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2019-09-10徐佳鹏丁心王书菲

大东方 2019年1期
关键词:思政微信政治

徐佳鹏 丁心 王书菲

摘  要:随着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的飞速发展,许多高校都开设与网络思政相关的网站或微信公众号,但却方兴未艾。本文探讨如何改变现今网络思政影响力不够,关注度不够的问题,寻找更直接更有效的网络思政教育创新性载体,从而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项目名称:本文系辽宁科技大学2018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室——辅导员的那些事儿》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10146416。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要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对学生进行同一主题的教育。其受时间、空间、教育者水平等因素限制,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差强人意。在现今网络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各大高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途径,微信公众号或“红色网站”的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阅览量不高、互动性不强等尚待解决的问题。

1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形象性。网络信息是一种更加直观,更加高效的一种信息模式,将以往抽象的、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进行加工包装处理,提升表达效果,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易于被接受,扩大了传播范围。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效性。通过网络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接受来自不同地区教育工作者的指导,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知识也更加便捷,进而达到了强化思政教育的作用。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互动性。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可以用过网站或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浏览自己需要的信息,并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打破传统的单项传输和被动传输接受信息。通过思想的碰撞交流,提高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的认识程度。

2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仍待解决的问题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吸引力。网络思政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传播内容本应更丰富、全面和新颖,但当前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在编排和组织上缺乏个性化,对于喜欢新鲜事物,追求个性化的大学生们,缺乏新颖力的内容很难满足大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网络思政从形式上和媒介上采用了新的形式,但教育内容换汤不换药,内容僵硬死板,不带感情色彩,这种僵化的网络思政很难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与内容贫乏的网络思政板块相比,大部分学生更愿意去其他网站浏览一些受关注、感兴趣且期待解决的内容。

现今网络思政教育方式落后。网络途径本身特点是促进了师生间的平等,有利于促进师生间与思想政治方面的交流沟通。尽管目前高校思政改革时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教学、社会调查、分组討论等教学模式,但思想教育的基本模式仍沿袭传统灌输方式,而忽视学生的内在需要动机和自我教育。其实思政工作者所掌握的信息和资料,学生甚至有可能比我们知道的更早更多。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充实新知识,利用现有网络思政教育资源,才能开创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新局面。

网络思政管理水平低。高校中专制从事网络思政教育方面的管理人员比较少,大多都是从辅导员队伍中抽选出口来临时组成的,没有形成相对固定的专业人员,思政网络板块建设与维护等服务工作得不到有效进行。大多思政板块表现出来的是: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网络思政板块点击率少的现象。

3解决当前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相关问题的探讨

3.1 加强高校网络思政团队建设。

构建完善的网络思政工作系统,关键是要建立起一支既熟悉网络又具备思政工作经验的人才队伍。高校可以把网络思政队伍的建设纳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规划,纳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把思政教育网建设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思政教育工作的重点工程来抓,将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培训纳入党建工作中,鼓励和加强他们自身的业务学习,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出既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政工作规律,又能掌握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从而达到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需要。

3.2 探索高校网络思政创新型载体。

现今,各大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主要途径为建设相关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这种载体实质上仍是让同学们处于一个学习思政教育的被动局面。跟老师的互动方面也是徒有其表,老师和同学们的距离还是太远。交流沟通思政问题障碍性很大。由此想到网络直播是一个不错的创新性新途径。同学们的问题可以在其中得到在线解答。老师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也发生了巨大改变。跟学生在办公室聊天,学生很有压力,老师也是正襟危坐。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和形式的话,学生们会很放松,跟老师也聊的开。思政工作本就以的人为本,得人就要得心。而得心就必须创新网络工作方式,这种直播形式,正式为习总书记提出的因势而新的具体实践。

高校网络思政载体陈旧。众多高校都通过建设网站和创建思政工作微信公众号等两大方面进行网络思政教育建设。到通过调查统计,这两种网络思政载体因传播方式的限制,容易给同学造成疲劳感,内容单一枯燥,互动性也表现得力不从心。久而久之,浏览量越来越少。针对这一点,探索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新形式,新载体已刻不容缓。

(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大学高温材料与镁资源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思政微信政治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政治呵护只为“挑刺”?——县镇干部眼中的政治呵护:护长不护短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办公室政治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微信
微信
微信