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教学口译质量评估体系的制定
2019-09-10崔梦苏
崔梦苏
摘 要:相较与职业口译质量评估标准,教学口译质量评估相对不足。本文从原则、标准与制定过程三方面对教学口译质量评估体系制定进行探索性讨论。
关键词:口译;教学;质量评估
口译是一项语言转换活动,也是一种认知活动。系统性的口译质量评估始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口译质量评估侧重于建立对职业译员和口译的行业标准,但随着各高校对口译人才的培养层次更加多样化、学生人数不断扩大,对于教学口译质量评估体系的需求更加迫切。不符合学生发展的质量评估体系,只会带来学生在学习阶段的挫败感和毕业之后译员流失率的增加。因此,一套客观科学的、并能够帮助学生不断提高、改善技能、更符合教育的宗旨的口译教学评估体系亟待建立。
一、口译质量评估原则
要建立一套适合教学的口译质量评估体系,需要了解制定原则。教学口译的质量评原则首先要符合口译活动的特点,这一点,可以借鉴职业口译评估标准。以Seleskovitch为代表的释意学派强调“去语言外壳(deverbalization)”认为口译活动应该注重语言的“意义”而不是“字词和语言结构的对译”。Gile认为,口译质量评估应该融入口譯交际性的特点;他认为口译活动多方参与者对口译的多样化要求会产生不同的评价标准。因此,从语言上将,口译的质量是对“意义”准确性的考察;从功能上,要符合交际的需求;从精细程度上,一套口译质量评估标准不能适用于所有场合,应该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评估体系。
二、口译质量评估标准
进一步需要确定的问题是口译质量评估的具体标准。Bühler在他的实证研究中,列举了排名前九位的评估标准,为质量评估量化标准的重要借鉴。这九项包括原语意思的转译、译语前后一致、翻译完整、译语的语法正确、译语与原语风格一致、术语正确、语音语调正确、翻译流畅以及译员声音悦耳。中国一些学者侧重于质量评价参数的设定。高亮、林郁如将口译评分标准划分为“信息转换/完整性、准确程度、语言表达、流利程度/速度、清晰程度、应变能力”等。刘和平把现场口译质量评估的评分标准划讲话信息或内容转达准确、翻译表达的准确和流畅程度、满足听众的期待三项,第一项权重为80%、后两项各为10%。陈菁编制了一张“口译量化评估表”,把评估项分为“知识能力”、“技能”、“心理能力”三大部分,分别占35%、50%、15%,每个大的项目下面又细分为若干子项。
可见,专家和学者在语言层面和交际效果上,不断细化质量评估要素,使得评价标准更接近于真实需求,为不同目的的质量评估提供有力的借鉴。对于教学口译质量评估,一是要加以借鉴,尤其是对语言质量评估的标准;另一方面,需要符合口译教学的要求。
三、教学口译质量评估的制定过程
口译不同于语言学习的维度在于口译不仅是一项语言活动,更是一项认知活动。因此,口译的培训更应倾向于认知的提高,口译的结果是一项认知活动的成果,所以理论上,口译的质量评价标准也可以按照认知程度加以设计,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认知上的问题,提高口译能力。而相对与以语言为中心的口译评价标准,这种与认知加以关联的口译评级标准少见。本文拟提出以下设想,尝试搭建更倾向于认知衡量的评估体系,希望教学双方都能受益,以阶梯式提高口译相关的认知。
在吉尔“认知负荷模型”假说下,“口译任务所需要的注意力总量必须小于译员大脑能够提供的注意力总量。口译过程中每一步骤所需要的注意力也必须小于大脑所能提供的注意力。”基于此,教学口译的各项指标应该设置在学生可以实现的标准之内。但由于认知是一个相对内化的概念,要想完成对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需要通过多次实证、将结果归纳、总结才能能适用于当下群体的教学中。首先,对目标学生进行口译测试,评价记忆力、数字口译的准确率、英汉表达的语速、停顿次数、表达中的不必要添加词、面对压力时信息处理准确率进行记录、统计。其次,按照类别将与认知相关的项的最高值、最低值、平均值整理出来,按照最高标准设定课堂专项能力培训,并作为该阶段口译质量评估的最高标准。第三,再次测试,统计结果,如有提高项,修改、更新此前该项最高标准;经一段时间练习,再次测试,取结果、再次更新标准直至接近或达到职业译员标准;如果无法达到,以课程结束时的表现作为最终结果。最后,制定出在一定时段内阶段性评估指标,对比职业标准,以便在课程、认证考试或竞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本文尝试提出教学口译质量评估的制定,尚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试、修正和完善。但总体上讲,教学口译质量评估标准需要推动教学,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激励性,只有这样,口译练习中的难题才能得以解决,学生才能真正受益。
参考文献:
[1]BühlerH.Linguistic(semantic)andextra-linguistic(pragmatic)criteriafortheevaluationofconferenceinterpretationandinterpreters[J].Multilingua,1986(5):231-235.
[2]CarrollJ.LinguisticAbilitiesinTranslatorsandInterpreters[A].InGerverDavid&H.WallaceSinaiko,1978,119-130.
[3]陈菁.从Bachman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模式看口译测试中的重要因素[J].中国翻译,2002(1):51-53.
[4]刘和平.科技口译与质量评估[J].上海翻译,2002(1):33-37.
[5]肖晓燕.西方口译研究:历史与现状[J].上海外国语大学报,2002(4):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