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原生态电影《云上太阳》中的贵州苗族民俗文化

2019-09-10吴帅芸

大东方 2019年1期

摘  要:在当今社会下,少数民族电影已经成为中国对外彰显“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自信地实现与外部世界平等交流与对话,是当下少数民族电影创作的关键。《云上太阳》运用原生态记录手法,完成了民族身份的自我建构与确认,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和谐共存和诗意对话。本文章分别从苗族的独特的生活场景原貌、传统劳作场面、族群仪式等方面进行讲诉。

关键词:原生态电影;贵州苗族;苗族文化;《云上太阳》

一、原生态电影

原生态电影是指“一些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采用非专业的本土演员,说民族语言或地方方言的,以真实的角度来展示民族文化,在视觉上让观众既获得了一种纪录片的真实感受,同时,形式上感受到由虚构电影故事的艺术性带来的视觉冲击,从而对影片中展示的民族文化元素印象深刻,并生发出一种对民族文化热爱和保护的自觉意识。”[1]原生态电影更加注重现实主义,即向观众展现出一种未受到人为加工的原生存发展状态。

二、镜头下的苗族文化的原生态反映

《云上太阳》致力于纪录本民族文化,创作目的为弘扬和传播苗族文化,展现出黔东南苗族形象和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不强调影片的冲突性,而是客观真实抒发出苗族人的淳朴。

贵州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而苗族人们生活在大山深处与世隔绝,道路十分险峻,如去县城或者市区办事情就要跋山涉水,土路坐拖拉机、水路乘船,交通十分不方便。影片《云上太阳》中,导演用大量的长镜头来拍摄苗居自然风光,在影片中吊脚楼、水稻梯田也是苗族独特的自然景色。

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发展和演变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它具有独特的人文习俗和生活方式。苗族人民长期居住在大山深处,一直保持着自己独有的生活习惯,例如:用淘过米的水洗头房、跳芦笙、寻求苗医治病等等方面都能表达出苗族人民质朴的生活方式,从而更能表达出苗族人民的友爱的个性。

1.民间艺术

本影片除了优美的画面外,其民族歌曲一直萦绕在整部电影中,电影收录了苗族飞哥、苗族乐器曲目、苗族古歌等各种苗族特色的歌曲,且歌曲的选择由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决定,有欢快的、悠长的、哀伤的等,这就是苗族人民进行情感表达的方式。

还有苗族的舞蹈,影片在结局部分呈现了贵州苗族的另一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一锦鸡舞,当女主角换上苗家女子美丽的民族盛装并佩戴上银饰融入载歌载舞的人群时,合着芦笙曲调和优美的舞步,镜头将苗家人欢庆的盛典表现的淋漓尽致。影片中众人舞蹈的场景将丹寨的鸟图腾崇拜展现无遗,场面宏大的锦鸡舞是苗族人民每十二年一次的祭祖活动中的主要的舞蹈形式,舞蹈是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导演用类似纪录的手法来展示民族的艺术珍宝:芦笙、舞蹈、银饰、百褶裙、绣花鞋、古法造纸等民间艺术形式,镜头下的苗族盛装绚丽多姿,保留着古朴典雅的民族特色,繁复的绣花百褶裙、古朴的各类银饰以及神秘的古法造纸术无不透露出了苗族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

2.苗族传统劳作场面

在电影情节中,有大量的镜头去表现苗族村寨农耕的场面,如耕牛、放牛、砍柴、挑柴等众多劳动场景,这些乡村劳动场面的录制让苗族目前不同于外界的生活状态得以展示。除传统农耕生活外,苗族人还会参与一定的商品交换活动,

在电影中弟弟与耳环一起把柴背到镇上去卖,交易货币的途径,这是留守苗族村落人民生活的物质来源之一,这些劳动场景镜头表现出苗族人民的善良和友爱的个性。

3.苗族传统族群仪式

苗族有着自己的精神文化,其宗教信仰主要是由信仰和心中神灵之说揉合在一起的朴素原始宗教信仰。苗族人民一直相信有灵,惧怕鬼神,而能够稳在中间起到桥梁作用的便是巫师。影片中穿插着大量的巫医念理词、唱理歌等场景,这种蕴藏在苗族文化中赋予人性希望与治愈身心疾病的神秘力量是《云上太阳》的核心意识表征,也是这部电影表达的生命意义,用一種露白的神秘话语文本强调了传统苗族文化对人性的关怀,这是原生态电影的独特之处。

4.对图腾的崇拜之情

当投石表决出杀掉心中神灵而救治波琳这个外国人时,村中的老小举行了很隆重的仪式,如整齐的仪式队伍,神圣的开枪典礼等,这是一种典型的鸟图腾崇拜信仰仪式。苗族人经常把自己的祖先与鸟相融合起来,用血系关系来表达图腾与自己之间神圣的关系。

三、结束语

《云上太阳》以视听相结合的影视语言将贵州苗族的民间艺术进行了记录与传递,要把贵州当地的民情风俗都表达的酣畅淋漓,必须把当地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优秀的文化继续传承下来,并通过具体的影视手段保存下来,而保存下来的文化更是推动了文明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梁黎.民族题材的“原生态”电影——全球化时代下的另一种人类学记录[J].中国民族,2008(03):23-24.

[2]刘宗碧.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机制的当代变迁及其因应问题——以黔东南苗族侗族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8(03):160-166.

[3]袁定基,张原.苗族传统文化的保存、传承和利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04):17-23.

[4]石宗仁.苗族文化的传承机制[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2):59-63.

作者简介:

吴帅芸(1994—),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少数民族电影历史与理论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