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及其建议
2019-09-10文亚西
文亚西
【摘 要】盈余管理作为一个公司重要的财务管理方法,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现如今,上市公司滥用盈余管理的行为却屡禁不止,这不但损害了相关人员的利益,还使市场风险加剧,不利于市场资本的有效配置。影响盈余管理的因素有许多,文章主要从公司治理结构入手,通过委托代理理论,建立起二者的联系,进而分析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盈余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5;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9)01-0239-02
1 概述
1.1 盈余管理的定义
所谓的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的管理者在会计准则和相关制度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利用其灵活性或是不确定性,通过选择一些会计手段或非会计手段来调整实际盈余在各会计期间的分布,以谋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1.2 公司治理结构的定义
狭义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基于委托代理关系,而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所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制衡的一种管理机制。通过这一机制对各结构权力之间的权、责、利进行合理配置,有效实施。
1.3 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的联系
传统的企业,所有者既是出资者又是经营者,自负盈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司规模愈来愈大,业务经营越来越复杂,需要处理的东西愈来愈多。这就使得这些人考虑聘用专业的管理人员来对公司进行管理,自然而然这种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
不过也正是由于这种委托代理的形成,使得公司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因为各自追求利益的差异性引发了利益冲突。因而一个公司一旦治理机制不完善,监管不到位,又或是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缺乏有效实施,势必会给经营者进行过度盈余管理提供机会。
一个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能更好地制定出一套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完善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契约不完备性,尽可能地降低代理成本,协调好各利益者间的利益关系。同样的,如果一个公司盈余质量高,那么董事会就会通过真实、客观的盈余信息对经理层进行评价与监督,相应的也就会减少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因而,公司通过这种相互制约、相互削弱的有效的内部治理机制就能很好地制约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相反,没有遏制盈余管理的执行力,滥用盈余管理就会削弱内部治理机制的施行。
2 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2.1 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如果一个公司股权过于集中,就会形成“一股独大”的现象。这些大股东就会利用这种股权优势,以他们的意志为目标对股东大会进行控制,话语权落在了少数股东手里,最终,大股东就会通过控制董事会,作出相关经营决策,间接影响经理层的经营行为。因而,这些大股东就相当于是集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一身,内部人控制严重,公司的治理机制完全失效,严重损害了中小股东和外部投资者的利益。
但如果公司的股权结构过于分散,又会导致股东无法有效地行使他们的权利,董事会实际上就被经理层控制,这样一来,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再加之信息不对称,经理层就会利用他们的信息优势,进行过度盈余管理。
2.2 董事会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董事会是一个公司的核心机构。如果一个公司董事会规模过大,成员之间就会因为各持己见而造成沟通与协调不容易,其监督机能就不能很好的发挥。但如果董事会规模过小,很容易造成内部人控制严重,一方面受股东会控制,另一方面对经理层不能进行有效监管。甚至有的企业董事与经理集于一人,董事会就形同虚设。因而,董事会规模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否则就会对盈余管理产生负面作用。
对于独立董事而言,多数公司没有做到独立。有的公司设立独立董事一职,只是为了掩众人之眼。他们会聘用那些高校的学术人员,这些人员缺少管理经验,有的独立董事身兼多职,没有精力管理那么多,有的就会选自己的亲信来担当此任。
2.3 监事会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监事会代表的是全体股东的利益,其职责是监督董事会与经理层,一旦他们有违反公司规定或法律法规的行为出现,监事会就会对此进行相应惩罚。不过在我国没有比较完善的制度对监事会的职责权限及实施方式作出明确规范。只要他们受制于控股股东,就很难实施他们的监管作用。并且,上市公司的监事会成员由股东代表和一定比例的職工代表组成。这些职工代表大多由各部门负责人兼任,受制于董事会和经理层,其独立性难以保证,更别说能行使监事会应有的监督权。这样一来监事会也就有名无实,只有加强监事会的独立性,完善相关制度,才会减少因监管无效引发的盈余管理现象发生。
2.4 管理层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由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使得股东与管理层之间利益冲突现象明显。通常,多数公司通过劳动合同式的方式来签订经理人的报酬。但是这种订立合同的方式比较死板,不能很好地对经理层的经营成果作出合理的报酬激励。一旦经理层觉得自己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时,就会引发他们的懒散心理,并且为了能获取更多报酬,以牺牲公司利益为筹码进行盈余管理。如果内部监管机构如董事会或监事会监管不到位,那这种激励不足、监管失效的情况,就自然会助长经理层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来进行盈余管理。
3 对策及建议
通过前述对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的阐述,表明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得公司内部结构之间相互监管、相互协调,履行好各自职责,发挥各自作用,更利于公司的发展。由此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优化股权结构,建立股权制衡机制。首先建立股权多元化结构,通过增发新股、股权配送、转增资本等方式,形成由控股股东,中小股东、企业其他人员共同持有股权的相互制衡的机制,从而减少“一股独大”带来的问题。其次分散股权,提高流通股比例,同时通过以一定价格回购股份并注销的股票回购方式,或者是将国有股按一定价格出售给其他股东的国有股配售方式来降低国有股持有的比例。最后要引入机构投资者,比如证券公司、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信托机构、养老基金、共同基金、保险基金等,通过这些机构者的资金规模、信息规模、专业化优势对控股股权进行制衡。不过在引入的同时,还应该有相应的制度对其进行规范,让他们真正地行使有效的制衡与约束效力。从而让这些控股股东在想着一手遮天的时候,还考虑到相关成本与风险。
(2)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与有效性。要想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与有效性,首先要完善股东选举董事的制度。董事会成员一部分是由股东会选举出来的内部董事,还有一部分董事是由外部成员组成的。由于一股独大的影响,使得董事会更多的是由内部董事说了算,流通股股东所代表的外部董事话语权不高。其次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和处罚条例来评价董事的责任和义务,加强董事在监督上的执行力。最后提高独立董事的比例。因为独立董事的比例相对大,就会对股东进行牵制,减少“内部人控制”的局面。同时,强化他们的独立性与专业化水平,让他们能在真正独立的情况下,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
(3)明确监事会职责,真正发挥监督职能。为了提高监事会的执行效力,首先要完善监事会选聘机制。监事会成员是由股东代表与职工代表所组成。往往代表职工的监事会成员只是充数,受制于股东代表。其次提高监事会的独立性与专业水平,让其在整个監管过程中都能保持其独立性,履行好监管公司董事与经理层行为的职责。对违反规定的情况,及时实施惩处。最后要完善监事会的绩效考核和监督激励机制。对提高监事会的效率与积极性作出明确规定。
(4)建立健全的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健全的内部激励制度,不仅能减少管理层为追求个人利益而进行盈余管理,损害公司长远的利益,而且能激发董事会与监事会的积极性履行好监督作用。
因此,首先应建立多种形式的指标对经营人员进行考核,比如领导能力、沟通能力、战略规划能力、管理水平等相应的指标。其次要提高经营人员的持股比例,让现金激励与股权激励相结合,以此来达到增强他们积极性的目的,从而使他们努力经营,一旦公司价值提升了,他们就会获得更多的个人利益。最后在约束机制方面,要强化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监督性。激励与约束双管齐下,必能有效制约经理人员的盈余管理行为。
4 结语
综上所述,一个公司想要获得良好稳步的发展,离不开合理有效的治理机制。本文通过阐述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治理机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及其之间的联系,指明良性的公司治理结构对减少滥用盈余管理的行为发挥着重要作用。提供真实、客观的盈余管理信息,它带给公司的不仅仅是良好的声誉与发展,也是对中小股东、投资人、供应商等相关利益人的一种负责,是对他们的一种利益维护。
参 考 文 献
[1]吴玉婷.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2]楼婷.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3.
[3]刘仙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6.
[责任编辑:高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