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退耕还林区森林景观优化策略研究

2019-09-10剧楚凝张永进姚朋

中国城市林业 2019年1期
关键词:退耕还林优化策略

剧楚凝 张永进 姚朋

摘要:文章立足于新一轮退耕还林的重点实施区域云南省盐津县,分析了其在实施层面的现状与问题,研究了县域范围内立地条件、生态敏感性、植被资源及景观斑块等要素,提出了景观优化对策,力求在退耕还林区营建具有复合功能的森林景观以发挥多重效益,以期为同类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盐津县,退耕还林,森林景观,优化策略

DOI: 10.3969/j.issn.1672-4925.2019.01.011

长期以来,退耕还林还草这项覆盖全国20多个省、上千县市的重大生态工程,使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等地区的诸多坡耕地和沙化耕地实现了林草植被覆盖,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且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1]。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設美丽中国,并将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作为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的重要举措[2]。在新时代背景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除实现基本的植被覆盖之外,还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工程实施应改变传统造林模式,着眼于城乡统筹发展以及生态系统与绿色空间网络,实现复合功能的构建与多重效益的发挥。本文以云南省退耕还林的重点建设示范区县盐津县为例,分析其工程实施现状及在功能、景观等层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立地条件、生态敏感性、植被资源及景观斑块等要素的分析,提出具有复合功能与多重效益的退耕还林区森林景观优化策略。

1盐津县退耕还林区森林景观现状

盐津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滇池东北高原乌蒙山脉北部斜坡地带,西南高,东北低,属中亚热带与温带共存的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偏暖,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干雨季分明[3],是我国西南部重要的自然资源保护区域。退耕还林为其生态状况改善、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在功能和景观等层面仍存在诸多问题。

1)适地性不足且生态贡献低下。一方面,退耕还林工程应具备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环境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基本的生态服务功能;另一方面,盐津县地质灾害、水土流失、农业与农村面源污染等生态问题比较突出,对其生态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4]。盐津县退耕还林区虽在实现林草植被的基本覆盖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生态效益,但其树种选择缺乏对复杂立地条件的综合考虑,造成适地性不足。此外,盐津县面临一系列生态问题时缺乏合理的应对策略,仍存在苗木品种单一[5]、林种选择不适宜、林种空间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2)景观性单一且复合功能弱化。盐津县提出的发展全域旅游、推动区域绿地建设等思路对退耕还林区的景观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现有的退耕还林区未能从区域视角整体考虑其作为城市森林景观的整体风貌,也未能从人居视角综合考虑其由植被形态、色彩等要素构成的植被景观特征,因此,各退耕还林区景观外貌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另一方面退耕还林斑块分布散乱,破碎化程度较高,与区域景致资源联系度不高,亦无法形成完善的区域景观体系,且忽略了其休闲游憩的功能,难以满足新的功能要求。

3)持续性受限且综合效益缺乏。资源浪费与产出低下现象并存致使盐津县退耕还林区的森林景观建设持续性受限。一方面,退耕还林区片面追求绿化速度,造林树种选择品质就低不就高,存在病虫害严重、补植率高造林质量严重滞后于造林规模的问题,导致财政资源大量浪费;另一方面,其在营建中未考虑节地性原则,单位面积的退耕还林斑块利用率不高、经济产出低下,无法满足经济效益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导致综合效益缺乏。

2盐津县退耕还林区生态敏感性及其植被

盐津县退耕还林区多位于石漠化的山地,用地条件复杂,依据立地条件生态敏感性评价分析结果合理选取植被资源至关重要。

首先,根据盐津县退耕还林区的实际立地条件,选取对其影响较大的因子,如海拔、坡度、坡向以及受土壤质地、土壤侵蚀强度、土壤水分、土壤厚度等影响的土壤指数等因素[6](表1)。然后,基于现状调研、综合分析的基础,对各因子进行分级赋值,形成多个单因子的生态敏感性评价,如海拔敏感性评价、坡度敏感性评价、坡向敏感性评价、土壤敏感性评价等,通过AHP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权重。最后,结合盐津县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区域及分布规律,用GIS对生态敏感性进行综合叠加分析;再根据其主导因子和不同生态敏感度的空间分布选取适宜的植被类型[7],建立植物种类表(表2)。其中依据海拔分为高地势植物、中地势植物和地地势植物;依据坡向分为喜阳植物、中性植物、耐荫植物;依据坡度分为陡坡植物、缓坡植物、平坡植物;依据土壤指数分为耐贫瘠植物和普通植物。

3退耕还林区森林景观优化策略

在美丽中国建设的背景下,退耕还林区的景观优化需以问题为导向,探讨以立地条件、景观风貌、经济产出、生态系统健康等要素为主导的具有多重复合功能的森林景观优化策略,以发挥其综合效益。

3.1以立地条件为导向的森林植被优化对策

盐津县面临土地破碎化、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严重的生态问题[4]。退耕还林工程具有阻止风沙侵蚀、净化空气,涵养水源及固土护坡、改良土壤、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作用[8-9],因此,退耕还林区建设应优先考虑稳定生态效益。首先,在适地性基础上甄别生态效益较高的树种,以突出其防风固沙、固土护坡、涵养水源等不同生态服务功能[10],这些树种有华山松、桉树、车桑子、云南松、思茅松、柏树、杉木、旱冬瓜、西南桦、黑荆树、印楝、杨树等[11](表3)。在此基础上,对针对石漠化、沙化的坡耕地等重点区域,依据不同生态严重程度提出相应的生态型治理策略与森林景观植被配置方案,通过控制生态林在整体林地中的面积与配比,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表4)。

3.2以景观风貌为导向的森林植被优化对策

退耕还林区的景观既不同于城市中精细化的园林景观,也不同于由单一林种形成的传统造林地景观,而是呈现出一种具有森林景观特征、郊野游憩功能的绿地景观。因此,退耕还林区应注重整体风貌的打造、景观特征的塑造及景观游憩体系的构建以呈现“郊野型、近自然、专类型、多季相”的森林景观风貌。

1)打造“郊野型、近自然”的整体风貌。设计结合区域尺度下山、水、林、田等自然资源,搭配大乔木风景林、缀花草甸大面域的植被景观形成郊野型的景观风貌:同时,注重植被的复层搭配,营造乔一灌一草、乔一灌、灌一草、乔一草等景观风貌林,营造近自然的森林景观。

2)塑造“专类型、多季相”的景观特征。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特征及立地条件的制约,规划具有不同主题的专类斑块,如梯田斑块、药田斑块、樱花斑块、牡丹斑块和草花混播斑块;同时兼顾四季景观,选用当地观赏价值高的观花、观色、观叶、观果、观干的退耕还林乡土树种并进行合理搭配,塑造变化丰富的森林季相景观。

3)构建点、线、面结合的景观游憩体系。在退耕斑块中植入部分富有森林特色的观赏、休闲活动场地,建立点、线、面的景观游憩体系,使其在展现自然景观风貌的同时兼具休闲游憩的作用,以补充完善城市森林景观游憩体系,带动全域旅游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享与共赢。

3.3以经济产出为导向的森林植被优化对策

退耕还林区也属于城市森林景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在充分尊重场地条件的前提下发展复合套种(表5),融人生产、观光等多重功能。上层栽植盐津特有果木或风景乔林,下层套种油用牡丹、油菜花等观赏性与经济性俱佳的花卉及当地特色蔬菜菌类与油料作物,形成“一耕一林”富有特色的植被复层套种模式。

3.4以生态系统健康为导向的森林植被空间格局优化对策

盐津县大量垦殖、过度砍伐、林地占用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干扰破坏严重[5]。退耕还林区是其构建城乡生态格局、健全城乡生态网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依据调查,盐津县生态景观类型分为林地景观、村镇景观、旱地景观、灌木林景观、水田景观、水体景观等类型。对景观斑块数量、面积、分布规律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发现盐津县的景观斑块呈现为分散化、破碎状、孤岛化的分布特点(表6)。因此,退耕还林区景观斑块的规划设计不能只考虑单一区块的设计,应着眼于区域尺度,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规划,通过合理的选址与布局形成绿色空间网络,以发挥其对各生态景观类型的串联、渗透作用,改善景观破碎化程度:同时,应综合考虑区域景观斑块的分布规律,实现退耕还林景观斑块的差异化布局,优化区域景观格局,以完善区域生态网络空间,推动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4结语

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呈现出时效性长、辐射性广的特征,因此需与时俱进地考虑生态等各方面的需求与国家战略层面的要求[12],以云南盐津县为代表的退耕还林区森林景观构建在全国具有示范性。新时代背景下,退耕还林区应改变传统造林模式,以森林景观为导向兼顾生态、生活、生产等多重效益,合理配置植被资源、优化植被配置模式、完善生态空间格局,更好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助力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

参考文献

[1]吴涛,彭道黎,谢晨,等.退耕还林政策10年评价: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大学生农户问卷调查总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2011(67):11-37

[2]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17年10月18日)[N/OL].人民日报.2017 - 10 - 2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 dlmame= CCNDTEMP&filename=RMRB201710280012&dbcode= CCND.

[3]張绍华盐津县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J].云南农业,2009( 11):50.

[4]肖继生盐津县生态建设与特色产业开发研究[J].农技服务,2016,33( 10):146-147

[5]张逊恒,李华,康波.云南省退耕还林工程初探[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1,34(3):19-22,55.

[6]杨再强,王立新,谢以萍,等攀西干旱干热河谷退耕还林立地类型的划分及经营模式探讨[J].特产研究,2003(1):54-56.

[7]张茂钦,左显东退耕还林地造林树种选择的探讨[J].西部林业科学,2004(1):38-43.

[8]胡生君,孙保平,王同顺.干热河谷区退耕还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估:以云南巧家县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7):79-83.

[9]方向京金沙江流域(滇东北段)退耕还林模式及其配套技术研究[ D].北E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

[10]李昆,张春华,崔永忠,等.金沙江干热河谷区退耕还林适宜造林树种筛选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4(5):555-563.

[11]李军,李卓新,谷勇.滇东南岩溶山区退耕还林适宜造林树种筛选试验[J].广西林业科学,2006,(3):129-132.

[12]黄泽胜福贡县山城绿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城市林业,2012,10(3):23-24

收稿日期:2018-12-30

*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支撑项目“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周边园林景观设计提升与示范”( D171100000217001)

第一作者:剧楚凝(1993-),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E-mail: 907893689@ qq.com

通信作者:姚朋(1982-),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E-mail: Chinayp815@ 163.com

猜你喜欢

退耕还林优化策略
退耕还林可持续性研究
大姚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威宁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一种优化策略的智能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