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佛教礼仪植物
2019-09-10靳思萌
摘 要:小乘佛教对西双版纳地区影响深远,因此佛教礼仪植物“五树六花”在西双版纳中既有宗教意义,又具有功能性。本文通过对西双版纳地理环境,佛教起源以及五树六花的形态功能等的说明,阐述了佛教植物在西双版纳地区的地位以及作用。
关键词:西双版纳;小乘佛教;五树六花
一、西双版纳概况
(一)地理环境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中国、老挝、缅甸、泰国四国毗邻地区的北部,云南省的南端,土地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这里有中国唯一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气候温暖湿润。具有“常夏无冬,一雨成秋”的特点。又因距离海洋较近,受印度洋西南季风的控制和太平洋东南季风的影响,常年温润多雨,森林繁茂密集,植物盛多,因此西双版纳被誉为“植物王国”。
(二)傣族
1族称源流
傣族有悠久的历史,远在公元前一世纪,汉文典籍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1)《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昆明之属无君长,······终莫得通。然闻其西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滇越即今天的傣族先民;自东汉以来,傣族先民被称为“掸”;(2)唐以来史籍称傣族先民为“黑齿”、“银齿”、“金齿”或“绣脚”,或称傣族为“茫蛮”、“白衣”;宋沿称傣族为“金齿”、“白
衣”;自元至明,“金齿”继续沿用,“白衣”则写作“百夷”;清朝以后称“摆夷”;中华民族成立后正是命名为“傣族”。
2傣族传统的生态文化观
傣族人民世世代代获取自然资源作为自己的生活来源,所以他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生态文化观,傣族人民认为:自然创造了人类:森林是父亲,大地是母亲,天地间谷子至高无上;自然的地位高于人,人与自然的排列顺序是林,水,田,山,人;森林,竹子对调节气候尤为重要;傣族人一生中最尊重的五样东西:一是佛祖,二是经书,三是佛爷,四是佛塔,五是大青树。
3傣族原始宗教文化
傣族一般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但也有一些地区的傣族信仰原始崇拜宗教及印度教。这两者互不影响,反而相互渗透,乃至不分彼此,形成了傣族独特信仰文化。在西双版纳,傣族男子都要出家为僧一段时间,在佛寺内学习佛法、天文、地理等知识,少则数月,多则数年。这也是傣族人民对宗教文化的崇敬与信仰。
二、傣族佛教发展概述
小乘佛教又称南传上座部佛教,“乘”是梵文yana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渡众生。是于唐代中期传入西双版纳,经过长期的发展成为傣族,布朗族等民族信仰的宗教。小乘佛教作为一种外来佛教文化进入西双版纳,在长期和当地原始宗教的互相竞争中,逐步成为了当地的主要宗教,占据着主导地位。“灵魂不灭论”则是小乘佛教与原始崇拜共存发展的基础,其主张生命主体应该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并认为一草一木并非无情,皆有佛性,都有其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佛家所提倡的从善积德,一切生命皆平等的思想作用于傣族人民,使得傣族群众笃信众生皆平等,人应该平等的对待万事万物,善待生命善待自然。
三、具有佛教文化内涵的植物
(一)五树六花
“五树六花”即佛经中规定寺院里必须种植的五种树,六种花。五树指:菩提树,大青树,贝叶棕,铁力木,槟榔或糖棕或椰子。六花指:荷花或睡莲,文殊兰或黄善花,黄缅桂,鸡蛋花,金凤花或凤凰木,地涌金莲。这些植物因独特的形态被赋予了深厚的佛教涵义,象征着圆满,吉祥之意。
(二)菩提树——佛祖成道树、智慧树
1基本习性
菩提树为桑科榕属常绿大乔木,亚热带植物。原长地在印度,喜温暖湿润气候,树冠圆形或倒卵形,叶柄细长,末端细长如尾下垂,又称“滴水叶尖”,多气生根,可形成“独木成林”的景观。
2基本功能
(1)绿化寺院
菩提树被视为神圣之木,广植于寺庙中。然而菩提树喜光、喜高温高湿,不耐霜冻,在热带地区生长迅速。在我国只分布于华南、西南及东南沿海地区。据史料记载,梁武帝天监元年,印度曾任智药三藏从西竺引入菩提树,种植于广州王园寺,这是较早的关于菩提树引种种植的记载。而后各地寺院纷纷效仿引种,从此菩提树在华夏大地枝繁叶茂。广州“四大从林”——海幢寺、华林寺、六榕寺以及光孝寺皆种植有菩提树,其中海幢寺仍有三株300多年树龄的古菩提树。由于菩提树树形高大,树冠开展,枝繁叶茂,是优良的观赏树种,宜作庭院及道路的绿化树种。
(2)祈福功能
西双版纳傣族全民信奉小乘佛教,对菩提树十分敬重虔诚,每个村寨和寺庙附近都植有菩提树。每到佛节,善男信女将心愿寄予红丝带,将其系于菩提树上,祈祷得到佛祖的庇护。在傣家人的文学艺术里,菩提树则是神圣、吉祥和高尚,绝对不允许任何人砍伐或损伤。
3佛学典籍记载
菩提树的梵语原名为“毕钵罗树”,因佛教的创始人释加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才得名为菩提树。“菩提”意为“觉悟”,在华南地区常用作“幸运树”。在我国,菩提树已有一千多年的栽种历史,据文字记载有三次。首次是南朝,据《元亨释书—卷二》载,南朝印度僧人曾携菩提树种植于广州光孝寺内。现代传入有两次,一为1954年6月印度总理尼赫鲁来访时赠予我国政府的一株菩提树;二为1989年5月,斯里兰卡维普拉沙拉长老代表兰卡佛教协会,护送两株菩提树苗到台湾,种植于智光佛教大学院内。
(三)貝叶棕——傣族文化的载体
1基本习性
贝叶棕为棕榈科常绿乔木,原产亚洲热带,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叶子宽大坚实,柔韧且扇状分裂,圆锥花序顶多生佛焰苞。随着小乘佛教的传播而被引入到我国,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零星植于缅寺旁边和植物园内。
2基本功能
贝叶棕是傣族文化的载体,也是东南亚地区文化的传播者。傣族人民和东南亚人民很早就将贝叶棕的叶片经晒干并切成长方形条片后,可用尖铁笔在上面篆刻文字,佛教上赫赫有名的的“贝叶经”就是用贝叶棕的叶片制作而成,一千年来,傣族佛教人士孜孜不倦地用铁笔将本民族发展的历史刻写在贝叶上,汇集成浩瀚的贝叶典籍,这则是“贝叶文化”中最古老最核心的部分,是傣族文化的根源所在,是我国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傣族人民视贝叶为自己文化发展的象征,甚至对贝叶棕加以神化赋予它深刻的蕴意。所以傣族建寺庙必须种植贝叶棕,逐渐也栽种在村寨庭院附近,希望庇护村社的安宁。
3佛学典籍记载
佛陀涅槃后,其弟子举行了5次大规模的集结活动,将佛陀宣讲的教法篆刻在贝叶上,被统称为“贝叶经”,在佛教典籍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佛本行佛集》中记载:“时彼天王,知如来意,即持笔墨及多罗叶,往诣佛所。释尊成道后,曾于贝多罗叶上写明耶输陀罗所生之子罗罗为其子息,以洗刷脱落的不贞之冤,使其母子免除灾难”。
·《贝叶记》中记载:“后世之学者得见贝叶真经如见佛面,不忘出家参学,云游十方,益于身心。”
·《贝密传》中记载:“能见贝叶经一片即结了佛缘,能拥藏贝叶经一叶者即结万缘,福满楼,功德无量万运通。”
(四)无忧树——佛陀诞生之树
1基本习性
无忧树为苏木科无忧花属常绿大乔木,原产印度,中南半岛及中国云南广西一带。叶冠椭圆状伞形,树姿雄伟,羽状复叶,叶柄非常柔软无法支撑叶片,因而嫩叶呈垂状。喜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不耐寒。
2基本功能
在西双版纳,傣族全民信奉佛教,许多与佛教有关的植物都得到了广泛种植和崇拜,无忧树就是其中的一种。无忧树又名阿育树,阿育得名源于公元3世纪左右孔雀王朝保护佛教的阿育王,原为巴利语,翻译为无忧的意思。无忧花象征无忧无愁及纯洁之意,相传只要坐在无忧树下,就会忘记所有的烦恼,心灵彻底净化。所以,在西双版纳的每个傣族村寨的寺庙里都种有无忧树,为傣族人民的精神支柱。由于无忧树又称“佛陀诞生之树”,在当地没有生育想要孕育子女的人家,也都会在房前种一株无忧树,称为傣族人民吉祥如意的象征。
3佛学典籍记载
相传约2500多年前,在古印度的西北部喜马拉雅山脚下,有个迦毗罗卫王国,国王净饭王的王后摩诃摩耶在45岁时怀了头胎,在临产前回娘家的途中经过蓝毗尼花园时,略感疲乏于是到花园休息,在一株茂盛开满金黄色花朵的无忧树下,伸手扶在树干上时,惊动了胎气,于是在无忧树下诞生了一代圣人释迦牟尼。由此,无忧树又被称为“佛陀诞生之树”。
·《过去现在因果经》中记载:“十月满足,于二月八日日初出时,夫人见彼园中有一大叔,名曰无忧,华色香鲜,枝叶分布,极为茂盛,即举右手,欲牵摘之,菩萨渐渐从右脇出。”
(五)大青树
1基本习性
大青树属桑科榕属的植物,原产地在不丹,尼泊尔,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叶大,薄革质,长椭圆形至广卵状椭圆形,叶柄粗壮,隐头花序。气生根发达,生命力顽强,可独木成林,也可给草木,苔藓等其他植物提供生长场所。
2基本功能
大青树被傣族人民视为神树,不能随意砍伐,并将其种植在村寨庭院附近,希望它能庇护村舍的安宁。即使时由于建盖竹楼需要砍伐大树,傣族人民也要先祭拜树神,求得谅解,使被砍伐的大树不至作祟。
3佛学典籍记载
大青树在佛教中的记载为佛教中的“五树六花”其中五树之一。
(六)莲花——花之君子
1基本习性
莲花又称荷花,属睡莲科莲属的多年生水生植物。分布广泛,中亚,西亚,北美,印度,中国等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皆有分布。根状茎肥厚,叶柄圆柱形,葉子椭圆形,浮生于水面。花单生于花梗顶端,高托水面之上,有单瓣,复瓣,重瓣等花型。
2基本功能
莲花可用做佛教法器,是菩萨的常见持物,象征着菩萨的清净,纯洁和慈悲之心。最早的观音菩萨形象为印度的莲花手观音,手持莲花也是当时观音的主要特征。
手持的莲花按颜色可分为红莲,白莲和青莲。一般以红莲为之最胜;白莲比喻不被烦恼所污染,象征纯洁之意;青莲则比喻口气的清香,花瓣比喻佛眼。按花开程度也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为开放的莲花,即花苞,比喻众生含藏未开的菩提心;第二种是初开的莲花,比喻众生初发的菩提心;第三种是盛开的莲花,花果俱全象征果徳,智徳和福德。
3佛学典籍记载
莲花品性与佛教教义相一致,佛经常将“莲性”比喻为“佛性”,因莲花其“出淤泥而不染,浊清涟而不妖”的精神与佛教推崇的“脱离”的教义相仿。
·《大智度论》中记载:“人中莲花大不过尺,天上莲花大如九车盖,是可容结跏趺坐。”
·《涅槃经》中记载:“如水生花中,青莲花味最,不放逸法亦复如是。”
·《大正藏》中记载:“莲花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
(七)文殊兰——十八学士
1基本习性
文殊兰属石蒜科文殊兰属植物,原产地为印度尼西亚,苏门达腊等地。中国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均有栽培,主要集中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地区。文殊兰叶片宽大肥厚,常年浓绿,叶带状披针形,边缘波状,长可达一米,花茎直立几乎与叶等长,伞形状花朵聚生于花葶顶端。
2基本功能
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人民信奉小乘佛教,且待放的文殊兰,宛若合十礼佛的姿态。
3佛学典籍记载
文殊菩萨,佛陀和普贤夫萨合成华严三圣,文殊菩萨为佛陀的左胁侍,象征佛陀智慧的菩萨。所以沾上了文殊菩萨灵气的文殊兰,形态典雅高贵,又称“十八学士”。
·《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中记载:“东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由菩萨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八)曼陀罗花——天界之花
1基本习性
曼陀罗花属茄科的一年生菜本花卉,分布于世界各大洲。茎粗壮直立,全株光滑无毛,叶宽卵形,边缘有规则波状浅裂。花单生于枝叉或叶腋,花冠漏斗状,筒部淡绿色,上部白色,全株有毒。
2佛学典籍记载
曼陀罗花为佛教四种天花——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曼殊沙华,摩诃曼殊花。此花在印度被称为天界之花,是自由和谐的象征。又被称为彼岸花。
·《佛说阿弥陀经》中记载:“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
·《慧援音义》中记载:“曼陀罗华,此云悦意花,又曰杂色花,亦云柔软花,亦云天妙花。”
四、小结
西双版纳佛教礼仪植物中的“五树六花”,无论从宗教意义,文化传统还是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都极具地域特色,并值得我们以后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简介:
靳思萌(1994.2—),女,汉族,籍贯:陕西西安人,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国画花鸟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