步行走。但李昭这时病得更厉害了,体温高到三十八度五,办事处负责人再三劝她留在西安治疗好后再去。李昭极不情愿地挥别战友,留在西安住了三个多月。

一个和风拂面、天气晴朗的上午,八路军办事处为病好了的李昭安排了一辆去延安的运输车。她终于到达了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成了“女大”第一期高级研究班俄语专业的学员。

新中国成立后,李昭曾任国棉一厂厂长兼党委书记,北京市纺织局副局长,北京服装协会会长等职。2002年,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走访李昭时,她寄语纪念馆:“培育革命苗圃,抗战胜利的摇篮,指引革命前进的方向。”

(责任编辑:贾茹)

猜你喜欢

办事处八路军延安
党在延安时期的学习
C-IDEA设计奖入围作品选登
几根香菜识破日特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成立福建省办事处
论平型关大捷与平型关战役的关系
浅析平型关大捷的历史意义
八路军风采录
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知多少
八路军、新四军驻各地办事处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