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匠心
2019-09-10马健萍
马健萍
20世纪初期,以写实和模仿自然为基础的传统绘画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并且开始走向极端,此时的西方现代艺术充满了变革的气息。一些艺术家厌倦了机械地模仿和复刻自然,而转向追求多元视角和感性因素的表现,原始艺术、民间艺术、儿童绘画被重新发现和重视。
儿童本身具有表达感受和表现美的潜质,儿童的绘画往往从直觉和感性出发,表现生活中的见闻、情感和想象,具有直接、纯粹和朴素的特点。儿童画多以开放式构图、夸张变形和表现性的色彩呈现现实、梦境、幻想或神话故事,将复杂的客观对象概括、轉变为象征符号。对于三维空间和立体物象,儿童也善于将它做平面化的描绘,有时会出现前后空间重叠、多视点绘画、开放式构图等现象。好的儿童绘画能创造个性化的视觉语言,画面具有形式美感,体现人最初的生命冲动和原始的心灵诉求,这与倾向于表现主观世界的现代主义艺术有着一脉相通之处。艺术家们从主题和形式语言上吸收儿童绘画的影响,借鉴孩子的方式对自然进行重新观察、变形和抽象表现。突破了传统三维空间关系和焦点透视法则的限制,探索更加自由的视觉语言,以更纯粹的形和色来表现画家的情感、观念和精神,寻求绘画艺术的新空间,涌现出一批返璞归真的艺术作品。
这一组具有象征意味又色彩斑斓的胖女孩雕塑,是美国艺术家妮基·圣法勒的作品《娜娜》。既颠覆了传统艺术中优雅端庄的女性形象,又不受限于客观的人体比例和结构,夸张女性体态特征,身型圆润丰满、婀娜多姿,丰腴的身材如风筝般轻盈,富有运动感。对身体局部不做细致刻画和琢磨,形象浑然一体,散发出原始和稚拙的美感。侧重绚丽多彩的衣物装饰和形体起伏的曲线美,色彩对比强烈而不失均衡,塑造出憨态可掬的娜娜形象,颇有儿童艺术的单纯与浪漫。人物自由舞蹈,热情洋溢,让人联想到亨利·马蒂斯的《舞者》,展现出女性健康、自信和充满生命力的一面,强调了女性的独立与自由。
位于意大利的塔罗花园是妮基·圣法勒终其一生撰写的一部奇幻童话。这是一个由圣诞老人、独角兽、魔术师、女皇、恶魔等二十余座巨型雕塑组成的主题公园。塔罗花园的灵感来自塔罗牌,取材于神话、宗教、文学及众多与魔法有关的元素。因地制宜的创作,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从造型、色彩、体量、落差和整体布局上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配合,给观者身临其境的艺术体验。这些雕塑体量庞大,有的高达15米,造型上尽量避免使用机械的直线、平面和直角,随处可见蜿蜒扭曲的造型设计,波浪形流动的线条富有运动感和生命力,光怪陆离,令人充满遐想。这多少受了西班牙建筑师、塑性建筑流派的代表人物安东尼奥·高迪的影响,体现了新艺术运动的有机形态和曲线风格。园内的雕塑除了供游客观赏还兼具实用功能,如人形座椅、三女神喷泉等,将功能性的设计融入雕塑造型中,增强了设计的内涵和温度,具有强烈的仿生感和原始气息。“塔罗花园”的另一个特点是色彩鲜艳,富有装饰意味,雕塑表面用玻璃、瓷砖、石子、金属等各种材料镶嵌拼贴成各种图案,凹凸不平的材料在阳光的折射下闪耀着光芒,表面的装饰融入雕塑的本体之中,成为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塔罗花园给人快乐和梦幻的想象,其中的灵动活泼和魔幻色彩使人犹入童话仙境。妮基·圣法勒用自己的雕塑语言诠释了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欢乐花园,天堂的一角,是她对生命的理解、渴望和热忱,这大概就是妮基心中天堂的模样吧。
然而妮基·圣法勒的艺术并不是一成不变地反映快乐与天真,她早期的作品带有强烈的反叛色彩。步入学堂后,性格叛逆的她与校园环境格格不入,勉强完成高中学业后,便早早地与第一任丈夫结婚。过早的婚姻生活给她带来了严重的焦虑,加之病痛与童年的阴影使她精神崩溃。医生建议她通过艺术创作排解内心的苦闷。完全没有绘画基础的妮基·圣法勒凭借直觉和感性,像孩子一样开始绘画创作。她创造了“射击艺术”,朝画布和颜料发射子弹,被击中的颜料四处喷涌、流淌,在艺术圈引起强烈的反响。随后妮基告别了激进和尖锐的姿态,转向对不同女性角色的反思,开始创作立体装置。这段时期的创作中有一件著名的雕塑《新娘》,身披白纱却面无表情,与传统颂扬的婚姻大相径庭。之后的四十多年间,妮基意识到不应该总是把负面的东西带给世界,不再受限于童年的苦难和令人沮丧的经历,而是积极地参与艺术语言的创新。从黑色画作到令人快乐的鲜艳色彩,创造了热情洋溢、健康自信的“娜娜”,可见一种历经沧桑之后的“归真”。这些透着坚毅和温情的作品流传于世,向世人诉说人与命运的对抗与和解,似乎弥补了童年的遗憾,从艺术中得到抚慰和救赎,艺术到最后归于温暖和积极,并回馈社会。
妮基·圣法勒的作品没有固定的风格,或温情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姿态各异,难以捉摸,但她始终保有孩子般的直觉和纯粹。从她的艺术心路历程中探讨儿童艺术,那些线条、体积、空间、色彩之间的联结,与儿童作品中所体现出的诸多特点不谋而合。基于此,深入分析儿童绘画的视觉特征,找寻其独特的审美价值,研究它与艺术家作品之间的微妙关系,有助于我们摆脱固有观念的约束,形成多元的审美取向,对当代绘画实践、视觉语言的创新起到借鉴与助益作用。像儿童一样作画,不是简单地模仿儿童绘画中稚拙的形象和奇特的形式,重点应该放在借鉴儿童绘画的心态,以孩子般的纯粹和真诚去创作,还原艺术本质的真,这才是艺术家的首要工作所在。对儿童艺术教育而言,欣赏经典作品,引导孩子从基本的视觉元素入手,体会其形象的生动性、色彩的情绪、空间和节奏、笔触的力量,根据个人的视觉感受去联想,试着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还原其创作过程,目的是激发孩子和艺术家一样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蔡元培先生说:“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通过学习艺术,学会使用图像描绘所见和所想,开发利用工具和材料丰富视觉体验,提升对美的感知能力、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同时以艺术为载体,连接众多学科领域,帮助儿童认知、情感、人格等综合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