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中学生作文现象中构建作文教学策略
2019-09-10陈云霞
陈云霞
摘要:作文教学应该从学生作文现象入手,有针对性地不断训练“美”的眼睛,洞悉身边的人、事、物,解决好 “没话写”、“不会写”、“写不好”,让学生真情流露,挥笔成文。
关键词:美的眼睛 训练 真情
在考试、作文教学及批改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一些初中生在写作文时,仍抓耳挠腮无从下笔或下笔只是寥寥几行字,有的虽写了不少,但假、大、空,没有真情实感,和作文要求相差甚远。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缺乏观察的眼睛,对周边事物没留意;平时阅读少,语言积累少,形成三大难——“没话写”“不会写”“写不好”;假、大、空,难以表达真情实感。因此,为了纠正学生在考试和作文批改中出现的上述现象,在我教学指导的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中,主要针对其作文现象构建作文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一、训练学生“美”的眼睛
著名的艺术家罗丹曾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就像毕淑敏在其《提醒幸福》中写道的:“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振颤。它像会倾听音乐的耳朵一样,需要不断地训练。”——美一样,也需要我们不断加以训练:发现美,想象美,体验美。
发现美:初中生由于学习生活的时间基本上是在学校,接触最多的是书。而我们的书——语文教材,都是编辑们精挑细选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不管是在其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存在着“美”。如在语言形式上,有语音声调上的轻重缓急、平平仄仄的抑扬顿挫之美; 在其内容上,更是有包罗万象的美:山水之美的《与朱元思书》、建筑之美的《故宫博物院》、民俗之美的《安塞腰鼓》等。
想象美:文字变成形象需要想象,文章中的美更需要想象。由于初中生知识和生活经历阅历的局限性,对事物的认识比较肤浅,对美的鉴赏能力较差,所以在作文指导时,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培养学生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展现文章的美。如借助文章中有关的情景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场景合理想象。像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大漠”何以形其大?“长河”何以状其长?以及“大”与“直”、“长”与“圆”间的关系,只有充分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才能体会到广袤旷阔而又雄奇壮丽的塞外大自然的景色。
体验美:《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因此,既然我们知道,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当我们训练了学生发现美、想象美的能力,并形成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后,我们就要训练学生体验美。如老舍《济南的冬天》,描述了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教师在教学中不妨让学生们像老舍说的那样“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想象那“响晴”的济南的冬天。
二、解决“三大难”,让学生写起来
“没话写”、“不会写”、“写不好”是学生作文三大难题。究其原因——
一是因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圈子小,和外界接触面窄,二是因为学生对日常现象熟视无睹,没有形成积累素材的习惯,三是没把语文当作范本,没掌握好各种文体或体裁的基本写作知识的一些方法和一些技巧,导致“不会写”或“写不好”!
针对上述原因,我们一是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在參与社会实践中,感知生活,体会生活,积累写作的素材;二是指导学生发现、挖掘日常生活点滴,养成日记或记录瞬间感受体悟,为写作文积累素材;三是抓住各种文体或体裁的一些基本要素,教给学生这些文体或体裁的基本写作知识的一些方法和一些技巧。如写记叙文怎样才生动、形象;写说明文怎样说才科学、准确;写议论文怎样摆事实讲道理;以及这些文体审题、立意、文章结构思路如何安排等等,甚至老师在指导学生方法或技巧时,同学生一起写下水作文,让学生感知作文就是身边事,就是自己生活经历的提炼。从而改变 “没话写”、“不会写”、“写不好”。
三、作文贵在真情实意
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曾说:“好作品不是文字本身,而是从感情开始,感情从哪里来?从感受、感觉、感动中来。当我们有真感情的时候才会有好文章。”因此,我们要写出好文章,就应该做一个有感情的人,走近生活、热爱生活、关心生活,感恩身边的人和事,或博览文章,广泛阅读,从各种文化名著、报刊杂志、电子网络等吸收素材,随时记录自己内心的感受、感知和感动,用真心去感悟人、事、物,就会产生思想的火花,写作的灵感,挥笔成文。像古人所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我们在生活中、阅读中“一枝一叶总关情”,去寻找“活水”,积累素材,用心、用真情去发掘、去感悟,作文时与生活中、记忆中的某些现象相碰撞,,就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9第三版
(2).陈国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与提高策略》.《语文教学通讯》2018年第10期.
(3)郑雪锋《作文的真性情表达》,《教育》201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