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人生》农民形象探析

2019-09-10尹传芳孙艳霞满孝文

大东方 2019年1期
关键词:路遥人生

尹传芳 孙艳霞 满孝文

摘  要:路遥的《人生》是农村题材的小说,作者着力塑造了一系列农民形象。主角高加林且不说,单说小说中的配角也塑造得血肉丰满,如保守胆小、一生谨小慎微的老年农民高玉德,如自私却较有头脑的乡村干部高明楼,再如始终单身、热爱生活、乡村哲人式的老汉德顺爷爷等。这些人物年龄不同、经历不同、命运也不同,他们的故事一起构建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陕北农村的生活图景,表现出作者对生活深刻的观察和思考。

关键词:路遥;人生;农民形象

小说《人生》自1981年问世以来,就以其对现实生活表现的深度和广度,引起许多读者的人生共鸣,并激励了很多农村进步青年,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小說塑造了一系列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城乡结合地带的农民形象。其中有不断奋斗、历经坎坷的高中毕业生高加林,有保守胆小、一生谨小慎微的老年农民高玉德,有始终单身、热爱生活、乡村哲人式的老汉德顺爷爷,还有自私却较有头脑的乡村干部高明楼等。这些人物年龄不同、经历不同、命运也不同,他们的故事一起构建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陕北农村的生活图景。

一、高玉德:谨小慎微的老年农民

高玉德是小说男主角高加林的父亲,他胆小怕事、谨小慎微,一生勤劳、克己,面对不公正的社会现象不敢伸张,他习惯于逆来顺受,小说一开头就是高加林代课教师的职位被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高加林见父母双亲都哭了,痛苦加倍,便要去与高明楼拼命,被父母阻拦,随后要写状纸,高玉德生怕出乱子,他不敢去指责高明楼,只能在家发发牢骚,然后就等着老天爷睁眼,来惩罚高明楼,因为他担心高明楼打击报复,他要求高加林“你不光不敢告人家,以后见了明楼还要主动叫人家叔叔哩!脸不要沉,要笑!”①他之所以如此低微、屈辱,主要是因为他认为高加林的前途还要高明楼照顾,他看不到儿子的未来还有别的可能性。他因家底薄而卑微,儿子与当地的富户女儿刘巧珍恋爱,他觉得儿子配不上人家。后来高加林与城里姑娘黄亚萍恋爱,高玉德更加觉得不般配,他说“我们这个穷家薄业怎能伺候下人家”。在他弟弟从部队专业回到地市任劳动局局长上任之前回乡探亲,与弟弟聊到高加林不做代课教师的事儿,高玉德机警地掩饰了事实,他说是因为村里孩子少了就回来了,他觉得他得罪不起高明楼,他寻思着弟弟走了自己还要面对高明楼的权威。

高玉德是老一代农民的典型,他从旧社会走来,身上明显留存旧社会的烙印,他勤劳善良、吃苦耐劳,对社会不公习以为常,默默忍受,他没有胆量、也没有能力改变现实,他只能卑微而辛劳地活着,他的安分与几分奴性相伴,他地位的卑下、家境的贫弱,使得他越发自卑,他没有高明楼那样开阔的视野和长远的眼光,他看不到儿子远大的发展前景,他只用眼前的经济实力衡量婚姻双方是否般配,所以他觉得自己的儿子是个穷小子,配不上娘家有钱的刘巧珍,更配不上城里姑娘黄亚萍,他完全忽略了才华、性情等其他元素。高玉德这样的老年农民,根据自己的沧桑生活经历,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哲学,他深知自己无力与高明楼叫板,所以受了委屈还要对人家满面笑容,他寄希望的只有老天,他相信老天会替他处罚高明楼。高玉厚的形象非常典型,正如论者魏汉武所说他“这种愚昧不觉醒、逆来顺受的人在过渡期的农村占有相当大的部分,他们成为改革的相当顽固的阻力。路遥忠实地再现了这类老者的惰性、滞后性”②

二、高明楼:霸道而精明的农村基层干部

高明楼是对小说主人公高加林的命运有重大影响的人物,是路遥塑造的一个典型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与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里的田福堂同属于农村干部系列。

高明楼的第一个特点是自私霸道,作为大队书记,他不能做到公正公平,他儿子三星高中一毕业,就顶替了高加林当上了代课教师,后来,高加林由马占胜走后门安排到县委大院当宣传干事,高明楼又让马占胜把他儿子安排到县农机局的机械化施工队开拖拉机。他还让他大儿子娶了当地最漂亮的姑娘二能人的大女儿刘巧英。总之,他总是占有一个大队里最好的资源,他自己的利益总是第一位的。

当然,高明楼并不是一个无恶不作的坏人,他做事有底线,他脑子活,他开明,他眼光长远。高玉德当兵的弟弟高玉智转业回家做地委劳动局局长,高明楼不仅款待高玉智,还邀请高玉德和高加林,这在平时是不能想象的,他担心高玉德告他的状,他对高玉德空前的殷勤,高玉德老汉看到他巴结的笑容,生出无限感慨。表现高玉德开明的典型事件有两件,一件是高加林和刘巧珍从城里买了漂白粉给高家村的水井消毒,结果村里人没有见识,集体质疑、嘲讽,高明楼力排众议,告诉村民,这是消了毒的最干净的水,并且率先当众喝了半瓢水,用自己的行动支持了高加林。另一件事是他理解支持高加林和刘巧珍的恋爱,村民的议论主要集中在他俩的自由恋爱,而刘巧珍父亲“二能人”不能接受的是双方家庭条件的差距,他嫌高加林家里太贫困,高明楼的观点正相反,他认为刘巧珍不识字是高攀高中毕业生高加林,他批评刘立本目光短浅,他觉得高加林“会写,会画,会唱,会拉,性子又硬,心计又灵,一身的大丈夫气概!”,他相信将来村里真正的能人将是高加林,他看问题能抓住核心,他坚信值钱的东西是人挣来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巧珍要寻的是女婿,而不是公公,他的眼光和境界就明显高出农村的一般村民来很多。

高明楼这样的农民形象是农村干部的典型,他政治敏感,紧跟时代,在政策的缝隙里营谋私利,并尽可能最大化,他与普通农民相比,他具有更宽阔的视野和锐利的眼光,可贵的是,他不保守,他善于接受新生事物,他不是像封建地主那样压榨农民,但他也没有高尚的品德、崇高的精神追求,是既有缺点又有优点的一个真实感极强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

三、德顺老汉:满身补丁的光棍农民哲人

德顺老汉在小说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比高玉厚、高明楼等人都具有光环,他终身未娶,没有家庭、没有子女,小说中从没有他和别人发生冲突的事情,他善良无私,他对孩子们充满了感情,有好东西他总是毫不吝惜地分给村里的孩子们。他虽然是高加林爷爷辈的,却能与高加林等年轻人畅通无阻地交流,他实实在在生活在高家村,但他的存在又是具有理想色彩的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生活在高家村上空的哲人、诗人,高加林的精神导师。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大多数人是有婚姻没爱情,而德顺老汉恰恰相反,他是有爱情没婚姻,他有一段纯粹而没有结局的爱情,年轻时他在农闲季节为地主到口外驮盐、驮皮货,与歇脚店老板的女儿相识相恋,谁知他走后,老板把女儿嫁给了天津的商人,从此这对恋人天各一方,德顺再不娶媳妇了,他认为“娶个不称心的老婆,就像喝凉水一样,寡淡五味”,对待爱情,他用情专一而且深远,“我死不了,她就活着,她一辈子都揣在我心里” 这是何等执着的爱情,这样的追求,是宁缺毋滥,是对平庸现实的不妥协,是对理想的坚守,他把自己活得像个传奇。

德顺老汉是高加林的精神导师,在高加林的每一个人生路口都给他以指引,他的睿智和宽容一次又一次地帮助高加林走过困境。高加林第一次挫折是代课教师名额被顶替,他极不情愿地回到农田劳作,他疯狂地干活,手上很快磨出泡、磨出血,他要让村里人看看他高加林具备优秀庄稼人的品质,他不怕吃苦,这时候是德顺老汉的体贴安慰、温暖了高加林。高加林被村里人议论纷纷的是他和刘巧珍的恋爱,连高加林的父亲高玉德都不理解、不支持儿子,认为儿子的恋爱是出乱子,是鬼混,而德顺老汉却理解他俩的恋情,还悄悄地帮助他们、成全他们,他在大队书记那儿提议让高加林和刘巧珍一起到城里去拉粪,给他们提供进一步接触的机会。在高加林提出与刘巧珍分手后,德顺老汉和高玉德专程到城里劝说高加林,德顺老汉批评高加林是把良心卖了,他教育高加林“你是咱土里长出的一根苗,你的根应该扎在咱土里啊!你现在是个豆芽菜!根上一点土也没有了……浮得高,跌得重,不管你到什么时候,咱为人的老根本不能丢啊” ,可惜当时的高加林被成功冲昏了头脑,他没有回头再去找刘巧珍,他继续与城里姑娘黄亚萍恋爱。当高加林的工作被免除,他无可奈何地回到农村,德顺老汉在路上等着高加林,他开导心灰意冷的高加林,他为高加林失去刘巧珍感到惋惜,鼓励他不要灰心,不能产生轻生的念头,他以自己光棍汉每天心里热腾腾的现实现身说法,他说“我爱过,也痛苦过,我用这两只手劳动过,种过五谷,栽过树,修过路” ,他觉得这就是活得有意思,就是幸福,这一席充满生活气息的话,富有诗意、蕴含耐人寻味的哲理,不仅如此,他还给高明楼打了招呼,不准给高加林穿小鞋。

结语

小说《人生》塑造了多个血肉丰满的农民形象,不用說主角高加林,但看以上分析的三位老年农民,就各具个性,表现出作者对生活深刻的观察和思考。高玉德的本分保守和懦弱,主要原因是旧社会和当时农村基层的压力,高明楼的自私和精明也是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农村练就的,有其独特的生长空间,而德顺老汉则是超越那个时代、那个空间的理想化的农民形象,他就是接纳受伤的孩子的黄土地的化身,可见作者塑造的农民形象是有不同层次的,有贴近现实,也有超越现实的。

注释:

①路遥.路遥全集 中篇小说 [M].广州:广州出版社. 2000.

②魏汉武.黄土地的守望者——试论路遥笔下的老年农民形象.[J]沧桑.2009(4).

(作者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路遥人生
言论
路遥
路遥的激动与平静
人生中的某一天
路遥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贾平凹义助路遥
独一无二的你
黑白人生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