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语法教学对策研究
2019-09-10沈霄戎
沈霄戎
摘 要:初中现代中学语文教育中,语法教学总是处于极其尴尬的地位。作为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法教学能够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然而由于语法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出现,以及90年代后期对于“语法热”的反思,更多的人对于语法教学的实用性有所怀疑。作为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本文将结合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对语法教学进行的研究。从初中语法教学本身的内容和实际问题出发,希望能够探究出一条符合实际情况的初中语法教学之路。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语法教学 教学策略
初中语法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但如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更加注重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人们对于语文教学中语法教学的认识就开始出现偏差,很多人认为语法教学枯燥,无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并且对于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并没有很大作用。在一些中考题目中,也很少体现语法知识的内容。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法知识的教学不容忽视。在语文教学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将对初中语文语法教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一、明确教材的指向性
初中阶段的语法教授是必要的,这不仅仅需要教师自身教学方面的重视,同时更需要教材编写者的支持。我们从历年的中考题和高考题可以发现,基础部分的考察涉及到语法知识的仍然有很多,尤其是“选词填空”“句子排序”“病句修改”“成语的正确使用”都涉及到了“词语”“句子结构”方面的初中语法知识。除此之外,现代文阅读中对于词语意思以及在句子中的作用分析题也是十分常见。因此,对于教材中语法教学内容的重要性急需在教材中有所体现。可以将其添加在每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部分,作为必要的知识内容安排在相应的课时之中,并在教参中进行相关的指导性说明。
二、适应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
初中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生理和心理都处在成长发育阶段,但其思维发展较为缓慢。如果过于突出理论性的讲授,举例过于生硬,学生是很难接受的。王力先生也曾说过“初中一、二年级如教语法,还应该少用术语。”那么在这一阶段的语法内容展现上,应当多增加一些有关语法的小故事或趣味性较强的练习。如以学生的兴趣为引导,增强学生对于语法知识的好奇心。初三作为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的关键阶段,可以安排一些灵活性较强的知识点,如复句关系的划分、利用给定动词或形容词进行写作练习等。
三、动态语法教学
《背影》作为初中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其句读之间质朴而又真实的父子亲情让人动人,分析其中的关键性语句成为了本文学习的重点。其中课后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对这一句话的品析:“我与父亲不想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如果简单地仅从复句的结构出发来看,这句话本身是毫无美感可言的。但是从语义、语情和语用三方面来分析,则是另一番天地。这句话的意思来看,作者与父亲已经分开一段时间,一个“已”字暗示着作者心中时间的漫长。而在这段分开的时间里作者总会想起父亲的点点滴滴,从一个“最不能忘记”意味着回忆中有很多父亲的片段而记忆深刻的却是“背影”。作为文章的开头,作为读者本身会对此充满好奇,一个普通的“背影”如何成为之最呢?当然,整篇文章是源自作者对于早期生活的回忆。作为一个人到中年的男人的回忆之感,这句话本身的情感是伴随着“了”字的叹息与“最”字的珍惜。在全文的基础上,我们会发现,“背影”本身作为文章的线索,始终贯穿在段落之间。四次的“背影”,在站台“背影”的详细描述下将我们这段文字中所提到的“背影”在回忆中用细腻的文字化开,读完后再品开头这句话,不由得让人想到了那个为了孩子辛苦奔波操劳的中年男人形象。如果我们仅仅是透过文字单一地去解读,得到的只是文字之美。只有这种动态地分析,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经典作品中语言本身的魅力和艺术。只有这样的语法教学才能服务于平时的阅读行为。
四、用词性、短语、修辞手法尝试文章赏析
语文学习中的一项重要能力就是阅读,理解文章表述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些都是通过分析词句获得的,那么明确词性就成了识记汉字后的重要一环。名词通常代表某个对象,动词是行为的表现,形容词能够隐含作者的评价和感情,拟声词是情境的体现等等,每一个不同性质的词语都会传递给读者不同的信息。
宾这一系列看似复杂并无用处的结构组成,实际上给予了阅读中的些许提示,强调偏重的一方,必定是表达的中心和主体。在赏析过程中我们总是强调抓关键词,那么这些词的不同排列组合就成为了有效标记。修辞或许对比其它语法知识而言,更为贴近学生阅读和考试。它以多种更为巧妙的不同联结方式将词语组合成句,用以表现内容,表达情感。让学生用不同的修辞方法造句表现特定的內容,既是一种知识的学习,也是在实际应用中更好的体会。对于文章的赏析和个人的写作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更生,王红旗.汉语教学语法研究 [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2、李海林.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 一2005)理论卷[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4、王本华.重读张志公·走进新课标:语文教育现代化[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5、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