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组(群)建设探讨
2019-09-10杨坦蒋亚龙
杨坦 蒋亚龙
摘 要:为了探索适应新形势下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需求的课程改革方案,文章就企业对安全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及安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缺陷等问题进行分析,根据安徽新华学院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以安全技术类课程组、安全管理类课程组和建筑安全类课程组为主要内容的课程组(群),并对课程组(群)建设必要性、建设方案及建设效果进行评价。
关键词:安全工程;教学改革;课程组(群)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 69(2019)01-039-04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以安全工程相关的多门课程组合的形式进行,在教学计划的编排过程中多以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核心,以高等教育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课程为基础,结合高校自身特色进行课程建设。这种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但是随着高校扩招以及民办教育的迅速发展,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需求。
一、安全工程专业原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安排系统性差
在安全工程专业,一些课程是另一些课程的先导,课程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关联性,例如:《安全科学原理》主要阐述安全基本理念以及事故致因基本原理等内容;《安全系统工程》主要以系统观点来介绍具体的安全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安全管理学》则是在前两门课程的基础上,将事故致因、危险源辨识方法和安全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体应用于安全管理活动中。这三门课程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先导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应用和后续。然而这些课程通常是被间隔安排的,学生难以系统性学习,同时受到课时限制,教师教学中也难以进行大量前期知识回顾,以至于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不足,这样会导致教学中难以将知识点融会贯通。
2.教学中未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安全工程原有课程建设体系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学习从属被动,学生的学习多为低阶学习、低阶思维、低阶能力。同时受到教学资源的限制,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欠缺,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较弱[3]。课程教学环节质量亟待提高,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较弱,对学生的检查交流指导不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不足,探索实践训练缺失。
3.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缺乏实践性
安全工程专业开设较晚,起点比较低,专业教学上普遍存在 “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侧重于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受到教育资源限制,持续时间较短,指导老师的讲解和指导不能和理论知识贯穿,效果较差。
4.课程开发主体单一,教材缺乏实践内容
安全工程专业教材的编写多以教师教学经验为依据进行编写,受到教师自身工程经验的限制,教材内容和指导思想缺乏实践基础,教学内容和工程应用之间的衔接不够,甚至存在教学内容不能适应工程应用的问题。
二、安徽新华学院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组(群)建设实践
安徽新华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开设于2006年,主要培养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能从事工程项目现场安全技术和管理、建筑安全检测、生产企业安全管理、安全评价、咨询等安全技术与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该专业设立了以公共基础课程、素质教育课程、生涯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必修)、专业方向课程(选修)和实践创新课程七大模块。各课程模块有若干课程组成,如图1所示。
2015年安徽新华学院获批“安徽省应用型高水平建设大学”项目,标志着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同年安全工程专业获批“安徽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和“安徽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立项进行课程组(群)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对安全人才需求与学校安全工程人才培养的矛盾。
1.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组(群)建设的必要性
课程组(群)通常指一系列教学内容衔接性强、人才能力培养相互关联课程的组合。课程组(群)一般由3门以上的同类课程构成,各课程的内容相对独立,但课程与课程之间存在着紧密衔接和关联,各门课程的实践环节和创新能力培养是连贯的、递进的。课程组(群)的建设需要突破课程的归属关系,弱化各门课程的独立性,同时强化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和层次性,加强课程之间的连贯性。例如安全工程课程组(群)建设应当强调学生“科学素养”和“职业素养”的提高。“科学素养”是“职业素养”的前提和基础,两者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安全工程专业进行课程组(群)建设的必要性体现在:(1)课程组(群)建设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能够促进“职业素养”的提高。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组(群)是课程信息化平台的重要支撑,弥补了以往仅满足一门课程的虚拟教学系统,以及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和方式单一的不足,实现了“职业素养”的多维度培养,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需求。(2)课程组(群)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资源的使用,降低教学成本。通过课程组(群)内的课程优化,减少了重复性和滞后性教学内容,减少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课程组(群)内教师可以进行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实现优秀师资的均衡分配,有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使用。(3)课程组(群)建设适应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在高校大举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设工作的背景下,课程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的时间不断压缩,并逐渐开始以“项目化”为基础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课程组(群)建设应适应其中的变化,通过删除和优化课程组(群)内课程之间重叠的内容,达到缩短理论教学时间的目的,同时应改革创新,将人才培养的重点转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上。
2.安全工程课程组(群)建设方案
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组(群)构成。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组(群)主要针对专业(专业基础)课程,按照课程内容和逻辑的关联程度进行分类、重组,课程组(群)主要分为“安全工程专业技术类课程组(群)” “建筑安全类课程组(群)”和“安全管理法規类课程组(群)”,课程组(群)的构成如表1所示。
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组(群)师资构成原则。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组(群)授课教师由“课程组负责人” “课程组骨干教师”和“课程组实践导师”三个梯队构成,各梯队教师有着明确分工,且各梯队教师职能存在交叉和互补,其构成原则主要包括:(1)职称结构配比应合理。课程组负责人原则上职称要求为教授,课程组骨干教师职称为讲师,课程组实践导师要求具有助教(助理工程师)以上职称,三者比例为1:3:6。(2)师资来源应突出学校专有教师与高水平兼职教师及企业特聘实践导师的关系。其中学校自有专职教师应占有绝对比例,以保证正常理论教学活动的开展;高水平兼职教师应有一定比例,可以通过从985院校聘用的方式解决,并定期来校为学生做学术报告,以拓展学生学科前沿知识;实践课程的教学以学校自有教师为主体,企业特聘导师主要负责学生在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起辅助作用。(3)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前期主要通过聘请企业技术负责人和骨干来解决“双师型”教师短缺的问题,后期通过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参与企业生产工作,提高专职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增加“双师型”教师比例。
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组(群)建设的保障体系。在课程组(群)建设过程中,从学校、企业两个方面提供保障。学校层面上,一方面通过鼓励教师申请读博、访学和教科研项目,提高教师进行课程组(群)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赋予教师进行课程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改革的自主权,鼓励教师在合理范围内进行课程组(群)建设的改革创新。企业层面上,通过与合作企业开展岗位体验活动,鼓励更多师生参与到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同时,通过聘请企业技术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参与实践教学活动,鼓励企业和学校共同开发实践教学课程,增加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真实性。
三、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组(群)建设的效果
安全工程专业在课程组(群)建设活动中,坚持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同步开展的原则,相关研究成果得到了全面的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基础知识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综合素质显著提高。研究成果在同行中产生了较大影响,收到广泛好评。一是学生基础知识水平提升显著,专业综合应用能力显著提高。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并逐年上升,毕业生受到了中铁、中建、安徽建工、安徽水安等国内著名企业的欢迎和良好评价,一批优秀毕业生考入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煤科院、首都经贸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高校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胡伟等毕业生被保送至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二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在各类课外学术作品大赛中不断获奖。成果实践以来,在国家、省部级及校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共6项,校级奖励20余项,参与学生数达到90多人次,占全部在校学生数的50%以上,其中“基于渐缩型导流槽的汽车后视镜雨眉设计研究”获挑战杯安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二等奖,“安全帽舒适性设计研究”获第4届全国高等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三等奖,“基于互联网的企业事故信息平台的设计研究”等16个项目获得国家级或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支持,吴昊、汪洋等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建筑安全》、201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ivil, Architecture and Disaster Prevention等知名期刊或国际会议上。三是相关研究成果在其他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得到推广并受到高度评价。课程组(群)建设推动了安全工程专业特色教材和精品课程的建设,部分成果在相关高校得到推广应用,并受到使用者好评:例如《通风安全与防尘》规划教材已在安徽新华学院和安徽建筑大学得到推广使用。
四、关于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组(群)建设的思考
首先,应用型高校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组(群)建设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裂变及应用型高校特色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决策层及基层教师应当转变观念,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科学谋划,积极尝试,将课程组建设工作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实处。其次,在课程组(群)组建中应当充分分析相关课程内容的差异及其逻辑的关联程度,根据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际要求划分课程组(群)的构成,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进行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开发的新模式,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使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组(群)建设工作走上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三,在课程组(群)师资建设中,应注意师资梯队建设,明确各梯队教师的责任和权力,突出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特聘实践导师的交叉互补关系,并采取一系列举措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以满足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第四,建立课程组(群)建设的保障体系,从学校和企业两个层面制定一些列合理的保障措施,将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组(群)建设工作纳入教学改革的评审范围中,通过约束、激励和引导,提高教师进行课程组建设的积极性和校企合作的真實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坦,吴睿,刘阳阳,蒋亚龙.基于G1赋权模型的民办高校实验室发展管理评价研究[J].价值工程,2016(11):70-72.
[2]张洪杰,向晓东,陈旺生.安全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协同创新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0):74-75+77.
[3]刘刚,程熙镕,刘静.学科基础课课程组建设的组织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16(8):85-88+110.
[4]陈晓琳.基于课程组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7):72-74.
[5]王建华.课程组教学形式及其运用[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1(4):53-55.
[6]杨坦,蒋亚龙,李改,等.应用型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以安徽新华学院安全工程专业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9):120-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