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文体发展演变视阈下新闻写作教学的变革与思考

2019-09-10曹爱民

教育传媒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演变写作教学

曹爱民

【内容摘要】新闻文体是指新闻的体裁、样式,是新闻事实在新闻报道中呈现的信息内容、表达特色和结构方式的整体形态。本文论述了新闻文体发展演变呈现的突出特点,提出了当前新闻写作教学的改进之策。

【关键词】新闻文体;演变;写作;教学

新闻文体是指新闻的体裁、样式,是新闻事实在新闻报道中呈现出的信息内容、表达特色和结构方式的整体形态。伴随着媒介技术发展和现实生活需求的变化,新闻文体在不断发展演变,体现出不同时期新闻写作方面的新特点和新趋势。高校新闻写作教学应该正视和积极应对这种变化,调整和改变传统的教学目标和理念,探索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在不断的变革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新闻文体发展演变呈现的突出特点

新闻文体发展演变受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制约。尤其是近年来,传播科技日新月异,传播媒介大量涌现,传播主体和受众的界限日益模糊,新闻文体在体裁类型、信息内容、传播手段和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一)融合化趋势越发明显

传统纸媒新闻文体类型消息、通讯、评论、专访等在内容、结构、字数、表现形式、语言风格等方面都各有不同的特点,格式也相对固定。比如,消息篇幅短,字数少,内容单一;通讯篇幅较长,内容丰富,表现形式较为灵活。但是,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传播纷繁复杂的新闻内容,传统纸媒文体的藩篱逐渐被突破,文体的界限變得越来越模糊。

《新京报》记者胡涵的《五问天津爆炸》获得该报2015年度评论写作金奖,他在获奖感言中曾说:“这篇评论不太像是标准的评论,而像是深度报道与评论的结合,2000多字,这是我刚从深度部转到评论部后写的第二篇评论,把写新闻和写评论结合起来写的,体裁上相对比较另类。”①

胡涵这篇报道的写法并非个案。如今,许多新闻报道将文体交叉运用,尝试综合出新,“使得一种文体往往兼有两种甚至更多种文体的特征。这种文体的模糊化、融合性往往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消息通讯化,用散文的笔法写消息,减少空话、套话,增强可读性;二是通讯消息化,强调突出新闻事实;三是评论信息化,从单纯的说理,讲究论点、论据、论证向提供信息转化”。②深受欢迎的新闻述评也被称为新闻文体的“杂交品种”③,更是新闻体裁融合的典型类型。

新闻文体发展演变的融合化趋势不仅体现在体裁上,而且还体现在表现手法上。为了追求新闻的表达效果,新闻开始向音乐、电影、绘画、美术等领域进行借鉴和渗透,“丰富了新闻文体内涵和表现力,给受众新颖的阅读感觉”。④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提供了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多位一体的多媒体新闻文本内容,更是冲击了原有单一的新闻报道形式,向富媒体和富文体方向发展。

(二)内容主观性增强

消息是报纸上最早出现的较为规范的新闻文体,又称纯新闻,强调客观报道,主张只需要忠实地记述新闻事实的过程和结果,不发表任何意见和评论;主张用事实说话。

继客观报道时代后,西方新闻界又出现了重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解释性报道”。因崇尚客观,囿于“发议论会超越客观性的界限而陷入主观主义” 之窠臼,解释性报道的理论指导往往要求为“禁发、少发议论”⑤,并将其“议”限定于“说明”而非“议论”。⑥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兴起的“新新闻主义”将文学创作与新闻写作相结合,注重记者的参与,把记者的活动融入报道中,尽情地、毫不避讳地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用作者的观点来综合材料、安排布局,带有更加明显的主观色彩。此外,记录人物对话以及描写人物内心独白等技巧,也是新新闻主义报道主观化的常用方法。其后,出现的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特稿等都带有“新新闻主义”的影子。

特别是20 世纪80 年代的“评价新闻”,被迈克尔·纳尔逊称为“新的合成品”,在写作上崇尚“在文章结尾看到作者对此事的看法”,其实就是“述评性新闻”⑦或“新闻述评”。新闻述评往往抓住事物发展过程的阶段性和转折点进行评点或较深入地分析,夹叙夹议,揭示新闻事件的思想内涵和隐含的意义。

社交化媒体兴起以来,新闻述评因既述又评的文体特征持续受到重视,面对“红海”战略的倦怠,此类媒体不与主流媒体争夺“速度”,而是依赖新闻述评的特性开辟出一片“蓝海”,力争信息的“全面性”与观点的“指导性”。⑧“随着微博新闻的出现,新闻写作进入了动态的、立体的、有声的多媒体网络表达空间,其文本的表现形式更加自由多元,取材的视角更为个性多样”。⑨

(三)体裁类型更加多样

新闻文体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体裁类型,从最初单一的新闻报道文体衍生出几十种新闻报道文体。“据初步统计,电视产生前,新闻文体不足10种,而电视产生后,品种有40多种”。⑩随着报道形式、手段的不断变化、文体间不断地相融与重叠,新闻报道的文体逐渐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趋势。

从市面上较为流行的一些新闻写作教材来看,学术界关于新闻体裁分类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二分法认为新闻体裁主要是消息和通讯;三分法分别是消息、通讯和深度报道;四分法为消息、深度报道、通讯和新闻特写或者是消息类、专稿(专题)类、报告文学类和评论类四种;五分法将新闻体裁分为典型新闻体裁、边缘性新闻体裁、广播电视类特殊体裁、探索性体裁和其他文字作品体裁;六分法分别为消息、通讯、评论、新闻特写、深度报道、报告文学;七分法分为消息、通讯、评论、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述评新闻、新闻特写;八分法分别是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人物专访、工作研究、记者来信、采访札记。

较为主流的新闻体裁划分是按结构方式将新闻文体分为以下几类:消息类,包括简讯、短消息、长消息等;通讯类,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游记等;言论类,包括短评、时评、社论等;深度报道,包含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等;其他文体,包括谈话新闻、图表新闻、图片新闻、讲故事新闻、散文式新闻等。在新闻写作的传统理论中,消息、通讯、评论、调查报告被公认为是新闻写作的基本体裁或常规体裁。

新时期,随着新闻实践的发展变化,为了满足人们对信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需求,新闻体裁出现了许多新品种,如交叉复合型体裁、借鉴转化型体裁、梳理整合型体裁和明示观点型体裁等。当前,新媒体技术又催化出很多新的新闻文体,诸如微博、微报、微图、红段子、游击式新闻、参与式新闻、数据新闻、全媒体新闻等,引起了传播自身的变革,对传统媒体写作的观念、形式等方面都提出了挑战。新的体裁类型会不断涌现。

二、当前新闻写作教学的应对之策

高校新闻写作是一门强调实践的课程。当前新闻写作已经“由原来信源单一、选题老套、形式固定的写作风格逐渐向网络新闻信源多元、选题新颖、形式多样的写作风格转变”。新闻写作教学必须面对当前的新闻写作实践,通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新闻写作人才。

(一)树立融合新闻教学理念,加大对新媒体写作人才的培养

新闻文体的融合化发展趋势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融合已是传媒发展的主流和新闻报道的核心理念”。“融合新闻理念的精髓是新闻报道突破传统的载体藩篱,将传统新闻报道范式进行整合重构,制作适合不同对象的多媒体的新闻产品”。

新闻文体的这种大演变是顺应新媒体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体现了新时期媒体业界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2018年2月,刘蒙之、刘战伟两位传媒学者在腾讯新闻独家发布的关于传媒人能力需求最新调查报告显示,“互联网+新媒体”位于用人序列第一梯队,人才需求旺盛。除了原生互联网企业,转型中的传统媒体和传播行业的人才增量几乎全部向新媒体岗位急速倾斜,人才需求岗位全部新媒体化,能够从事新媒体写作和内容生产的人才更是稀缺。

长期以来,国内新闻教育多以媒介类型来划分专业方向,新闻学专业主要为报社培养人才,广电专业则面向广电媒介。这种传统导致当前的新闻写作教学活动大多都是以单一媒体为中心展开,“呈现明显的媒介偏倚性”,新闻学专业主要讲授报纸新闻写作,广电专业主要讲授广电新闻写作。教材也都是按照传统媒体的写作方法来编写,其中没有新媒体写作的内容,或者新媒体写作仅是最后的一小部分,而且通常也不作为重点。

面对新闻文体发展演变的融合化趋势和“互联网+新媒体”人才的需求,围绕单一传统媒体展开的传统新闻写作教学已不符合现实的要求,教师必须树立融合新闻意识,顺应新的业态需求,重新定位和布局教学内容,增加新媒体写作的内容,重视新媒体新闻的写作,将新媒体写作置于与其他媒体写作同等重要的位置。教师也可以以新闻写作实践为前提,打破媒体之間的写作局限,以新媒体的写作为中心来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将不同媒体的新闻写作知识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在面对不同的新闻媒介时可以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新闻报道形式,这样才能满足融媒体时代对新闻写作人才的需要。

(二)打破新闻体裁壁垒,重新布局教学内容

新闻体裁类型名目繁多,但是人们对体裁类别的认识并不一致,甚至有些混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体裁类别划分种类不同;种类相同具体所指不同;体裁类别混杂其他类别,有体裁大类与属下小类混杂的,有体裁类别与媒介形态混杂的,有体裁类别与报道方式和媒介形态等混杂的。

尽管新闻体裁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人们对于新闻体裁的划分分歧较大,体裁类别的概念比较混杂且名称所指不尽相同。但是在现实的新闻写作教学中,新闻体裁的教学仍然是重中之重,大多数新闻写作教材,也仍然是按照不同类型的体裁来安排内容的,比如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性报道等。教师通常也还是围绕不同类型的体裁展开教学,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讲解不同类型体裁的特征以及区分的方法。这种落伍的教学内容和僵化的教学方式必然带来认识上的混乱,并严重影响学生现实中的新闻写作活动。有学生从媒体实习回来就曾感慨说,现在媒体的写作太乱,分不清什么是消息,什么是通讯,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根本用不上。

在新的传播理念下,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文体融合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体裁界限早已不断地被打破,教师也必须改变传统的按照体裁展开新闻写作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摒弃传统的按照体裁进行写作的思路和习惯,淡化新闻体裁教学,重构新闻写作教学内容。

不管是传统媒体写作还是新媒体写作,也不管是使用什么体裁,它们都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都必然有写作环节,遵循着一定的写作规律和方法。新闻写作教学内容的安排可以以写作活动过程为经,以写作理论、写作要素、写作技法为纬,教会学生从媒体类型出发,从内容出发、从现实的社会需求出发、从特定的传播情境出发进行新闻写作,真正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要围绕媒体发展的需求,对传统新闻写作的理论进行吐故纳新,运用扩展、包容和融合等方法,逐步完善课程理论体系的建构。

(三)面向媒体实践,进一步加强与业界的沟通与交流

新闻文体不是固定不变的,尤其是现在媒体技术日新月异,传播手段和形态层出不穷,新闻文体也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带来新闻写作理论、方法和技巧的变化。但是,高校新闻写作教学依然普遍存在教材更新慢、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空壳化、教师教育理念落后和媒体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教师从课本到课本、从课堂到课堂,无法通过“现身说法”给学生传授更多更实用的经验和技能。

以文体写作为中心的传统新闻写作教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和媒体实践的需要了。新闻写作教学必须直面新媒体不断涌现和媒介走向融合的现实,面向媒体实践,不断探索新闻教育的新机制,以适应传媒行业发展的需要。

有些学校开展媒体精英进课堂活动,定期或不定期聘请业界著名记者、编辑到学校讲学,传递行业信息。这些都是可取之策。但是要想改变当前的教育困境,最为重要的还是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教师可以到媒体挂职,定期或不定期到媒体参加实践或考察,了解业界的情况,增强自己的实战经验,这样才能不断更新新闻写作教学内容,把最新的行业资讯和媒体经验带进课堂。

2018年暑期,为了让教师及时更新教研库,培养出更契合社会需求的学生,同时将产、学、研真正融合,“刺猬公社”发起并组织了面向高校的互联网公司游学活动。来自多所高校的教师先后走访了快手、新浪微博、“今日头条”、腾讯、新华网、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和抖音等,亲身体验前沿互联网和新媒体公司的环境与氛围,与业界面对面交流,拓宽视野,刷新认知。游学活动弥合了双方之间的认知偏差,架起了高校媒体教学与互联网新媒体实践之间的桥梁。

(四)坚守新闻写作规律,全面认识和把握客观性原则

伴随着微传播的发展,参与写作的主体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前新闻文体内容的主观性色彩不断增强,新闻的专业色彩在减弱,甚至出现了被称之为“主观新闻”的报道。新闻写作的客观性原则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文无定法,大体则有”。框框可破,规律要循。客观性原则是新闻职业化的重要表征,其核心是对事实的尊重,要求记者在报道中尽量淡化个人情感,保持中立的报道立场,避免直接发表意见,将观点与事实分开。同时,力求平衡地报道各方的意见,尽可能提供新闻来源、使用直接引语、多用动词、少用感情色彩浓厚的形容词和副词。客观性原则反映了新闻媒体的职能和任务,确立了新闻报道的基本方法和原则,也是新闻行业的立足之本,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不可撼动。“对新闻工作者而言,圣杯應当是客观性法则,如果他缺乏这些东西,其身份就会贬低,结果就可能使其职业遭到灭顶之灾。”这是曾任美联社总经理达25年之久的肯特·库珀对客观性原则的高度赞誉。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客观性原则也曾受到过主观性的挑战。后来出现的新新闻主义对客观性原则矫枉过正,最终是昙花一现。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精确新闻中的主观性内容不但没有否定客观性原则,相反却为客观性原则开辟了新的实现途径。主观与客观其实并不矛盾,它们都是对真实性的接近。新闻业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开始了由绝对客观向相对客观过渡。

当前的新闻文体演变与杂糅也不可能抛弃这一基本原则。“客观性并不意味着指望要达到它,而是对现实反映的一个过程、一种态度、一套思维方法”。“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新闻报道应忠于事实,客观地传递新闻事实是新闻记者的第一使命,只有事实才能经得住历史的考验”。

文体的变化本来就是社会生活的生动反映。从历史上来看,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五四”白话文,无不体现着“文以载道”、“文以随时”的时代文风与文体变革。新闻文体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也体现着当前新闻写作理论和实践变化。高校的新闻写作教学只有积极、主动去迎接这些传播变革,不断推陈出新,才能真正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新闻人才。

注释:

①新京报传媒研究:《新京报2015年度新闻报道奖全揭密》,今日头条,https://www.toutiao.com/i6245222419481494017/,2016年1月29日。

②⑩许向东:《不断创变的新闻报道样式》,《新闻与写作》2009年第5期。

③李良荣:《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4页。

④王文平:《从“哥现象”看新闻文体变化》,《新闻与写作》2010年第10期。

⑤﹝美﹞杰克·海敦:《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伍任译,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212页。

⑥⑧刘英翠:《中国新闻述评文体如何“走出去”——兼就“‘侠客岛系‘杂糅”与罗以澄教授商榷》,《教育传媒研究》2017年第6期。

⑦林荣强:《述评性新闻》,人民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第51页。

⑨曾伯秋:《网络新闻的“新新闻文体”》,《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年第7期。

张武辉:《从第九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的新闻作品看新闻体裁的变化及对新闻价值的恪守》,《东南传播》2008年第12期。

喻季欣、薛国林:《新媒体:催生“新新闻文体”》,《新闻与写作》2010年第4期。

张允、赵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新闻写作教学》,《中国出版》2018年第7期。

简雪娟:《媒介融合下新闻文体的新特点》,《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

刘寒娥:《融合新闻理念对新闻报道方式的影响》,《新闻实践》2007年第10期。

徐萍:《全媒体时代下新闻写作教学的困境及对策》,《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

胡立德:《新闻体裁类别研究》,《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陈航行、谢丛容:《谈谈新闻体裁的类型划分》,《新闻知识》2017年第8期。

﹝美﹞赫伯特·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黄煜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53、148页。

罗以澄、王继周:《网络社交媒体的新闻文体“杂糅”现象分析》,《现代传播》2016年第2期。

猜你喜欢

演变写作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