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城市名片,以文化赋能城市品牌
2019-09-10徐晓莹
徐晓莹
2018年2月,时任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在全市推进“六争攻坚”动员大会上提出“项目争速、产业争先、科技争投、城乡争优、服务争效、党建争强”,提出了以经济发展为主的奋斗目标。宁波发展唯有“争抢”才能奋起直追,才能实现“三年攀高”的新格局。当前,“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区域一体化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为宁波抓抢机遇、加快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宁波有责任也有能力找准坐标、乘势而上,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多的宁波元素、宁波经验、宁波实践。积极推进文化建设,让文化与经济并行,让城市文化为城市品牌赋能,更好带动宁波城市战略发展,已成为现实的一项重大课题。
优势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事业繁荣
宁波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人便开始了对海洋的探索,并开拓对外交流空间。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三大始发港之一,宁波的青瓷、茶叶、丝绸、书籍都曾经影响了世界,成为世界看中国的窗口。此外,宁波还是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港埠,“宁波帮”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过程。宁波老外滩也是目前国内仅存的几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外滩之一,是中国最早的中西文化交融见证者。
在中华文化转型过程中,宁波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思想文明,涌现了王阳明、黄宗羲等一批思想大师,开启了近现代经世致用和维新变革思潮。作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宁波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宁波市共拥有历史文物保护区24处、文物保护单位335处,其中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5处、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20处。市域内有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慈城、石浦、前童3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奉化市溪口镇、余姚市临山镇等5处省级名镇,许家山、龙宫等72处历史文化名村。历史城区范围内划定了月湖、永寿、秀水等8处历史文化街区,莲桥街等3处历史地段;划定了镇海口海防史迹保护区和甬江北工业遗产保护区2处特殊类型历史地段、41条历史街巷。此外,还有大运河成功申遗,它山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等。非遗方面,宁波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3项、省级89项、市级190项、县级520项,是一座拥有巨大挖掘潜力的文化资源宝库。
近年来,宁波在文化产业方面增速迅猛。“十二五”期间,宁波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4.6%,高于全市GDP年均增速6.3个百分点。据宁波市统计局初步测算,2017年宁波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716.27亿元,同比增长22.2%,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7.27%,占比较上年提高0.41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480.19亿元,占整个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67%。全市现有市级以上文创产业园区47个,其中国家级园区5个、市级园区15个、市级培育园区27个,对宁波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16年,宁波被文化部率先命名为第一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
宁波在公共文化方面也一直处于省内乃至国家前列。早在2013年,鄞州区就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慈溪市也被列为“浙江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之一。2015年,宁波提出“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的构想并于 2016年起正式实施。该工程创新性地提出了全民艺术知識普及、全民艺术欣赏普及、全民艺术技能普及和全民艺术活动普及四个主要任务和中小学生艺术普及、特殊群体扶持两个专项任务,构建起全民艺术普及的“4+2”体系,走在了同行的前列,打造起全民艺术普及的“宁波模式”。
此外,宁波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海上丝绸之路”起始港之一以及“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在对外交流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宁波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宁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行动纲要(2014-2020年)》为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政策支持,宁波不断深化教育、科技、文化、新闻等领域的对外交流合作,加大开放力度,拓宽开放领域,提升开放层次。目前,宁波已与五大洲44个国家86个城市建立了友城关系和友好交流关系,同时,与8个国家的11个城市签署了建立友好关系意向书。通过举办文化节、人文交流、合作办学、中东欧旅游以及宁波歌剧院、交响乐团、小百花剧团海外演出等方式,有效促进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友城的文化交流合作,为拓展周边人脉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
困境文化特色缺乏,全民参与不足,资源优势亟待转为产业优势
宁波是现代国际港口城市,更是历史文化名城,还获得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总体而言,宁波在城市发展和形象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相对于先进城市,宁波的城市特色和国际知名度还有待提高。宁波的城市口号“书藏古今,港通天下”,虽然蕴含了文化与经济两方面的含义,甚至于文化方面还先于经济方面,但宁波在国内乃至国际上一直是以“商业”和“经济”闻名,其中有代表性的如“宁波帮”、北仑港、制造业等等,尽管这些内容也是宁波特色的一部分,但相对而言,缺乏与文化相关的联结与融合。即使拥有河姆渡、奉化溪口等知名度较高的文化旅游地和王阳明、黄宗羲等文化大家,它们依然没有成为能够代表宁波的标志性文化特色。相比北京、上海、杭州、成都、西安、青岛等城市,宁波的文化气质与文化形象是相对模糊的,这不利于宁波文化的树立与推广。此外,宁波在文明都市形象展示过程中,更多强调地域传统特色项目,较少关注文化地域性与世界性、民族性的交融。在区域文化设施、文艺院团数量和质量、重大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学术影响力、文艺精品创作、媒体创新发展等方面,仍然与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不相匹配。
宁波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名列前茅。但主要模式依然是以政府为主导,缺乏全民参与的意识。其表现在:第一,公共服务资金提供来源单一,基本来源于政府拨款。政府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宁波人均文化事业经费虽然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数,并且存在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依然相当低。根据宁波市相关文化发展规划,预计到2020年公共文化事业费将较2015年翻倍,但也仅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的0.7%。加上缺乏社会资金的参与,这必然会造成总体文化事业经费不足,从而影响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其次,公共文化形式单一。“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强调人人参与文化建设,个个享有文化成果。由于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公众的文化需求得不到合理表达,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供给与民生需求的脱节。尽管近年来,在国家和政府的倡导下,宁波做了许多尝试,尤其是作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的鄞州,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做了许多良好的探索,但各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程度存在不平衡不均等的状况,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全民参加公共文化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此外,尽管宁波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值得称道的众多文化资源,被深度挖掘并持续发展的却不多,文化资源优势并没有转换成文化产业优势。目前,宁波文化产业在开发过程中面临着文化资源整合度低、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公益性文化和产业性文化发展融合度低、文化产业政策体系不够完善等困境。如“非遗文化”“茶文化”“弥勒文化”“青瓷文化”“佛教文化”“水文化”等等,有些甚至已经被其他城市率先利用,而成为了别人的文化品牌。以佛教文化为例,宁波过去被尊称为“四明三佛之地”,即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与宁波都有着很深的渊缘;宁波拥有众多声名远播,历史悠久的寺庙如天童寺、阿育王寺、雪窦寺等,因此历史上也是高僧辈出,影响了整个世界佛教界,还曾吸引了大批东南亚、东北亚僧人学习佛教文化,如日本著名的最澄和尚和道元禅师等。但是目前,宁波在佛教文化上的知名度远不如历史上曾隶属宁波、拥有普陀山的舟山;佛教文化资源也尚未得到充分发掘,未与旅游业相结合,成为宁波品牌文化旅游产业。
对策承继文化传统,培育文化意识,打造城市文化名片
进一步利用好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转化成为文化产业优势。以宁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例,在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前提下,可以尝试将非遗元素与日用商品结合,打造新颖有特色,并符合当前消费者审美的文创产品,如金银彩绣的手帕、泥金彩漆的微型家具工艺品、梁祝人物的卡通造型等。同时,积极尝试“文化+”模式,将非遗与现代科技和互联网相结合,如推出3D非遗展览馆、非遗技艺网络课程等,更好地展现与推广宁波的非遗文化。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宁波非遗文化的知名度,同时也能促进非遗不断产生新鲜血液,真正实现非遗的“活态化传承”。同时,宁波要积极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推动余姚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重点保护名人故居、地标性文化及代表性近现代建筑。推进珍贵古籍的普查、保护、整理、修复及数字化工作。有计划地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等历史文化遗产的申遗工作。应对其他各类尚未被发掘的文化资源也进行一次整合和梳理,针对其中特别具有优势的一些文化,采取多种手段进行重点培育,以创意设计与品牌营销为重点,强化传统产业的文化升级,进一步提升文化资源的产业优势转化率和普及度。
加强文化意识的培育,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应建立“政府主导、多方投入”的财政支持机制,以契约服务代替行政范式,向社会力量让渡适当参与空间。健全政策激励机制,如完善的税收优惠和多元化的创新激励手段,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文化事业的积极性。此外,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需树立用科學发展观引领文化发展的意识,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的长远规划,建立多元治理的理念,深入了解公众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从而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层次与水平。对现有的先进做法,如鄞州区、慈溪市等地区的优秀经验加以鼓励和推广,结合各区域实际,设计出符合实际的公共文化政策,切实提升全民公共文化意识,真正建立起符合群众期待、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深入打造“一人一艺”文化品牌,进一步向乡村基层发展,实现以全民艺术普及为核心功能的文化馆(站)服务转型。在培养艺术技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公共文化意识的培育,提升全民参与公共文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城市文化特色是城市参与全球化的资本,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越来越多的城市注重通过城市个性化的推广,来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对外知名度。应在分析宁波地域文化特征、文化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之上,提炼城市文化主题,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形成拥有“唯一性”的特色城市。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商业城市,宁波可以着重打造“宁波帮”特色文化。将商帮文化融入城市形象设计,弘扬宁波商人“敢闯敢拼,奋斗进取”的创新精神。比如设计建造具有独特“宁波帮”文化特色的建筑或雕塑,用建筑向市民讲述甬商历史,用最直观的外在形象向游客展现“宁波帮”的历史文化;此外,作为宁波重要口号的“书藏古今”除了指代天一阁的丰富藏书,也蕴藏着宁波“浙东学派”的力量。要打响这一口号,可以通过打造城市地标、整合提升文化研究机构、举办宣传教育活动,以及文化旅游和文创产品开发等方式,把以“阳明文化”为代表的浙东学派思想学术文化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宁波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文化特色的同时,也应注重现代化与国际化的融合。目前,宁波正在打造“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其中的一大目标就是建立“一带一路”人文交流门户区。与各类友好城市合作,举办国际性节庆、活动、赛事,是建立人文交流门户区,提升宁波文化知名度的有效途径。活动可以以近年宁波正在打造的“一都三城”为抓手,与音乐之城、影视之城、书香之城相结合,在打造好现有“南国书城”天一阁品牌、“全城阅读”工程、宁波市音乐舞蹈节、阿拉音乐节的基础上,开展如国际音乐比赛、“一带一路”电影节以国际书展等国际性活动,进一步强化宁波的文化形象。对外交流方面,宁波还应积极走出去,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做好充分联系,在国外举办宁波文化周、宁波非遗展、宁波艺术节等互动性强的活动,在输出宁波文化,让更多国内外人民对宁波文化产生兴趣的同时,也能促进文化旅游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