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蝶变,用艺术的力量
2019-09-10孙建军
孙建军
当传统村落、种植业与当代艺术相结合,会起到怎样的化学反应?
象山晓塘乡中岙村,北邻大塘港,盛产柑橘,迄今已走过了近700年光阴。去年因为两次乡村艺术节的引入,这个在地图上毫不起眼的小村落借助“文艺”的力量全面“复兴”。
来自德国、意大利、法国、爱尔兰、日本及国内的40多位艺术家分批驻村创作,与当地居民一起,以“艺术介入乡村”为主题,在“高冷”与“古朴”、艺术与乡建的琴瑟和鸣中,奏出乡村振兴的优美旋律。去年12月,象山中岙村“橘”公共艺术节在2018浙江省第八届会展策划大赛上喜获一等奖。
政府扶持、艺术搭桥、艺人和声,艺术改变了乡村。中岙村探索出一条激活沉睡资源、激荡创新活力、激发内生动力的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
“乡绘”中岙相会的还有思想
去年4月底的橘花艺术节,是中岙村有史以来第一个“盛典”,也是当时全省规模最大的“当代艺术下乡进村”活动。艺术节期间,24位国内外艺术家用涂鸦、装置、影像、多媒体、雕塑等多元融合的方式为中岙村量身定制多处艺术景观,将“橘”文化与村庄风貌、地理、文化融入创作中。
“首先请艺术家对公共区域的破败墙面进行绘画创作,通过艺术赋予其全新的生命力。得到村民认可后,再逐步对大家的房屋进行艺术修复。”当地乡贤、著名画家陈丹阳是艺术节的发起人,多年来他一直希望将艺术引入家乡,如今终于梦想成真。
利用废旧仓库创作的空间艺术作品《白房子的世界》、寓意村民血脉相连的装置艺术作品《构造学》、墙绘《倒牛奶的女人》、转角的卡通橘子树、涂满色彩的砖墙……信步中岙村,转角便能遇到不一样的艺术风景,别具匠心的艺术作品,与当地淳朴的民风融为一体。
而7个月后的“橘”公共艺术节,则让更多元的艺术、文化、思想在中岙相会。策展团队除了开展“在地性”创作之外,更对村落的整个空间业态、老房子、视觉VI导视系统、公共设施景观等方面的设计进行完善,把一些闲置的空间改造为艺术家工作室、微型美术馆和休闲书吧。
其实,相会的不仅仅是艺术,还有艺术家与村民的思想、迥异的古村落保护方式。在策展团队“修旧如旧”的改造理念影响下,中岙人已不再将旧房子推倒重建,而是在保留古老家园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修复性改造,整修一新的老屋成为诗馆、村史展示馆,以留住乡村记忆。
融会艺术融会的还有观念
在陈丹阳看来,当代艺术与乡村文化的和谐共处,会让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越来越和谐。“艺术的介入要嵌入到乡村的生命当中,艺术家要感受并倾听当地人的处境、遭遇和焦虑,理解他们的愿望与需求。”
融会,在艺术家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了家乡的艺术节,陈丹阳一年中大半时间都泡在村里,为此不得不关闭了自己在上海的画室。在与乡亲们的相处过程中,大家与他的关系愈发亲密起来,闲暇之余主动找这位先锋画家喝茶聊天的村民不在少数。
融会,体现在当地的村民身上,更多的是观念的改变。中岙人逐渐适应了形形色色的艺术家们,习惯了面對游客好奇的目光,村民的卫生意识也明显提高。艺术节为村民带来了观念的转变、心态的开放。
随着艺术家的进驻,当代艺术讲座也开进村文化礼堂。去年11月中旬,跨界策展人苏冰在中岙村文化礼堂举办了“艺术如何介入乡村”讲座,吸引了40多名村民参加。目前,该村已设立国际艺术家驻地,除用于艺术创作写生外,还计划开展少儿绘画教学培训。
谈及艺术家助学的意义,陈丹阳说:“乡村的孩子们很优秀,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想法与理念,也许会启蒙、引领一些孩子走上艺术的道路。”
修复乡村修复的还有文脉
古老村庄在融入现代艺术元素的同时,激活了村民们对平时忽略的传统文化遗存的关注。现代的艺术表现,不但没有改变传统,反倒激发了传统艺术的活力。
“乡村艺术节不该是一个名流的乡村派对。”陈丹阳说,村民同样也是艺术节的主角。艺术节开幕之前,中岙村组织了女子舞龙队、女子舞蹈队,让本土文化和异质文化同台表演。当钢琴声在中岙村响起的时候,“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也同样吸引着八方来客。同时,中岙村还在艺术节上专门设立场地开办手工艺集市,村民们将世代相传的绣花、剪纸、鱼灯等手工艺品卖给游客。
受中岙村艺术节的影响,邻村励家坪在去年农历四月初八这天,自发组织了民俗活动。显然,艺术节已经成为整个晓塘乡以文化策动乡建的“助推器”。
参与中岙“艺术乡建”的策展人顾耀峰认为,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其核心任务在于对当地村民的培养和带动,以便在艺术家离开后,留下一批永远走不了的“艺术家”。
在外来艺术家的带动下,象山的本土“艺术家”也被唤醒,一批传统手工艺正在恢复。“村里面的木匠、裁缝、藤椅匠人,他们的身上都闪耀着艺术的光华,需要激活他们身上的潜在基因,真正让手工艺在乡村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归。”陈丹阳说。
激活文化激活的还有产业
“‘橘公共艺术节开幕当天,有近万人前来参加,村里6家农家乐全部爆满。”中岙村党支部书记高良德介绍,当天平日冷清的村落人声鼎沸,村民们由衷感慨“比过年还热闹”。
艺术节期间,开办“橘香人家3号”的陈瑞堂家每天门庭若市。“经常前一批客人刚走,下一批客人又来了,我们两口子累得连喘口气的时间也没有。别村的亲戚朋友来看热闹,想在我家吃饭都坐不下。”村民王贵女经营着一家“闺”女红肚兜店,沾艺术节的光,她当月的收入翻了一番。前不久,一批自行组团的20名游客,下车没走几分钟,就决定把原来计划只住一夜的中岙之游延长至两夜。
在艺术节的带动下,投资者也接踵而至。中岙村委会主任陈兆播告诉笔者,8年前村里建成的游客中心本来有1000平方米空着,前不久一位在上海创业的乡贤打算把这些闲置资源改造成民宿。此外,另一位乡贤陈槐投资建设的田园综合体项目已完成土地流转。
乡土是人们内心永久的依恋。在很多有识之士看来,艺术介入乡村,焦点并不在艺术,而是真正重建村民对乡土文化的自信。
“乡村就是家园,只有让民族的文化基因在乡村赓续,激活乡村内在生命力,才能守住故乡、留住家园。”象山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把文化艺术元素与乡村自然资源相结合,形成‘自然+人文‘现代+传统‘风景+风情的特色,是探索文化和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象山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孙小雄表示,下一步象山将积极研究和推广运用“艺术+乡村文化旅游”创新服务机制,打造更多、更具持续性的集健康、时尚、文化、艺术于一体的乡村版“798艺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