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以中国先贤之光,照亮你我为学之道
2019-09-10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五千余载薪火相传。习近平总书记曾说: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释、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涌现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王充、何晏、王弼、韩愈、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
如此丰厚的民族文化,有对诸子学说的传承与坚守,又有一代代后学对先辈的智慧与精神的接力和发展。
遥想当年,稷下学宫中,儒家弟子手持书卷,昂首吟诵。一句“朝闻道,夕死可矣”,展现了孔夫子对真理和信仰的虔诚追求;墨家学者粗布麻衣,扶危济困,一声“不能如此,不足谓墨”,淡薄天下名利。当道名两家在“谁知鱼之乐”命题中争论不休之时,法家开始书写“以法治国”的不朽篇章。
一眨眼,汉朝太学之中,儒学大师董仲舒,紧握手中的刀笔,横扫百家,将儒学奉上神坛,尊之为治国经世的至高典范。汉武帝决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一旦与治国理政、民生社会相碰撞,随即产生辉煌的光焰,在这段时间,英贤辈出,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科学家,灿若星辰。汉武帝时期先后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建立了国际贸易体系,使中华民族第一次融入世界。同时,在那个辉煌的角落里,一位为历史谱写悲歌的崚嶒史家司马迁,面对强权和厄运,他忍辱含垢,发愤著书,写下一部成就“一家之言”的皇皇巨著 —— 《史记》。鲁迅称赞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当中华历史进入一个敢于直言“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的强大王朝时,一群文人墨客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峨冠博带,洒脱不羁,他们以特有的时代风貌,充分展现了“建安文骨”“魏晋风度”。紧接着,历史的发展却突然“变轨”——五胡乱华,衣冠南渡……芸芸众生,历经了长期战乱苦难的无情折磨……直到杨坚平北征南,天下复归一统。隋朝抑门阀,开科举,三征高句丽,开凿大运河,功在当下,利在千秋,却因苛政太过,国祚不长。然而,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国力基础,才有了后来“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的大唐,这是一个充满诗意、繁华而浪漫的时代,出现了高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谪仙人李太白,出现了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子美,还诞生了“文起八代之衰”的韩退之。
五代十国的战乱纷争,跨越了年代变迁,给各民族百姓都带来无尽的痛苦。“杯酒释兵权”意味着和平时代的开启。北宋一代,文化日益繁荣,思想家辈出,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理学开山祖师周敦颐,有“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张载有坚守自我遗世独立的苏轼。一时间,赵宋文化登峰造极。“靖康之耻”,宋室被迫南迁,然而,南宋文化依然昌盛;至“崖山之难”,宋王朝已然衰败,文化随之逐渐衰退。
在曾号称“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的明王朝,还有苦苦追寻着“良知”的王阳明,有坚守“赤子之心”的李贽。纵然顾宪成写下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千古绝对,却也没有办法挽回那个曾经日月当空的明王朝的颓势。
紧随其后的是清朝,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它的前期国力极盛,助长了帝王刚愎自用之心,闭关锁国,最终被坚船利炮打穿国门,造成了中晚期漫长的屈辱岁月。而清朝的学者们却能够皓首穷经、焚膏继晷,醉心于考据,虽不能经世致用,但“乾嘉朴学”也自成特色。《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这些大型的丛书、类书便是清一代文化昌盛的最好证明。侵略者击碎了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美梦。“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大臣们失败了,坚持了百日变法的“戊戌六公子”们也失败了。昏睡百年终须醒,中华民族绵延传承数千载,从来就没有放弃、从来就没有服输——“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于是,那个“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孙逸仙来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蔡元培来了,“弃医从文,摇旗呐喊”的周树人来了……还有追求“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的胡适之等一批批志士仁人,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起了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直到有一天,石破天惊,一位划时代的伟人毛泽东横空出世,他领导一批有梦想、有抱负、有作为的中国共产党人,历尽沧桑,不屈不挠,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宏伟气魄,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华大地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数千年的历史演绎中,多少仁人志士、文化巨匠闯出了一条条智慧之路,其闪耀的光辉犹如一盏盏明灯,指引着人们去航行;其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就像一座座宝矿,吸引着人们去开采;其扛在肩头的那一面面大旗更似一个个精神標杆,引领着人们去学习、校正和超越。
愿我们通过对先贤核心学养的探究,从他们的人生修炼中,体味人情的冷暖;从他们的求学经历中,感受价值的提升;从他们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中,增进爱国的情愫;从他们的创新创造中,洞见未来之路!“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让我们学习先贤、踵事增华、集智聚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本文节选自北京大学出版社新书《为学之道——中国先贤的核心学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