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措并举,培养高职卓越创新人才

2019-09-10王苹王雪敏

关键词:教学模式

王苹 王雪敏

摘 要:高技能创新人才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必需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优秀的实践能力,过硬的心理素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从培养方案入手进行顶层设计,构建“三分式”教学模式和“四平台菜单式”课程体系,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多元选择途径。在此基础上,针对高技能创新人才进行专项培养,确立起高职卓越人才的培养规格,设计并创新实践了“双主体、多平台、滚动式”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继而辅之以课外搭建的各类实战创新创业平台,培养一批“宽视野、强实践、能创新”的高职卓越人才。

关键词:“三分式”教学模式;卓越技师;实战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46(2019)01-0083-06

高技能创新人才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必需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优秀的实践能力,过硬的心理素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自2011年开始,采取“顶层设计+拔尖专项+平台搭建”三措并举的方式,培养了大批卓越创新人才。

“顶层设计”指以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工作为抓手,清晰厘清了3个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构建了分层、分流、分类“三分式”教学模式,通过“四平台菜单式”课程体系的搭建,进行分层次分类别的人才培养。科学设计人才分类成长的专业“四维导航”图,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元选择途径。“拔尖专项”指学校在分类培养的基础上,针对高端拔尖创新人才,开展专项培养。确立“宽视野、强实践、能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并创新实践了“双主体、多平台、滚动式”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全省高职中率先开展“卓越”人才专项培养。“平台搭建”指学校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搭建课外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各类实战平台。创办创业学院,制定出台《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创新创业学分制管理办法》以及开展宏人才创新创业科研项目等一系列文件,打造时尚创客中心。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创业基地、创客中心、创新工场等众创空间,聘请校内外创业导师,开展“从0到1”创业训练营和创业周末活动、创新沙龙、创新讲座等活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学子,最终取得突出成绩。

2015-2017年学校毕业生毕业1年后创业率连续3年超越全省平均水平;2016年在浙江省“南江杯”创新机器人设计比赛中,我院学子与浙江大学等知名本科院校同台竞技,获得冠军。在浙江省第五届高职高专院校“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上,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取得省“挑战杯”赛事中的最好成绩。在浙江省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银奖2项,位居全省高职院校第二,学校获得“最佳进步奖”,实现“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历史性突破。2017年学校10个项目入围浙江省第六届职业院校“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决赛,最终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及最佳表现奖、优秀组织奖;学校获“2008-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创业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单位”称号。

1    举措之一:“三分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学校以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工作为抓手,清晰厘清了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高级应用技术技能人才(卓越技师创新创业型),本科、出国留学(深造型),中端应用技术技能人才(就业型),构建了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分类成才这“三分式”教学模式,通过四平台菜单式课程体系的构建: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方向模块平台+专业拓展平台,进行分层次分类别的人才培养,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构建不同层次、各有侧重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到专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以及就业指导教育中。开设《创业基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采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沙盘演练、企业调研、企业家论坛等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通过教学模式重构,引导学生自我设计,选择成才方向,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职业生涯,选择自我发展的方向,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1.1    准确定位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架构“四平台”菜单式课程体系

社会需求,是人才培养的基本着力点。近年来,高职教育入口“大众化”、出口“多元化”的问题成为瓶颈,教育与就业之间的鸿沟,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一方面是用人单位人才难觅, 职业教育需要加快适应经济发展成为新常态,人才观、质量观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职教育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人才成为新目标,以满足企业“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多元化发展”的要求。因此,高职教育突破既有的思维定势,制定出与职业特征和企业用人标准相匹配的人才培养目标,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我们从高校的层次结构、实际需求、人才类型,以及自身情况4个方面加以分析,借鉴发達国家与地区的技术教育的办学理念,明确了学院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定位,避免“粗放”“宽泛”的目标定位和目标导向性不够清晰的问题。将我院人才培养的不同层次目标定位为3种类型:高级应用技术技能人才(卓越技师创新创业型),本科、出国留学(深造型),中端应用技术技能人才(就业型)。

卓越技师型:开设“人文与信息技能”、“规划与创业”、“英语与国际视野”、“艺术修养与管理经营”4个模块若干门通用标准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对将来发展方向的设想,选择课程学习以及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并通过考核后取得各门课程的相应学分。

创新创业型:开设《创业基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采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沙盘演练、企业调研、企业家论坛等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以及就业指导教育中。

深造型:一年级开设公共基础课,三年级时专升本的同学享受学校为期1年《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3门课程的免费辅导培训。

就业型:开设公共基础不同模块的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个人特长、发展意愿,或者根据自己入学时的考试成绩,选择教师和时间地点,选择不同模块进行课程学习。

1.2    科学设计人才分类成长的专业“四维导航”地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学习台湾高职院校的先进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制定了专业“四维导航”课程地图:绘制“课程地图”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有利于帮助学生能够清晰规划自己大学期间的学习路径,了解自己课程规划与未来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之间的关联度,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

这张地图对新生教育、在校生教学可以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将此图纳入新生手册,学生一入学就能有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各专业可结合自身的特色,为学生规划更多的活动或实训实践环节,将之纳入相关导航中。学生自由选择相关课程,参加相关学科比赛,考取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积极参加实践实训活动,最后,选择不同的职业方向就业、创业。四维导航课程地图为学生分类成长成才提供了多元选择途径。

专业四维导航地图,对于学生而言,勾画出的是学生学业期内清晰的学习路径,有利于学业规划;对于教师而言,勾画出的是教师所授的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有利于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勾画出的是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有利于选择人才;对于教学管理者而言,勾画出的是教学对资源的需求,有利于合理调度教学资源。这四维导航图,引导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质量实现。

同时,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平台课的分层分类教学改革,因材施教,满足不同起点和发展需要的学生的学习要求,激发潜能。探索建立课程学分认定制,修订完善《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管理办法》,将学生学科技能竞赛、学术研究、创新创业成果均纳入课程学分体系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运用小班化教学,提高教学互动性,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信息化教学改革为抓手,提升学生课堂关注度,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反馈机制,制定《课堂教学创新专项听课指导意见》、《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评教指标体系》,完善学评教制度。

“三分式”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符合学生多样成才的规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毕业生更符合企业用人需求,提高了其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

2    举措之二:“卓越技师”专项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卓越技师培养计划”是学校深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针对高技能创新人才短缺这一突出问题,学校从2011年开始,确立了“宽视野、强实践、能创新”的优秀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并创新实践了高职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学院集合职教集团、全国纺织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宁波市纺织服装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及宁波市纺织服装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等多方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实践校企深度合作卓越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培育途径。

2.1    創建了“双主体、多平台、滚动式”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双导师双证书”培育导向

结合学院办学实际,组织高职教育专家和企业高级技术及管理人员共同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研究,明确了“双主体”内涵:一方面学院教学单位作为人才培养教学主体,另一方面校内外实训基地作为实践教学主体,两个主体形成合力,共同搭建校企紧密配合的“双主体”教学平台,共同发挥人才培养功能。同时,学院以专业培养为主要平台,以职业技能鉴定与竞赛平台、创新创业锻炼平台、教师工作室与科研平台、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平台、校企合作及社会服务平台等为多元辅助平台,构建了一个渐进式、开放性、立体化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学以致用,积极实践、努力成才。

为保证卓越人才培养质量及水平,学院实行“双师双证”制――每位参培学生都有一位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进行指导,每位参培学生毕业时都能获得“大专”文凭+“职业技能证书”。在选配卓越技师参培学生导师时,学院规定校内导师必须由高职称、专业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较高综合素质的专业骨干教师担任,企业导师则按校内外1:1的比例配置,选配专业水平高、职业素质优秀、在行业领域中已有一定知名度及影响力的企业专家担任。

此外,本着质量第一、兼顾动态平衡的培养原则,“卓越技师”参培学生严格按照参培要求以4%的比例从专业一年级学生中遴选,对于培养期间不能按要求完成培养计划或者受到各种违法违纪处罚处分、或者自愿退出的学生,项目导师可实行自然淘汰制,淘汰的名额由导师选择其他符合要求、具备培养条件和需求的学生替代,也可放弃选择。这种优胜劣汰的“滚动式”管理模式,也使得卓越技师的培养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

2.2    架构起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两大“卓越技师”培养标准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学院制定了卓越创新人才培养的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

通用标准:重在培养卓越学生开阔的跨专业视野、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沟通交流、创新创业、跨文化交流能力,强调四重:“重基础”、“重人文”、“重素质”、“重发展”, 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无穷潜力。根据这“四重”要求,学院为“卓越创新人才”,开设通用标准课程,即素质培养目标实现矩阵:“人文知识与信息技能”、“英语与国际视野”、 “职业规划与创业”“艺术修养与管理经营”4个模块课程,学生每学期接受这些课程的集中教学,总学时为40~50学时,参加学习以及相关的实践活动,并通过考核后取得各门课程的相应学分。

专业标准:重在培养卓越创新人才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强调两强:“强职业核心能力”、“强应用创新能力”。根据这“两强”要求,卓越创新人才需要具备本行业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经济管理知识以及职业发展、创新创业等跨学科知识;必需达到本专业技师职业资格水平,能够熟练运用本专业基本技能和专门技能完成复杂的、非常规性的工作;且在专业工作中有创新;能够了解掌握本专业的技术标准和前沿信息。因此,参与培养的各专业根据卓越技师的总体标准和本专业的实际情况,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共同细化并制定具体明确、可操作执行的本专业卓越技师的专业标准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专业培养内容,主要注重因材施教、个性培养、以学生为本。培养方式为“项目引领、团队学教、导师负责、理实一体”,通过多种形式,围绕真实项目,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以项目教学、工学交替、专题研讨、顶岗实训、竞赛创新、国际交流创业孵化等丰富多样的教育培养途径进行实施。

2.3 确立可供检验可供操作的考核评价指标,建设基于素质、知识、能力三重维度的高端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

考核指标体系,根据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分别制定。其中,基础指标是每个参培学生必须达到的,各个专业通用的。按通用课程达标要求和专业课程达标要求设置。专业指标:专业考核指标分为必选项和可选项。根据学生的学业优势和特长,导师和学生共同定制不同的考核目标,以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各专业制定的专业指标均需定性定量,专业核心能力尤为强调,其中“竞赛获奖”和“职业资格证书”为必选项;其他,如外语、荣誉称号、发表论文及知识产权、优秀毕业作品、企业采用、专升本等选项可选取若干项,作为必选项要求。

卓越技师专项培养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职业能力、创新能力,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造就学生健康人格,培养了他们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    举措之三:创办创新创业学院,打造实战平台

学校为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搭建课外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各类实战平台。创办创新创业学院,制定出台《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创新创业学分制管理办法》以及开展宏人才创新创业科研项目等一系列文件,支持创新创业。2017年,学校投资55万元,打造1500平方米的时尚创客中心。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创业基地、创客中心、创新工场等众创空间,聘请校内外创业导师120人,开展“从0到1”创业训练营、创业周末,以及各类知识讲座、创业论坛、创新沙龙、科技竞赛、创业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实施創新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学子。参培学生达到498人次。创新创业工作取得新突破,2017年9月学校“创业种子班”51名学员结业,成功孵化6家公司,3个项目获全国高校优秀创业项目百强,1个项目获第九届浙江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大赛一等奖;2017年学生获得授权的发明型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获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立项、结题各7项。

4    创新之处

4.1    培养理念的创新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前提下,从学生中心和学习中心的角度来重构人才培养体系,以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契机,顺应高职教育实现学生增值的时代要求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系统设计了校企深度合作的高端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形成个性化、差异性人才培养方向,丰富了人才培养层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高品质的人才保障,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2    培养模式的创新

学校通过构建三分式教学模式、“双主体、多平台、滚动式”的高职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双导师双证书”培养导向,一定程度上集合了“政、校、企”多方优质资源,发挥了学院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办学优势,增强了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契合度,同时也为我国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范式借鉴。

4.3    学生学习模式的创新

学院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形成了倒逼机制,促使参培学生创新自己的学习模式。为完成培养目标,卓越技师参培学生在校企双方导师的指导帮助下,积极参加课内课外各类培养活动,如社会实践、企业实践、学生社团、专题讲座、专题研讨、专题论坛、专题欣赏会等,积极开展个性化、自主性学习,以提高素养和技能。在这些优秀学生的引领下,更多的学生被激励,被鼓舞,也励志成才、发奋学习,进一步推进了学院优良校风学风的建设,提升了学院整体教学质量和效率。

4.4    考核评价机制的创新

卓越创新人才学生达标考核引入第三方评价,通过校外专业技能竞赛、职业资格证书鉴定、专利申请、作品被企业录用并投入生产等多种形式,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回归了教学质量建设的本质,增强了人才培养结果的准确性和公信力。

5    成效体现

5.1    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学校通过“三分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卓越技师”拔尖型人才培养一级实战平台的搭建,创新创业人员范围逐步扩大。“卓越技师”参培学生比例达4.6%,开展“卓越技术”培养专业比例达91.43%。2015、2016、2017三届参培学生获得学科技能竞赛奖项8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212项;获省优秀毕业生等各类荣誉912项,4人获得国家技师,80%学生获得高级技能证书,企业录用作品186项,获得专利49项,发表论文38篇,参研课题182项。

5.2    显著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创新潜能得以激发

学生学科竞赛成绩优异。参与竞赛132项,609人次获奖。其中,国家级奖项174项,省级奖项130项。2016年在浙江省“南江杯”创新机器人设计比赛中,我院学子与浙江大学等知名本科院校同台竞技,获得冠军。在浙江省第五届高职高专院校“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上,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取得省“挑战杯”赛事中的最好成绩。在浙江省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银奖2项,位居全省高职院校第二,学校获得“最佳进步奖”,实现“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历史性突破。在第一届中国创客创业大赛中获得第三名,并取得浙江赛区10强证书。获得浙江省第十四届“挑战杯――创智下沙”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项。

5.3    毕业生获得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职场发展前景大

近几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升,达97.15%、97.25%、98.05%,每年高于全省96.25%、97.06%的平均值;创业率达5.20%、6.22%、6.68%,高于全省5.02%的平均值;对教师教学水平满意度为83.93%,77.94,高于全省82.28%和77.26%的平均值。他们以自己扎实的专业技能、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在职场中脱颖而出、表现出众,得到了雅戈尔集团、维科家纺、申洲针织、宁波太平鸟魔法风尚服饰有限公司、宁波市天广联展览有限公司、宁波创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宁波众多知名企业单位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重用,职场发展潜力大,很多毕业生已经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走上领导岗位。

5.4    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和辐射效应,获得媒体广泛关注

改革成果获得浙江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浙江省高教学会重点课题立项研究,理论成果发表于核心期刊;同时研究论文获得浙江省高职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并入选2016年《浙江省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创新与改革典型案例》。

2014年获得学校第六届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6年获得浙江省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二等奖;《中国教育报》《浙江教育报》《东南商报》等多家新闻媒体以《行动成就梦想》、《学生技能提升快 就业满意度高-浙江讇字耙导际跹г耗昴暄“闻嘌白吭郊际Α薄贰ⅰ斗欧伞白吭健泵蜗胧樾慈松?浙江讇字耙导际跹г骸白吭郊际苹迸嘌褪怠肺舛猿晒榻辛瞬煞煤捅ǖ溃?翁媒萄Т葱碌陌咐艿街泄挛磐⑶肀ā⑿吕送⑼仔挛拧⒒非蚴北ā⑷嗣袢毡ㄍ⒚拦缺ǖ让教灞ǖ篮凸刈ⅲ卮?00多次。郑州工程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纷纷来电咨询取经。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新闻栏目《第一时间》以《浙江一高校开出课程 全程手机教学》为题,报道了我院课堂创新中推出“云班课”的情况。浙江之声广播电台、宁波电视台也相继来学院采访,宁波电视台4套《新闻4鮮汤》栏目都播出我院课堂创新的案例,社会影响日益广泛。

参考文献

[1]汪立超.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构建地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职业教育,2012(12).

[2]任允熙,王维正,王滨.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2006(6).

[3]杨国祥,尹家明,万碧波等.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7.

[4]冯滨鲁,吴明,王滨芳.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创新实践教学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Z1).

猜你喜欢

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特殊教育学校在线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高中生物教学模式改革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