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实施德育教育

2019-09-10姜晖

成功密码 2019年1期
关键词:立德协作行为习惯

姜晖

摘要:信息技术不能局限于技术的本身,更应体现“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在教学中可以从学生习惯的养成,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本土文化”与技术德育教育相渗透,信息作品展示德育成果等方面来实施德育教育。

关键词:信息技术;德育教育

自古以来,社会崇尚“立德”为上的教育价值取向,《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这些要求已全面落实到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之中。信息技术学科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应始终融合到教学过程当中。信息技术教学应如何实现德育教育与技术教育相渗透呢?

一、行为习惯的养成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教育始于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要从小事做起。

(1)课堂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工作交流中,经常会去一些乡村中学参观学生机房,虽然管理员刻意打扫了卫生,但仍然可见一些 矿泉水瓶、纸屑或食物包装袋悄悄躲在角落里,桌子的不显眼处和显示器上蒙着一层厚厚的灰尘。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通常也是机房管理员,除了正常的教学外,还得担负机房的设备维护和卫生管理职责。培养学生良好的上课行为习惯能够大大降低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量。学生来机房上课,应培养他们主动穿好鞋套,不带与上课无关物品入教室,上课期间不随意走动,不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离开机房时主动关机并摆放好凳子,保持桌面干净整洁,机房卫生也可由各班轮流打扫。虽然都是一些小事,但“以小见大”,这正是对学生进行行为德育教育的好机会,教师不仅要正确引导学生,而且要言传身教。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

(2)网络行为习惯的养成

网络行为与现实社会行为相比较具有特殊性,网络行为处于“虚拟”的现实中,它不仅具有“虚拟性”和“数字化”的特征,还具有现实特点。在网络应用中,学生容易出现注重网络的“虚拟性”而忽视其“现实性”的特点,常常心存侥幸而做出违背社会公德的事情。在学校和班级管理中,我们会遇到学生在网络中攻击别人,发布对同学、老师或学校的不当言论,有的学生为显示自己的计算机水平,恶意攻击学校的网站和一些教学平台,这些行为,或多或少会造成不良后果。其实,通过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相融合教学,可以避免这些行为的发生,大大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网络德育教育,让学生知道“虚拟”与“现实”、“自由”与“规则”、“开放”与“安全”的关系,在虚拟网络中的一切行為和现实生活是相同的,网络社会中在遵守规则的情况下才享有法律法规赋予的自由,在尊重安全的情况下才享有网络的开放,所以网络中的一切行为规范都受到监督和法律法规的制约。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利用网络德育教育和课堂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懂得这些道理。信息技术教师可充分发挥技术学科特色,利用多媒体学习网络是如何实施监控的,传输网络法律法规知识和展示网络违法的案例,让学生知法懂法并能用法,可利用网络知识保护自己在网络上不受到侵害。

(3)“尊重”习惯的养成

网络最大的便利是让人们能迅速地从网络上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可是在应用获取到的信息的时候,最容易出现对他人劳动成果、知识产权不尊重的行为,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时刻提醒学生“共享”与“尊重”。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不得剽窃、修改、任意转贴他人信息作品,在引用别人的作品时要注明出处。所以,在驱动式任务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对引用的信息都要填写“信息来源”,从小在网络“共享”中养成良好的“尊重”意识。

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立德树人”最根本的是要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学生的个人素养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展现出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特别重视团队协作精神,很多教学任务是要求学生分组共同完成的,这也是德育教育能与信息技术有效渗透的重要因素。

信息技术分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性别差异、个性差异、智力因素和信息素养。为了达到学习目标,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分工明确、齐心协力,要有集体意识和荣辱与共的观念。团结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基础,学生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相互了解,相互勉励,不仅能形成良好的同学友情,更能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精神。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每节课都要有教学评价表,评价表中应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三评(课前评价、课中评价、课后评价),小组成员需在课后对自己和其他成员关于“团结协作精神”的表现作出客观评价,教师也需在三评中及时关注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并给予客观评价。信息技术教学不能仅重视技术的传授,更应注重“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

三、“本土文化”与技术德育教育相渗透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德育教育”总是和 “本土文化”分不开的。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充分利用技术的优势,有效地和“本土文化”相结合展开教学。

研学旅行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新方式,让学生走出校园,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信息技术教学和研学旅行相结合,让学生把研学旅行所见所闻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展现出来,使研学旅行更有意义。在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信息技术基础》(沪教版)“夸夸我的家乡”的教学中可把本节教学活动作为学期项目去完成,学期结束时上交作品。学生分成小组,利用休息日去挖掘本土文化特色,探访民情、了解习俗,亲近自然,亲近本土文化,最终利用所学的技术通过网络把它展示出来。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学生要学会信息的采集、信息的加工、信息的处理、信息的表达,整本教材中所要求掌握的技术都能在一个项目中体现出来,学生更愿意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另外,学生通过体验式活动更能提升道德素养,通过技术展示文化更能体现技术的价值。

四、信息作品展示德育成果

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展现“德育教育”成果呢?信息作品是“德育教育”成果最好的展示。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技术展现校园文化特色、师生风貌、班级生活,制作教师节贺卡、元旦贺卡等送给亲人朋友。学生的自信也是来源于学习中的点滴成就,通过各种途径展示学生的作品,让他们有成就感,自豪感。信息作品不仅展示个人或小组的学习成果,更能体现“团队协作精神”的价值。一件好的作品是需要优秀的团队齐心协力完成的,它既能体现所有成员相互包容、积极进取的团队意识,又能体现团队审美观、价值观的统一。

总之,信息技术教师不应片面追求“技术”的本身,更应重视学习技术过程中“德育”的培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信息技术教学应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无时无刻地把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作者单位:江西省广昌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立德协作行为习惯
创新协作的四个阶段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粤桂扶贫协作成效显著 天等脱贫号角铿锵嘹亮
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方春明在2018年粤桂扶贫协作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摘录)
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