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堂其他学科公开课的两点深刻反思

2019-09-10陈先福

成功密码 2019年1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课本知识点

陈先福

2018年10月25日,我在校内听了一节初一年级的教学课题是《深深浅浅说友谊》的政治公开课。初中政治与我所教的是不同学科。这堂课从周华健的《朋友》导入,课堂上运用了很多素材,充分地引导学生通过素材积极参与表演、探究、讨论、感悟,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很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课堂教学的内在逻辑性也很强,课堂教与学组织流畅,过渡自然,课件精美等等,亮点非常突出,这堂课上得很精彩。针对这节课,我有两点反思:

反思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是知识完整呈现还是核心素养的落实?

在好评如潮的评课中,这堂课最突出的一个不足,是所有听课教师都有目共睹的,就是由于在时间把握上稍有欠缺,以至于最后一个小知识点未能讲述。这一点成为大家共同批评的缺陷,也纷纷认为这是本次公开课的最大失败,有教学目标未能达成的极大之嫌。

大家的评课引发了我的第一个反思—— 一个小知识未能讲述,就是教学目标未达成吗?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学目标到底是以达成知识目标为根本标准,还是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为根本标准?

在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之前,教学目标就是要实现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的落实成为实现三维目标的前提——没有相应的知识的落实,能力的培养没有根基,过程与方法就徒有形式,更谈不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是否落实知识,就成为评价课堂教学是否达成教学目标的根本标准。

现在,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虽然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与实现三维目标并不矛盾,落实核心素养并不否定三维目标,但毕竟,核心素养不等于三维目标,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成长与发展而言不仅是终身的,而且是必备的,核心素养的地位与意义并不是一般学科知识所能比拟的。真正能达到或构成学科核心素养这一层面的学科知识,一定是这一学科最核心、最主干的知识。对于一个学科而言,不是所有的学科知识都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由此逻辑出发,我做了进一步反思,引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应该存在着一种高度的课堂,它在未完成所谓的本课知识点的情况下却切实地落实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正如这节初一年级的政治公开课。因为,知识点不是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如果是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是否也有可能存在着这样的教学呢?

答案是必然的。如果学生具备了相当的学科素养时,很多学科知识,完全有可能由学生自己理解、归纳而得到,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要在课堂上呈现,也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要经过教师组织教学学生才能学会。如果教师把一堂课的教与学组织得很满,这是不是另一种“满堂灌”呢?

要在知识点未完全讲述的情况下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备课或教学设计时,要结合学情,对课时知识进行深入分析,要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科核心知识点或主干知识,哪些课外知识点引入课堂是更有利的,而哪些知识点又是通过学生的学习与探究可以自主分析与推导的,哪些结论性的知识是可以留给学生自己学习与得出的,从而对课堂知识点进行最科学的取舍。一位优秀的教师,首先在课堂知识的取舍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而这种独到之处,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与反思中,参透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与学生心智发展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这,也正是每一位年轻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修炼。

反思二:如何更灵活更充分地运用课本素材?

这堂公开课给我的第二个重要反思是,在公开课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以书上的一段材料为内容,让同学上台表演朋友之间的一个情景剧。随着教学的逐步推进,在课堂教学的后半段,老师出于教学的需要,将之前同学表演的课本材料进行了续写。而这个续写,让课本材料的结局峰回路转,在合情合理的情境下完全逆转。这一逆转,充分激发了学生思考与辨析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课本作为最基本的教学工具,是联结教师与学生开展教学的重要纽带。但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越来越快,课本知识相对于社会发展、学科知识进步而言,永远是滞后的。教育的真实现状是——用过去的知识教現在的孩子去应对未来的变化。教育的发展与进步使得课本或者说教材的地位日益下降。课本的内容,对浩如烟海的学科知识而言,只是极其微不足道的小小一部分。尤其是文科教材,更只是学生开展学科学习的一种材料。语文学科的教材不可能穷尽呈现天下最好的文章,历史学科的教材更不可能完全而真实地再现历史真实,也只是对历史现象与历史发展的一种解释而已。对于学科知识而言,尤其是在现今的信息化时代,教材更只是学科知识的冰山一角。

虽然教材只是学科知识的极小一部分,但却是学科知识的最核心部分或最基础部分。教材中的素材,也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最主要的知识依托。如何充分利用好课本素材,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每一位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然积极面对的问题。

如何让课本素材变得更有趣?如何让课本素材变得更有思维含量,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如何让课本素材变得更有挑战性,从而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如何让课本素材在更全面的维度多元运用,不断开阔学生的思维而不只是按部就班地得出千篇一律的答案,从而拒绝束缚学生认知与思维的发展?要把课上活,首先课堂呈现的教学素材要鲜活、要灵活、要润活。

对课本的素材,我们可以由老师进行续写,改写和仿写,也可以作为课后作业由学生来完成。当然,处理课本素材不是最主要的目的,在其后的素材处理成果展示环节中,由学生阐述为何进行这样的材料处理,其学科依据是什么,大家共同探究,共同分析,共同思辨,共同讨论,深化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理解、取舍和生活感悟,让同学之间互相感受和交流处理素材的过程与方法,感悟素材处理过程中所体会到的情感、态度及对价值观的新认识,这才是更深刻的教育教学意义之所在,也才是更高层次上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科学地认识课本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真正做到依托课本而又跳出课本,基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这样,才能给学生更大的思考、探究和发现的空间,也才能给予学生更大的质疑的空间、批判的空间、创新的空间和个性发扬的空间。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有张力、最有活力、最有创新的课堂,也才是真正的最高效的课堂。

(作者单位:南昌市民德学校)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课本知识点
关于口罩 这10大知识点你必须知道
通向学科育人的学科知识观
品读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知识点自测
“二次根式”复习精讲
科学分析,高效决策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