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能忘却的铁西工业记忆和工业文化

2019-09-10梁欣

辽宁经济 2019年1期
关键词:铁西区机床沈阳

梁欣

说起我们大沈阳,工业风一直是这座城市牢固的底色,铁西也成为沈阳最显著的标签。

100年前的铁西,是日伪侵略者的战争工具,承载了新中国成立前被侵略和掠夺的痛苦;1949年以后的铁西,是新中国重工业的脊梁,记录着那个年代为共和国奉献的辉煌和荣耀;转型后的铁西,曾经有过震荡与迷茫,也拥有振兴后的重生与巨变。但无论怎样变迁,也不能忘却铁西工业记忆和工业文化,这已深深镌刻于铁西的血脉,成为无可替代的铁西品质。

走在铁西街头,无处不在的工业主题雕塑,总是恰到好处地帮你唤醒那段难忘的铁西工业记忆。

建设大路肇工街边的“速度”,一秒将你拉回铁西的老工厂车间;兴华街与北一路路口处“持钎人”,让你想起父辈们拥有过的闪耀青春;建设大路两洞桥两侧的“晨曲暮歌”,曾经是铁西一道生动而美丽的风景……

工业主题雕塑群,将这些最美的风景、闪耀的时刻固定在铁西的土地上,仿若时空隧道人口一般,是素有“共和国工业长子”和“共和国装备部”美誉的铁西时代缩影。

从工业雕塑开始邂逅铁西,从恢弘巨制的中国工业博物馆了解铁西,从苍老优雅的工人村生活馆感悟铁西,从时尚潮流的1905文化创意产业园重新认识铁西……工业文化已然成为铁西的魂,铁西的根,铁西独特的滋养,铁西独领风骚的名片。

雕塑“力量”:60吨吊钩拉动铁西工业蓬勃发展

寻找铁西工业雕塑的第一站,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建设大路铁西广场的“力量”雕塑。这座雕塑对于很多沈阳人来说都不陌生,因为它是铁西建大工业文化走廊雕塑中最大、最高的一座。站在它的面前,瞬间感受到什么是高大与渺小。

这座主题雕塑体现了浓重的工业色彩,整体造型为工业吊钩,采用钢板结构,整體重量60吨,雕塑高20余米。吊钩是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线条粗犷,力拔千斤,预示着拉动铁西工业蓬勃发展。同时,这座主题雕塑是整个广场空间的视线聚焦点,也是工业文化展示的核心区域,力求以景观语言将铁西老工业基地工业记忆展现,唤起人们对老铁西辉煌的记忆与感知。

雕塑“速度”:滚动的造型兼顾历史记忆与未来动力

在铁西区建设大路肇工街,有一座名为“速度”的雕塑。与“力量”给人带来的巨大与纵深感不同的是,“速度”以滚动的造型、动感的风速为设计主体,寓意工业既是人类历史中留下岁月痕迹的纪念,又是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进取积极向前的动力源泉。

铁西工业的发展历史,也正如这座雕塑的寓意一般,站在历史与未来的十字路口,坚定地选择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工业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始终不肯辜负铁西与工业之间的彼此期待。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铁西从地区发展实实际情况出发,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和产业发展大势,不但让机床、沈鼓、北方重工等老牌国企又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更打造了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众多优势产业,逐渐找回了铁西昔日的自信和荣光。站在雅塑“速度”的面前,齿轮间的咬合滚动仿佛在无声讲述着,铁西将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为未来注入更强大的动力和活力。

雕塑“晨曲暮歌”:以剪影再现自行车流涌动的画面

在铁西区建设大路两洞桥的两侧,有两组遥相呼应的雕塑,既有历史的回忆,又有新生的活力。这两组由白钢喷彩色氟碳漆加工制作而成的雕塑,以剪影式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两组骑自行车前行的产业工人形象。雕塑“晨曲”展现了昔日老工业区产业工人早晨上班时自行车流涌动的生动画面;雕塑“暮歌”则与“晨曲”相呼应,记录了昔日老工业区产业工人下班时的真实景象。那时,铁西产业工人上下班的车流,是沈阳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自行车大军在每个早晨和傍晚,向相反的方向行进,伴随着的还有挂在车把上的铝饭盒互相碰撞的叮咚声,仿若一首壮丽的交响曲。

当年的那些产业工人,以铁西为家,在铁西耕耘,把生命中最有活力的时光留在了铁西。时光荏苒,作为共和国工业长子的铁西区,在转型过程中仍旧将20万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作为最珍贵的资源和财富,对待人才更是倍加珍惜。近些年,铁西区实施“铁西安家”计划,设立1亿元人才发展专项基金,提供各种专项补贴和便捷生活的绿色通道,为了就是让今天的人才也能够留在铁西,同样热爱铁西,把铁西当作自己的家。

岁月变迁,当初的自行车大军已经被滚滚汽车车流淹没,改变的是时代的风景,不变的是那颗爱铁西的心。

雕塑“持钎人”:工业题材动态雕塑的世界之最

在铁西区兴华街与北一路路口处,一座巨大的雕塑“持钎人”。早在1949年10月31日,就在这座雕塑所在的位置,曾经炼成了新中国第一炉钢水。也是在这里,当年的沈阳重型机器厂于“一五”至“六五”期间创造了40多项“共和国第一”。动态主题雕塑“持钎人”,占地面积约785平方米,高26米,雕塑总重量400吨。雕塑中舒卷的红旗形似灼热的铁水包,结合两名正在持钎炼钢的工人,再现了劳动创造的场景,记录了铁西老工业基地60年创业与辉煌的历史。

如今,雕塑“持钎人”所在的北一路及周边地区都已经焕然一新,北一路快速路建成通车,昔日的重型厂房变身充满活力的1905文化产业园区。北二路转型为全国品牌最多、配套最全,年销售额过百亿元的汽车贸易产业带。便捷、宜居,正在成为该区域新的代名词。

物已非,人依旧。这座高耸的雕塑“持钎人”,作为世界上迄今为止反映工业题材的雕塑中最高的一座动态雕塑,堪称目前的“世界之最”。它会永远把那段火热的岁月留在铁西的记忆中。

雕塑“机床1970”:从新中国第一到世界第一

众所周知,铁西老工业基地曾经创造出新中国工业的100多个“第一”,在铁西区建设大路云峰街公交车站处,有一座雕塑记录着这份辉煌。这座雕塑的名字叫“机床1970”,此作品取材于沈阳机床厂上世纪70年代生产的CU163型普通车床,代表着我国当时先进的机床水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中沈阳占其三,分别是沈阳第一机床厂、中捷友谊厂和沈阳第三机床厂,沈阳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机床之乡”。

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新中国第一台皮带车床、第一台普通车床、第一台钻床、第一台镗床、第一台自动机床、第一台数控车床……在铁西老工业基地创造出的新中国工业100多个“第一”中,机床在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机床作为制造业的“母机”,是整个制造业的基石,机床工业更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对民族工业发展至关重要。改革开放40年来,机床技术不断升级进步,沈阳机床这个曾经的巨人也在振兴的路上实现产业升级,特别是突破运动控制底层技术进而成功开发出具有智能、互联特征的数控系统—一“i5”智能控制系统,并由此诞生了世界第一台智能机床。“第一”代表着曾经的巅峰时刻,“第一”也是前行的动力,从当年的新中国第一到如今的世界第一,机床的奇迹还在继续。

雕塑“孵化”:寓意鐵西老工业基地走向新生

铁西区建设大路贵和街万科金域国际门前,有一座包含机床元素的雕塑,名字叫“孵化”,其名恰到好处地与雕塑造型相吻合——喷漆金属外壳呈破裂状,内置立式的机床破壳而出。不破不立,机床代表了铁西老工业基地的一个辉煌,在如此高的平台上,铁西再次出发,孵化新产业,升级传统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及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等破壳而出,给老铁西注入了新活力。雕塑中的机床,是由原沈阳重型机械厂使用过的旧机床组合而成,它脱壳而出,寓意着铁西老工业基地在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度融合后,将脱胎换骨,走向新生。

雕塑“工业魔方”:以铸铁砂箱表现锐意进取的铁西精神

在沈阳市铁西区建设大路齐贤街附近,以一件铸铁砂箱为基础,经过艺术化处理后,整体造型仿若一个硕大的魔方,记录了中国工业史辉煌岁月。这件铸铁砂箱取材于沈阳铸造厂,作为重工业的第一道工序,在新中国建立初期,铸造支撑了全国工业的基础。

沈阳铸造厂始建于1939年,前身为日本高砂制作所。1949年以后,国家根据机械工业发展的需要,将沈阳重型机器厂、沈阳鼓风机厂、沈阳水泵厂、沈阳第三机床厂等企业的铸造生产整合后,规划组建了全国第一个,也是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铸造企业。1956年以来,沈阳铸造厂累计为新中国各行业提供了总计150万余吨的铸件。一代产业工人以厂为家、艰苦奋斗,勤于思考,善于创新,用60年的时间走完了世界发达国家近200年的历程。如今,沈阳铸造厂的高大车间被完好地保留下来,现在是沈阳铸造博物馆,2018年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很多当年的铸件已成为展示的艺术品。

雕塑“工业魔方”仿佛是这座铸造海洋中的一粒沙,以“魔方”的元素,以小见大地折射出铁西产业工人不断创新、锐意进取的铁西精神。铁西精神也正像是一个魔方,在千变万化中不断制造出新的辉煌。

雕塑“印刷乐章”:从工厂聚集到宜居城

沈阳市铁西区建设大路景星街附近,原来是沈阳新华印刷厂的厂址,这里曾经是全国四大印刷基地之一。如今,老工厂已经搬迁,将这段历史记录在雕塑“印刷乐章”中。这座雕塑的上部立方体由传统印刷元素铅字构成,下部由印刷机、滚筒及飘动的纸张构成,跳动的铅字,机器的轰鸣,仿佛奏响着铁西工业文化的优美乐章。其中,上部的铅字,组成“铁西工业文化走廊”字样,这是铁西区从2010年5月开始在建设大路打造的工业主题雕塑群,包括东起南五公铁桥,西至保工街路段的多处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主题雕塑。下部的印刷机、滚筒及飘动的纸张,寓意新印刷出版的报纸,报纸上的内容是铁西区被授予“2008联合国全球宜居城区示范奖”的报道稿件,距离现在刚好是十年。

曾经这里工厂林立,转型后铁西是全国首个“联合国全球宜居城区”,铁西区坚持以人为本,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组织,系统实施大规模企业搬迁、道路建设、污染治理、安居工程、城市绿化等,提高了人居环境质量,为沈阳做优发展空间、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生态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座雕塑,把这个城区的前世今生都无声地表达出来,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不能不说是艺术家的杰作。

雕塑“雪花1933”:镂空酒瓶见证80余年的辉煌历程

在沈阳市铁西区建设大路爱工街附近,有一座独特的镂空啤酒瓶状雕塑,名字叫“雪花1933”,其名记录的是这里曾拥有的一座老工厂——原雪花啤酒厂。

1933年,日本在沈阳建立满洲麦酒株式会社。1948年11月以后,满洲麦酒株式会社由人民政府接管并改名为啤酒厂。1949年定名为沈阳啤酒厂。到了1957年,沈阳啤酒厂的产品因其“泡沫丰富洁白如雪,持久溢香似花”,故而得名了一个浪漫的名字:雪花啤酒。1964年,雪花啤酒在中国广交会上受到好评,从此,雪花啤酒开始销往东南亚各地。改革开放以后,雪花啤酒也经历了一系列变革,直到1994年沈阳华润雪花啤酒有限公司宣告成立。老雪花,新产品,雪花仍旧是沈阳人心中最爱的那个“雪花”。2008年成为中国销量最大的啤酒企业,再次蝉联中国啤酒行业单品销量第一的桂冠。铁西区以“雪花1933”为主题,建了这座镂空雪花啤酒瓶雕塑,让更多的沈阳年轻人可以继续见证雪花啤酒厂从1933年至今的辉煌历程。

雕塑“铿锵名录”:数百个共和国工业第一的荣誉墙

在铁西区建设大路兴工街宏伟茗都小区东侧,有一座名为“铿锵名录”的雕塑。整个雕塑长20米,高5.5米,由两部分组成。东侧为1982年铁西区地图,反映了当时铁西南宅北厂的城区格局,西侧为铁西老工厂名录,鼓风机、电缆、冶炼等熟悉的名字被作为关键字凸显出来,在这些企业里,曾经诞生了数百个共和国工业第一。记录铁西老工厂名字的这堵墙,仿佛是一面记录众多共和国工业第一的荣誉墙。但铁西人,从来不躺在荣誉墙上沉溺于过往。

改革开放40年来,铁西在厂长负责制、租赁经营、资产经营承包、破产倒闭和股份制改造等方面先行先试,为国家探索国有企业改革道路,并以东搬西建、壮二活三等方式基本完成老工业区调整改造的任务。从顶住压力、保持定力,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铁西区的综合经济实力稳居全省114个区县(市)前列,未来铁西将创造更多的奇迹,将这面荣誉记录墙不断延长。

雕塑“铁西”:厚重的齿轮随时代飞速前进

在建设西路迎宾路桥头那座雕塑“铁西”,除了引人注目的“铁西”两个字以外,还有雕塑上部厚重的齿轮更显得充满力量。曾经,齿轮是新中国工人阶级的代表元素,看到齿轮,仿佛就看到了热火朝天的厂房、烟囱和工人们忙碌的景象。

在铁西工业历史的岁月中,这厚重的齿轮正如滚滚向前的车轮,时代飞速发展,齿轮也随着时代不断前进。其中也经历过阵痛和转型,但终究无人能够抵挡时代的进步,与时代一同成长才是唯一的选择。于是,现在的铁西无处不改革,改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新时代、新征程,铁西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民族复兴和东北振兴奋勇前进。

雕塑“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未来可期

“走过辉煌,一度困顿,奋力突围,再度崛起。”用这16个字来概括铁西区一路走来的历程,或许再合适不过。这一路以来所经历的辉煌、坎坷、骄傲、梦想,印在每一个铁西人的心头,也印记铁西区的那些雕塑中。

在铁西区开发大路和松花湖街路口的雕塑——凤凰涅槃,这是铁西人对未来的期待,也是铁西区一以贯之的行动方向。黑色的底座上,艺术化的凤凰造型展翅欲飞,火红的火球元素仿佛是给这只浴火重生的凤凰不竭的动力。今天的铁西正如这只浴火重生的凤凰一般,正在振翅翱翔。

中央实施振兴东北重大战略以来,铁西区从沧桑的历史中走来、承受了转型中的艰难困苦,通过脱胎换骨的调整改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实现了浴火重生。截至2018年,铁西发展空间不断拓展,中德园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全国“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园区”;中法生态城开发建设成效初显,拓展发展空间1.6平方公里,华润、中海等品牌开发商竞相入驻;金谷产业区成为全市生产性服务业“三大战役”主战场,成功引入一批产业拉动性强、经济贡献度大、辐射影响广的总部企业。铁西区走出了一条立足自身优势和现实基础,坚持工业立区不动摇,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陕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推动铁西复兴振兴的路径。

如今,铁西已由重度污染城区,变成模范生态区、最佳宜居区、繁华商贸区和都市不夜城;未来,铁西将是一个更加美丽、宜居、便捷的城区,更是一个更具实力、充满活力的城区。

猜你喜欢

铁西区机床沈阳
最小和最大
我是一个兵红色在心中
Women in Dilemma—Analysis of Janie’s frustrations in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ISO绿色机床新标准
浅谈金属切削机床发展概况
沈阳铁西区:1亿元引“高精尖缺”人才
米兰欧洲机床展举办在即
沈阳铁西区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实证分析
做一棵不一样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