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钢琴曲《思恋》
2019-09-10黄诗沁
《思恋》是我国著名钢琴教育家但昭义由作曲家谷建芬创作的歌曲《那就是我》改编创作的一首钢琴曲。但昭义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钢琴教育家,培养了众多出色的钢琴演奏人才,包括李云迪、陈萨、张昊辰、薛啸秋等,因此他被称为钢琴界的“金牌教练”。钢琴曲《思恋》收录于《但昭义钢琴作品选集》,此曲旋律优美,情绪饱满,层次丰富,被广泛学习和演奏。本文主要从音乐创作及音乐表演这两个方面钢琴曲《思恋》进行浅析。
一、音乐创作方面
钢琴曲《思恋》在取名上符合声乐曲《那就是我》的歌词和情感。《那就是我》是一首吟诵体的抒情歌曲,是一首思乡曲,歌曲通过对故乡的“小河”、“炊烟”、“渔火”、“明月”的绵绵思恋,对母亲的倾诉情怀,将一个远方游子的思念表达了淋漓尽致。这首歌曲与其说是抒发了一种游子的乡情,毋宁说是抒发了海外赤子思恋祖祖辈辈生息繁衍之地的深情,而歌中所呼唤的“妈妈”,也可以说是祖国母亲的形象。但昭义先生在改编创作的时候,将作品命名《思恋》,契合并点明了主题。
《思恋》的曲式结构为单三部曲式,共有四个乐段,分别表示:A、A、B、A,前两个乐段为乐段的重复,因此整体结构为单三部曲式,调式为#f小调。乐曲开头有两小节的引子,仅由右手声部构成,为主和弦的分解形态,旋律流动,引出全曲。第一个乐段有四个乐句,可表示为a、b、c、d,各句皆有三个小节。乐句的断句与《那就是我》中歌词的断句一致。此段由三行谱表记谱,分别表现高声部、中声部和低声部。在前两句中,高声部为右手弹奏声部,属伴奏声部,和声由主和弦和下属和弦交替进行,织体采用分解和弦进行;其余两个声部则由左手弹奏,主要旋律在中声部,低声部声部则是中声部的“呼应”,使得旋律更为丰富。在此段后两句中,主要旋律仍在中声部,但高声部和低声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即:低声部为和声进行,且以柱式和弦为主,多八度音型;高声部起“呼应”作用。并且,中声部为右手演奏,高低声部为左手演奏。
第二个乐段与第一个乐段的结构相同,旋律也基本相同,但在织体上有了一定变化:旋律声部由第一个乐段的单声部变为八度进行,使得情感更浓郁,区别出层次;此乐段的前两句的伴奏声部虽仍为分解和弦,但相比第一个乐段更具有跑动性和流动性;后两句伴奏声部的节奏改用六连音,使得节奏更为密集、音乐进行更为紧凑。并且,这两句的右手声部加入了三组音阶级进进行,并在段末加入左右手的反向的八度级进进行,将音乐一步步推至“高潮”,为下一乐段做准备。
第三个乐段为前两个乐段的对比乐段,在原曲《那就是我》中为副歌部分,是情绪最为丰富饱满的部分。此段共四个乐句,可表示为e、e1、e2、f。其中,前三个乐句在音乐材料上相似,由同一材料延伸而来,和声丰富,采用柱式和弦的织体,节奏为紧凑的三连音进行。此段最后一句对应歌曲《那就是我》的“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一句。此句是全曲情绪最为激动饱满的一句,歌词中的四个“那就是我”层层递进,仿佛饱含深情地对祖国母亲呼喊,表达着浓浓的思恋。钢琴曲《思恋》中的这一句,旋律写作采用八度音程;在和声上,加入了低声部的柱式和弦、由低到高的分解和弦跑动以及由高至低的八度音程下行,皆丰富了旋律织体,烘托了情感;乐句最后由颤音的减弱结束。随后,有一小节的过渡句,由四个琶音演奏的和弦组成。
最后一个乐段共五个乐句,可表示为:g、a1、b1、c1、d1。第一个乐句为新乐句,共五个小节;后四个乐句皆为第一个乐段中四个乐句的变化重复,有相同的材料。此段以单旋律为主,和声织体也以分解和弦、琶音为主,营造安静、美好的意境。
经上述分析可见,钢琴曲《思恋》,是作曲家在保留原曲《那就是我》的基本旋律及节奏的基础上,融入了他对歌曲的理解而进行的改编创作。音乐创作的本质中,有两条为:音乐创作是一种表达创作者个体化感受的精神创造活动;音乐创作是一种受审美经验支配的创造性活动。《思恋》作为改编曲,能作为独奏曲广为流传,不仅在于原曲旋律的可听性,更是在于作曲家根据其审美经验、自身感受以及专业素养进行的改编创作。
二、音乐表演方面
《思恋》作为改编曲,并没有太多高难度的技巧,但在音乐表演方面,如何将多声部表现出层次、如何把握作品的情感意境等问题,是值得思考与讨论的。笔者将结合自身演奏这首作品后的思考和理解,从声部层次、力度把握、节奏控制以及踏板运用这四个方面对钢琴曲《思恋》的演奏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声部层次的处理,是演奏《思恋》的难点之处。以第一个乐段为例,共三个声部,旋律声部在中声部,低声部为中声部的呼应,高声部为伴奏声部。在演奏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各声部的配合关系。若以声音的远近而论,中声部应最近,听得最清楚;低声部似回声,为中声部的回应;高声部最远,可视为缥缈的背景声音。因此,在演奏此部分时,应将各声部的力度控制好,将层次明确地表现出来。再如,第二个乐段的最后两句又由两行谱表变为三行谱表,中声部为半音级进上行,此处的力度不可大于或等于高声部的旋律声部,应将力度减弱。
在力度把握上,需注意每个乐段的力度对比以及每个乐句的力度层次。如第一个乐段的力度整体为弱,即pp、p、mp等;第二个乐段的旋律材料虽与第一个乐段相同,但其力度有了明显加强,形成对比,其整体力度较强,即f、mf、mp等;第三个乐段为全曲高潮,整体力度最强,即:fff、ff、f等;最后一个乐段的整体力度最弱,以ppp、pp为主。在演奏时,应注意把握乐曲力度的层次处理。
在节奏控制方面,《思恋》由抒情歌曲改编创作而来,因此会有部分地方节奏较散,如作曲家在第二个乐段的最后两句标注了散板的标记。在演奏中,演奏者可以根据自身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审美感受,在节奏上做适当的加快或减慢,但节奏处理亦需在符合基本节奏的基础上进行。
踏板运用是处理每一首作品都需重视的一个方面,踩换踏板的目的是为了让所弹奏的音更清晰、干净又连贯。钢琴曲《思恋》的演奏应采用音后踏板,以达到此目的。一般情况下,踏板应根据和声的变化来换。因为若和声变了而踏板不换,那么前一个和弦的音仍保持着,演奏出来的音乐则会不干净。
音乐表演是音乐作品的第二度创作,而并非仅仅将音乐作品从乐谱变为音响的过程。虽说音乐表演的原则是要以作曲家的创作作为出发点,准确体现出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但在演奏中融入自己的审美处理与想法也是作为演奏者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美国钢琴家兼音乐评论家约瑟夫·巴诺威茨曾指出:“成功的演奏必定是演奏者的个性与作曲家的个性融为一体,而不是任何一方受到压抑。”因此,在演奏钢琴曲《思恋》时,演奏者需多思考,对作品进行自己的理解,才能更好地诠释这首作品。
综上所述,但昭义先生改编创作的这首钢琴曲《思恋》无论是在音乐创作上还是音乐表演上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此曲旋律婉转、意境深邃,以钢琴独奏曲的形式充分体现出了樂曲中真真切切的情感。
作者简介:黄诗沁,女,汉族,四川省,硕士在读,单位: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专业 研究方向:钢琴,2018级艺硕 黄诗沁,学号:2018169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